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吶喊》中的人物原型是什麼?新發現讓人意想不到

2020-12-18 Art視點

《吶喊》是19世紀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

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

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種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精疲力盡我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方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卻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一百多年過去了,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中痛苦咆哮的人臉仍然深入人心。這個形象充分地表達出現代人在世紀之交時的焦慮、恐懼和無助。

《吶喊》中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有人認為這是畫家蒙克的自畫像,或者是他13歲時去世的姐姐蘇菲。

後來有藝術史學家指出,《吶喊》中的人物或許還有另外一個來源,那就是蒙克在著名的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看到的一具秘魯木乃伊。

有學者猜測,木乃伊臉上凝固的驚恐表情成為藝術家創作這幅畫的靈感來源。

然而,最新的研究提出了更為大膽而新穎的解釋。在《新的觀看方式:藝術史上的57件作品》中,作者凱莉·格羅維耶認為,蒙克是一位關注未來多於過去的藝術家,他尤其對於技術的飛速發展感到焦慮。

就在同一屆巴黎世博會上,還有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塑展品。那是一個有著高大底座的雕塑,巨大的燈泡由兩萬個小燈泡填充而成,它高聳地矗立在世博會的展館中。

這個雕塑是作為對發明電燈的託馬斯·愛迪生思想的致敬,它就像一個晶瑩剔透的神明,預示著一種新的偶像崇拜。

蒙克很可能被這個令人驚嘆的景象所震撼,由此產生了創作靈感,作為對這種技術崇拜的回應。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吶喊》中主人公頭部的輪廓居然很接近白熾燈泡的形狀特別球狀的頭蓋骨和收縮的下巴,簡直就是一個倒置的燈泡!這個發現真是令人大吃一驚!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的話,那麼蒙克在這幅作品中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

19世紀時西方社會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巨變。

然而,在人類對機械文明進行瘋狂崇拜之時,自然和人性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擠壓。

當人類的面孔被替換成了工業革命時期的電力圖騰,也許這種被技術所支配的恐懼才是《吶喊》真正的意義吧?

