OMG!蒙克的《吶喊》居然掉色了?

2020-12-22 騰訊網

近日,挪威蒙克博物館宣布,一幅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正在褪色。《吶喊》在經過透射電子顯微鏡成像結果顯示,褪色的顏料表面附著了一層白色晶體粉末,實為人工合成顏料鎘黃氧化後的分解產物硫酸鎘和碳酸鎘。

▲愛德華·蒙克,《吶喊》,1910年版(註:《吶喊》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共有四個版本,此次研究對象為第四個版本。)

自2012年以來,駐紐約的科學家和奧斯陸蒙克博物館的專家一直在針對這幅作品的顏色進行研究。這幅畫布於2004年被盜,並於兩年後得以找回。同時,這項研究還提供了對蒙克及其工作方式的見解,為保護者鋪設了一張防止進一步惡化的規劃圖,並幫助觀眾和藝術史學家了解這幅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的原本樣貌。

▲蒙克《吶喊》的褪色細節變化。右上角是今天的繪畫細節,下方顯示了數字重建

蒙克博物館的保護者和研究人員聯繫了馬斯。馬斯自1995年擔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博士後以來就一直從事藝術科學的工作。她還是巴德研究生中心的教授,並且與許多主要的研究機構有合作。

蒙克博物館的繪畫保管人伊娃·斯託維克·特維特表示,博物館之所以尋找馬斯的幫助,是因為她在對馬蒂斯的研究中展現了對鎘黃的專業認知,並且其實驗室擁有高質量的科學工具。(馬斯的一位同事Adam Finnefrock曾經在史丹福大學的粒子加速器中提取過塞尚的翡翠綠色的微量顏料樣本。)博物館將於今年搬到新建築內,因此需要弄清楚如何做到最好地展示繪畫,並在保護與觀賞體驗之間取得平衡。

現在,館方將於今年春季對蒙克的作品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從而為這幅畫提供了更為完整的故事。馬斯和她的團隊可以使用顏料管來探索蒙克所使用的色彩範圍,其中,1400個顏色由蒙克博物館提供。隨著時間的流逝,黃色硫化鎘已被氧化成兩種白色化合物,分別為硫酸鎘和碳酸鎘。

▲詹妮弗·馬斯,藝術科學分析實驗室總裁

由於顏料製造的變化,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顏色正特別迅速地褪色。顏料提取自礦物質,並通過手工研磨製成,又或是通過植物、昆蟲製成染料。工業革命後合成顏料產生了,例如鎘黃或鉻黃。藝術家們開始嘗試使用,將其與油和顏料進行了混合。這些顏料有時是隨意製備的,未經測試表明色彩可以長久保存,但它們卻異常明亮,從而使野獸派,後印象派和現代主義的調色板變得更加光彩奪目。

「那時,許多藝術家放棄了傳統繪畫技術」, 所羅門·R·古根海姆副主任兼首席保管人列娜·斯特拉加裡這樣說道。她曾研究過梵谷作品中顏料和變色問題。她說,「許多藝術家在戶外工作,嘗試各種顏料和色彩理論。隨著被學院派的拒絕,這種色彩的豔麗度也在激增。」

▲梵谷的《向日葵》可能會逐漸變成橄欖綠色

掌握這些色調是不可能的,但是科學可以使我們更加接近。安特衛普大學化學系教授科恩·詹森斯研究了梵谷,馬蒂斯和其他人的色彩,他說,「這個想法是以一種虛擬的方式來試圖扭轉時間。保管員不會在畫布上塗上新顏料,而數字重建可以代表過去。」馬斯推測,重建將轉向「虛擬實境」。這樣你就可以舉起手機觀看繪畫,在屏幕裡看到這張作品曾經的色彩。

▲梵谷,《臥室(1889年)》, 研究人員了解到,梵谷所用的藍色原本應為紫色

研究無疑改變了藝術史學家們看待梵谷某些作品的方式。近年來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和大都會博物館舉辦了一些展覽,突出了其作品中逐漸消失的色彩。梵谷博物館的藝術史學家、高級研究員泰歐.梅登多普表示,「這也是在近十年才意識到的。專門針對技術方面的研究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數位化重建的梵谷《臥室(1889年)》,背景顏色調整為了紫色

有趣的是,梵谷和其他藝術家一樣,意識到了這種新(人工合成)顏料的缺陷。梵谷在1888年寫信給他的兄弟提奧時說:「我剛剛查明印象派流行運用的所有顏色都是不穩定的,我們更有理由大膽地使用它們,因為時間會使它們軟化許多。」在後來的一封信中,他寫道:「繪畫像花朵凋謝一樣地褪色了。」

