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來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2020-12-27 騰訊網

繼莫奈的《日出·印象》空降上海之後,申城再迎西方藝術大師名作——蒙克的《吶喊》!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

事實上,僅盯著《吶喊》,並不是對於蒙克以及這個展覽最好的打開方式。在業內看來,此次展覽的更大價值在於,它呈現出蒙克好些不那麼為人熟知的面向,而這些面向都將啟迪大眾更好地理解蒙克何以走在世界藝術潮流尖端、成為表現主義繪畫先驅。在歷經疫情的這個特別時刻呈現蒙克的作品,尤顯意味深長。蒙克可以說是在重重磨難中以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最終尋找到曙光的典型。此次展覽的中方策展人馬真正坦言:「展覽名稱中的『吶喊』是蒙克的標誌,但我們認為『迴響』比『吶喊』更重要,希望這些作品能夠重新喚起人們對於未來的憧憬。」

每幅畫都是蒙克的情緒日記,《吶喊》也不例外

對於沒有藝術知識儲備的人來說,面對蒙克的畫難免一頭霧水。他的很多作品在問世之初的確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議,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塗鴉式習作。其代表作《吶喊》在不少人眼中儼然「鬧鬼的黃昏」,只見一個性別不明、猶如幽靈般的人物站在奧斯陸峽灣旁,神情驚恐地以雙手捂著耳朵。

蒙克的畫其實是他的情緒日記,只不過時間上有所延遲。「我的藝術實際上是一種自願的坦白,也是我和我的生活關係的自我剖白。」「我並不是畫我現在看到的,而是畫我過去看到的。」對於自己的創作,蒙克也留下過這樣的自述。蒙克的一生,飽受親人離世、自身糟糕的健康及精神狀況、坎坷情感經歷等折磨,他卻用繪畫創作來對抗生命中的苦痛。蒙克在畫中強烈地傳達著自己的感覺和情緒,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為一種所要表現的情緒的載體。這些作品完全以藝術天賦本能地洞察和表現心靈。

《吶喊》似有超現實意味的經典一幕,竟然是有現實事件對應的。蒙克曾回憶這幕情形:「尼斯,1892年1月22日,我和兩位朋友正在大道上散步,太陽已經下山了,天空突然間變得像血一樣紅,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種悲傷憂鬱的氣息。我止住腳步,輕輕倚在籬笆邊,極度的疲倦已經要使我窒息了。火焰般的雲彩像血,又像一把把利劍籠罩著藍黑色挪威海灣和城鎮。我的朋友,他繼續走著,而我卻呆呆站在那兒,焦慮得不停發抖,我感到四周似乎被一聲巨大而持續不斷的尖叫聲震得搖搖晃晃……」蒙克用《吶喊》畫面表現的情緒,漸漸被視為人類面對現實焦慮的一種象徵符號,甚至在百餘年後成了流傳甚廣的表情包。

此次展覽為《吶喊》特地闢出一個相對獨立的展示空間,紅色的展牆將畫中驚恐捂耳的人格外凸顯。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以圖片的方式完成了「大集合」,佔據這個空間C位的,是此次展覽備受關注的石版畫《吶喊》。起初,很多人認為這一主題極不適合黑白版本的演繹,包括蒙克在內都擔心這會破壞創作動機中重要的「火紅雲朵」的色彩表達。實際上,最後的成品呈現出出人意料的效果,人物與風景中那些線條在不加修飾的情況下更激烈地相互扭絞,其中蘊含的表現力也被版畫完整地保留並凸顯出來。

版畫喚起了蒙克對於不同媒介及創作效果的好奇心

版畫在此次展覽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也將人們的視線牽引至以往或被忽略的蒙克的版畫創作上。蒙克的版畫不容小覷,才不是其油畫無可奈何的替代。去年曾在大英博物館引發轟動效應的「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其實也是一個以版畫為主的展覽。當時的策展人歌莉婭·巴特魯姆指出:「蒙克的聲譽實際上正是通過他的版畫建立起來的。版畫是他創作中的核心,極具實驗性和創新性。」