相關焦點

  • 蒙克的《吶喊》想表達的是什麼?
    畫面上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畫家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線條都好似匯集到畫面中心那個高聲呼救的人身上,仿佛這個人正源源不斷地散發著恐懼和痛苦,讓人看了覺得不安。
  • 蒙克的《吶喊》到底在吶喊些什麼?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蒙克也曾嘗試過,在當時藝術界大行其道的印象派風格,可那僅僅是視覺層面上的探索,滿足不了他的追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人們一邊痛苦掙扎,一邊緊緊相依?為什麼貪戀,又為什麼忍受?蒙克說,「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
  • 蒙克的《吶喊》在喊些什麼,這幅畫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
    蒙克的《吶喊》四個版本對比,你更加喜歡哪個呢?在世界名畫中,一個吶喊的角色分外的引人注目,它是挪威畫家蒙克創造出來的。所有第一眼看到這幅畫的人都會忍不住想一個問題,這樣的人物是一個什麼樣的畫家才能創造出來的?畫家為什麼要這樣畫,畫中到底隱含著什麼深意呢?
  • 蒙克,一直在吶喊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 蒙克也曾嘗試過,在當時藝術界大行其道的印象派風格,可那僅僅是視覺層面上的探索,滿足不了他的追問。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人們一邊痛苦掙扎,一邊緊緊相依?為什麼貪戀,又為什麼忍受?蒙克說,「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
  • 蒙克的吶喊,到底要表達些什麼?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 聖·克盧之夜的噩夢 聖·克盧之夜,1890。 《吶喊》誕生的前一年冬天,蒙克畫了《聖·克盧之夜》。那一年,他在巴黎求學藝術,收到來自家鄉挪威父親去世的消息。
  •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與迴響」
    此次展覽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展覽會在「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等5個主題板塊中展出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總計53件,橫跨蒙克最精彩紛呈的30年創作生涯。
  • 春雨樹帶你看名畫|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所有第一眼看到這幅畫的人都會忍不住想一個問題,這樣的人物是一個什麼樣的畫家才能創造出來的?畫家為什麼要這樣畫,畫中到底隱含著什麼深意呢?▲ 生命的《吶喊》蒙克完成於1893年的代表作《吶喊》舉世聞名,關於這幅作品,蒙克自己有一段記述:「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陽快要落山時,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的紅, 一陣憂傷湧上心頭,我呆呆地佇立在欄杆旁。
  • 蒙克來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蒙克可以說是在重重磨難中以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最終尋找到曙光的典型。此次展覽的中方策展人馬真正坦言:「展覽名稱中的『吶喊』是蒙克的標誌,但我們認為『迴響』比『吶喊』更重要,希望這些作品能夠重新喚起人們對於未來的憧憬。」每幅畫都是蒙克的情緒日記,《吶喊》也不例外對於沒有藝術知識儲備的人來說,面對蒙克的畫難免一頭霧水。
  • 聽到了蒙克的《吶喊》
    我站住,靠在欄杆上,累極了,血紅的雲霞象火一樣染遍深藍色海灣和城鎮的上空,朋友繼續走去,我卻留下,嚇得顫抖,我仿佛聽到一聲永無休止的吶喊。」(蒙克)一年之後,蒙克用文字表達的夢幻場面表現在了畫面上。《吶喊》1893年板面蛋膠畫天空的血紅色被複製到了整幅畫中,那雙手極長極窄,形狀很不自然,幾乎包裹住了整顆頭顱,徒勞的希望抵擋住那聲只有他自己能聽到的焦灼的尖叫。
  • 蒙克來魔都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此次展覽的中方策展人馬真正坦言:「展覽名稱中的『吶喊』是蒙克的標誌,但我們認為『迴響』比『吶喊』更重要,希望這些作品能夠重新喚起人們對於未來的憧憬。」    每幅畫都是蒙克的情緒日記,《吶喊》也不例外    對於沒有藝術知識儲備的人來說,面對蒙克的畫難免一頭霧水。
  • 除了那一聲「吶喊」,我們還能在蒙克大展上看見什麼?
    「吶喊」的誕生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所有的線條都好似匯集到畫面中心那個高聲呼救的人身上,仿佛這個人正源源不斷地散發著恐懼和痛苦,讓人看了覺得不安。 蒙克曾在他的日記中回憶,那日他與兩位友人一同在奧斯陸峽灣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紅,他仿佛感到一陣尖叫划過耳膜,他停下來不安地顫抖著,遠遠地落在了兩位友人身後。
  • 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
    林之木 譯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很少有人讀懂蒙克畫中的絕望痛苦,讀人遠比讀書更難,因為浮躁如斯,停下來讀懂自己浮世難耐的心,都不可能。與藝術相關的死亡,從來沒有放棄在蒙克身邊徘徊,抑或死亡的氣息最終促成了蒙克壓抑憤懣的情緒,以至於傾訴筆端的線條,粗糲蒼茫,仿佛靈魂怦然的另番模樣。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吶喊》這幅畫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線條都好似匯集到畫面中心那個高聲呼救的人身上,仿佛這個人正源源不斷地散發著恐懼和痛苦,讓人看了覺得不安。
  • 世界名畫家——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吶喊》賞析
    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 令人震顫的、色彩混淆的天與河、蔓延到天際的無止境的道路,一個骷髏一般的人,雙手放在耳朵上,聲嘶力竭地大聲尖叫,好像一個人的夢魘。1893年創作的《吶喊》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幅表現主義畫作,也是蒙克「靈魂作畫」這一概念最極端的體現。表現情緒的途徑更多依賴了繪畫時的力度,顏色與線條大膽的運用令人震撼。
  • 「靈魂畫家」蒙克的瘋狂吶喊
    雖是整體色彩鮮豔,但卻給人以不安與壓抑……除了在課堂與美術書上了解,在生活中也能時時窺見它的影子,如若不信,打開手機看看表情包,一定會找到這樣一種表情:再對比看這幅畫,會不會感到些許 「共鳴」呢?畫中的人又是誰?關於這些問題,不如讓我們先回到100多年前在挪威的一個傍晚去尋找答案吧!「一天傍晚主人公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峽灣,他正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欣賞落日餘暉的時候,突然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主人公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
  •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
    」 「吶喊」的誕生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畫面中那個驚悚的形象,甚至已超越藝術史的範疇,成為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貫穿不同文化領域的全球視覺符號。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你不知道的 蒙克《吶喊》的6個冷知識
    [讓我看看]小可愛們知道這個表情了嗎它就是新的微信新表情#原來微信新表情來自五阿哥#其實,這一表情出自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蒙克一共畫了大約105幅《吶喊》其中4幅是油畫2幅是蠟筆畫剩下的都是版畫 這幅作品原本的名字為《自然的吶喊》作品吶喊的並不是人物本身,而是周圍的世界
  • 蒙克的《吶喊》居然掉色了?
    近日,挪威蒙克博物館宣布,一幅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正在褪色。《吶喊》在經過透射電子顯微鏡成像結果顯示,褪色的顏料表面附著了一層白色晶體粉末,實為人工合成顏料鎘黃氧化後的分解產物硫酸鎘和碳酸鎘。
  • 蒙克 《吶喊》高清欣賞
    蒙克用一種聲嘶力竭的姿勢,描繪躁動,扭曲,癲狂,憤懣哀慟之音不絕如縷的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