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是19世紀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
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
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種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精疲力盡我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方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卻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一百多年過去了,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中痛苦咆哮的人臉仍然深入人心。這個形象充分地表達出現代人在世紀之交時的焦慮、恐懼和無助。
《吶喊》中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有人認為這是畫家蒙克的自畫像,或者是他13歲時去世的姐姐蘇菲。
後來有藝術史學家指出,《吶喊》中的人物或許還有另外一個來源,那就是蒙克在著名的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看到的一具秘魯木乃伊。
有學者猜測,木乃伊臉上凝固的驚恐表情成為藝術家創作這幅畫的靈感來源。
然而,最新的研究提出了更為大膽而新穎的解釋。在《新的觀看方式:藝術史上的57件作品》中,作者凱莉·格羅維耶認為,蒙克是一位關注未來多於過去的藝術家,他尤其對於技術的飛速發展感到焦慮。
就在同一屆巴黎世博會上,還有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塑展品。那是一個有著高大底座的雕塑,巨大的燈泡由兩萬個小燈泡填充而成,它高聳地矗立在世博會的展館中。
這個雕塑是作為對發明電燈的託馬斯·愛迪生思想的致敬,它就像一個晶瑩剔透的神明,預示著一種新的偶像崇拜。
蒙克很可能被這個令人驚嘆的景象所震撼,由此產生了創作靈感,作為對這種技術崇拜的回應。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吶喊》中主人公頭部的輪廓居然很接近白熾燈泡的形狀,特別球狀的頭蓋骨和收縮的下巴,簡直就是一個倒置的燈泡!這個發現真是令人大吃一驚!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的話,那麼蒙克在這幅作品中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
19世紀時西方社會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巨變。
然而,在人類對機械文明進行瘋狂崇拜之時,自然和人性會不可避免地受到擠壓。
當人類的面孔被替換成了工業革命時期的電力圖騰,也許這種被技術所支配的恐懼才是《吶喊》真正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