相關焦點

  • 蒙克,一直在吶喊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 聖·克盧之夜,1890 《吶喊》誕生的前一年冬天,蒙克畫了《聖·克盧之夜》。那一年,他在巴黎求學藝術,收到來自家鄉挪威父親去世的消息。
  • 蒙克的《吶喊》到底在吶喊些什麼?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吶喊》誕生的前一年冬天,蒙克畫了《聖·克盧之夜》。那一年,他在巴黎求學藝術,收到來自家鄉挪威父親去世的消息。那是離開他的第三個親人,也是他的噩夢。
  • 聽到了蒙克的《吶喊》
    我站住,靠在欄杆上,累極了,血紅的雲霞象火一樣染遍深藍色海灣和城鎮的上空,朋友繼續走去,我卻留下,嚇得顫抖,我仿佛聽到一聲永無休止的吶喊。」(蒙克)一年之後,蒙克用文字表達的夢幻場面表現在了畫面上。《吶喊》1893年板面蛋膠畫天空的血紅色被複製到了整幅畫中,那雙手極長極窄,形狀很不自然,幾乎包裹住了整顆頭顱,徒勞的希望抵擋住那聲只有他自己能聽到的焦灼的尖叫。
  •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與迴響」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    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而畫面中那個驚悚的形象甚至已超越藝術史的範疇成為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貫穿不同文化領域的全球視覺符號。BBC 曾把《吶喊》稱作繼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曠世之作《蒙娜麗莎》之後的世界第二名畫。可見其在文化視覺領域的廣泛影響力和地位。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蒙克的《吶喊》想表達的是什麼?
    《吶喊》(又名為《尖叫》)愛德華·蒙克(挪威)(Edvard Munch 1863-1944)創作於1893年90.8cm*73.7cm現收藏於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吶喊》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
  • 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
    林之木 譯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很少有人讀懂蒙克畫中的絕望痛苦,讀人遠比讀書更難,因為浮躁如斯,停下來讀懂自己浮世難耐的心,都不可能。與藝術相關的死亡,從來沒有放棄在蒙克身邊徘徊,抑或死亡的氣息最終促成了蒙克壓抑憤懣的情緒,以至於傾訴筆端的線條,粗糲蒼茫,仿佛靈魂怦然的另番模樣。
  • 蒙克《吶喊》中的人物原型是什麼?新發現讓人意想不到
    《吶喊》是19世紀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種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精疲力盡我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方
  • 蒙克的吶喊,到底要表達些什麼?
    吶喊,1893。 1893年,蒙克最出名的那張畫誕生了。天空、河流、陸地扭曲變形、融為一體,顏色和線條在瘋狂地奔走。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 聖·克盧之夜的噩夢 聖·克盧之夜,1890。 《吶喊》誕生的前一年冬天,蒙克畫了《聖·克盧之夜》。那一年,他在巴黎求學藝術,收到來自家鄉挪威父親去世的消息。
  • 「靈魂畫家」蒙克的瘋狂吶喊
    "靈魂畫家"的瘋狂吶喊小夥伴們是否對這幅畫似曾相識:明豔的色彩、大塊的塗抹、扭曲的造型、粗糲的線條。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愛德華·蒙克自己敘述畫的由來。在這幅『生命組畫』中的《吶喊》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形的尖叫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 蒙克來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繼莫奈的《日出·印象》空降上海之後,申城再迎西方藝術大師名作——蒙克的《吶喊》!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
  • 蒙克來魔都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
  • 世界名畫家——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吶喊》賞析
    《吶喊》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的代表作,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級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 令人震顫的、色彩混淆的天與河、蔓延到天際的無止境的道路,一個骷髏一般的人,雙手放在耳朵上,聲嘶力竭地大聲尖叫,好像一個人的夢魘。1893年創作的《吶喊》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幅表現主義畫作,也是蒙克「靈魂作畫」這一概念最極端的體現。表現情緒的途徑更多依賴了繪畫時的力度,顏色與線條大膽的運用令人震撼。
  • 春雨樹帶你看名畫|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 生命的《吶喊》蒙克完成於1893年的代表作《吶喊》舉世聞名,關於這幅作品,蒙克自己有一段記述:「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陽快要落山時,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的紅, 一陣憂傷湧上心頭,我呆呆地佇立在欄杆旁。
  • 蒙克 《吶喊》高清欣賞
    蒙克用一種聲嘶力竭的姿勢,描繪躁動,扭曲,癲狂,憤懣哀慟之音不絕如縷的尖叫。
  • 世界名畫價值之最:蒙克代表作《吶喊》
    蒙克的《吶喊》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價格最昂貴的藝術畫作。世界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吶喊》(又譯《尖叫》Scream)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1.2億美元(7400萬英鎊)的價格被匿名買家奪得。《吶喊》是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在1893年創作的一幅象徵主義風格裝飾畫,也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5月2日的紐約拍賣會前,這幅作品在倫敦蘇富比展出一周,原來預計成交價為8000萬美元。這幅拍賣作品是蒙克創作的4幅《吶喊》之一,使用的是彩色粉筆和蠟筆,也是4幅《吶喊》中唯一由私人收藏的作品。
  • 你不知道的 蒙克《吶喊》的6個冷知識
    其實,這一表情出自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蒙克一共畫了大約105幅《吶喊》其中4幅是油畫2幅是蠟筆畫剩下的都是版畫 這幅作品原本的名字為《自然的吶喊》作品吶喊的並不是人物本身,而是周圍的世界這幅畫色彩非常特殊,科學家認為,蒙克有可能是看到了火山爆發引起的「珠母雲」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展覽現場)(展覽現場)「驚悚臉」《吶喊》背後的故事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藝術史學家吉爾·勞埃德曾說,「關於《吶喊》的一切,都是表現主義的精髓。」
  •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
    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展出的53件作品,包含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尤為引人注目。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國家最高面值貨幣上,足見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
  • 除了那一聲「吶喊」,我們還能在蒙克大展上看見什麼?
    展出的53件作品為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國家最高面值貨幣上,足以見得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