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挪威蒙克博物館宣布,一幅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正在褪色。《吶喊》在經過透射電子顯微鏡成像結果顯示,褪色的顏料表面附著了一層白色晶體粉末,實為人工合成顏料鎘黃氧化後的分解產物硫酸鎘和碳酸鎘。
▲愛德華·蒙克,《吶喊》,1910年版(註:《吶喊》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共有四個版本,此次研究對象為第四個版本。)
自2012年以來,駐紐約的科學家和奧斯陸蒙克博物館的專家一直在針對這幅作品的顏色進行研究。這幅畫布於2004年被盜,並於兩年後得以找回。同時,這項研究還提供了對蒙克及其工作方式的見解,為保護者鋪設了一張防止進一步惡化的規劃圖,並幫助觀眾和藝術史學家了解這幅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的原本樣貌。
▲蒙克《吶喊》的褪色細節變化。右上角是今天的繪畫細節,下方顯示了數字重建
蒙克博物館的保護者和研究人員聯繫了馬斯。馬斯自1995年擔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博士後以來就一直從事藝術科學的工作。她還是巴德研究生中心的教授,並且與許多主要的研究機構有合作。
蒙克博物館的繪畫保管人伊娃·斯託維克·特維特表示,博物館之所以尋找馬斯的幫助,是因為她在對馬蒂斯的研究中展現了對鎘黃的專業認知,並且其實驗室擁有高質量的科學工具。(馬斯的一位同事Adam Finnefrock曾經在史丹福大學的粒子加速器中提取過塞尚的翡翠綠色的微量顏料樣本。)博物館將於今年搬到新建築內,因此需要弄清楚如何做到最好地展示繪畫,並在保護與觀賞體驗之間取得平衡。
現在,館方將於今年春季對蒙克的作品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從而為這幅畫提供了更為完整的故事。馬斯和她的團隊可以使用顏料管來探索蒙克所使用的色彩範圍,其中,1400個顏色由蒙克博物館提供。隨著時間的流逝,黃色硫化鎘已被氧化成兩種白色化合物,分別為硫酸鎘和碳酸鎘。
▲詹妮弗·馬斯,藝術科學分析實驗室總裁
由於顏料製造的變化,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顏色正特別迅速地褪色。顏料提取自礦物質,並通過手工研磨製成,又或是通過植物、昆蟲製成染料。工業革命後合成顏料產生了,例如鎘黃或鉻黃。藝術家們開始嘗試使用,將其與油和顏料進行了混合。這些顏料有時是隨意製備的,未經測試表明色彩可以長久保存,但它們卻異常明亮,從而使野獸派,後印象派和現代主義的調色板變得更加光彩奪目。
「那時,許多藝術家放棄了傳統繪畫技術」, 所羅門·R·古根海姆副主任兼首席保管人列娜·斯特拉加裡這樣說道。她曾研究過梵谷作品中顏料和變色問題。她說,「許多藝術家在戶外工作,嘗試各種顏料和色彩理論。隨著被學院派的拒絕,這種色彩的豔麗度也在激增。」
▲梵谷的《向日葵》可能會逐漸變成橄欖綠色
掌握這些色調是不可能的,但是科學可以使我們更加接近。安特衛普大學化學系教授科恩·詹森斯研究了梵谷,馬蒂斯和其他人的色彩,他說,「這個想法是以一種虛擬的方式來試圖扭轉時間。保管員不會在畫布上塗上新顏料,而數字重建可以代表過去。」馬斯推測,重建將轉向「虛擬實境」。這樣你就可以舉起手機觀看繪畫,在屏幕裡看到這張作品曾經的色彩。
▲梵谷,《臥室(1889年)》, 研究人員了解到,梵谷所用的藍色原本應為紫色
研究無疑改變了藝術史學家們看待梵谷某些作品的方式。近年來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和大都會博物館舉辦了一些展覽,突出了其作品中逐漸消失的色彩。梵谷博物館的藝術史學家、高級研究員泰歐.梅登多普表示,「這也是在近十年才意識到的。專門針對技術方面的研究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數位化重建的梵谷《臥室(1889年)》,背景顏色調整為了紫色
有趣的是,梵谷和其他藝術家一樣,意識到了這種新(人工合成)顏料的缺陷。梵谷在1888年寫信給他的兄弟提奧時說:「我剛剛查明印象派流行運用的所有顏色都是不穩定的,我們更有理由大膽地使用它們,因為時間會使它們軟化許多。」在後來的一封信中,他寫道:「繪畫像花朵凋謝一樣地褪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