19世紀八九十年代,版畫製作在歐洲大規模發展。通過版畫,蒙克有了如虎添翼的感覺。1894年10月16日,蒙克在柏林的一家小旅館裡開始創作起版畫,直到1944年離世,其版畫創作從未間斷。更令人驚嘆的是,從未經過正規培訓的他,竟然在其後的創作過程中掌握了包括古老的木刻、銅版雕刻、蝕刻以及相對較新的石版畫等多種基於不同基質、創作材料以及技法的版畫創作方式。可以說,蒙克在其最早期的版畫中就開始以成熟藝術家的方式發聲了。

此次展出的很多版畫,都可以與蒙克的油畫參差對照來看。並且,它們多是圍繞同一主題用不同方式印製出來的一系列版本,少則兩三張,多則五六張,或為基於其油畫作品的再創作,或為在畫布上進行油畫操作的預演,更有一部分是純粹的版畫原創作品。版畫喚起了蒙克對於不同媒介及創作效果的好奇心。蒙克創作於1896年的版畫《生病的孩子I》總共展出了三個版本,分別為四色、三色、雙色石板印刷而成,所用的紙張也各不相同,有的為宣紙,有的為白色橫紋紙,不同版本呈現出微妙的視覺差異。這是蒙克以年輕女孩貝琪·尼爾森為模特創作的。他在畫面中重現了對於自己姐姐蘇菲飽受肺炎折磨最終離世的記憶與場景。其實早在1886年,蒙克就創作過名為《生病的孩子》的布面油畫。這也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描繪姐姐蘇菲彌留之際的情形。畫中床榻上側過臉的女孩,與此次觀眾看見的這一系列版畫中的女孩形象極為相似。此次展出的蒙克創作於1902年的雙色木版畫《吻》,也是蒙克相當重要的一個創作題材。1891至1892年,蒙克在尼斯以「吻」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精彩的油畫。而這幅蒙克的木版畫依然頗具魅力,畫面簡單明了卻極具張力,木頭的紋理成為了圖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蒙克的藝術世界並非只有憂慮與恐懼,也有暖,有光

們熟悉的蒙克作品,大多記錄著病痛、死亡、失去與焦慮。此次展覽卻以相當一部分蒙克晚年的油畫作品,讓人們看到這位藝術大師對於生命、愛與自然的歌頌。

蒙克創作於1909年的布面油畫《護士與床單》,就是其中的代表。1908年,蒙克突發急性精神病而被送往哥本哈根小鎮上丹尼爾·雅各布森醫生的診療所,在那裡得到全方面診治。儘管女性曾經帶給他「恐懼」與「焦慮」,這次面對診所裡的護士時,友善的環境卻使蒙克變得輕鬆而友好。在雅各布森醫生的鼓勵與建議下,蒙克開始在診所裡畫畫創作,這期間,因為身體及精神狀況的改善,蒙克留下不少傑出的作品,就包括這件以護士們為主題的人物畫。明快鮮亮的色彩在他之前的繪畫中並不常見,女性人物以這樣純潔、友善的形象出現在他的畫中更是寥寥無幾。可見,這個輕鬆的環境以及自身安寧的情緒被蒙克直接記錄在自己的作品中。

1909年,蒙克結束漂泊回到故鄉挪威,身體狀況有了好轉的他,畫了一批描繪當地人文景觀的油畫,透著暖,透著光,透著希望。且看蒙克創作於1923年的布面油畫《雪地中扭曲的樹幹》。此時的蒙克已不用再為名聲而奔波、為生計而創作。在他熟悉又陌生的故鄉,他更多地留下那些迷人而躍動的景色。神秘的峽灣孕育出的是克裡斯蒂安尼亞獨特的景致。而在蒙克眼中及他的畫筆之下,這樣的景致更是千變萬化,大自然中的元素猶如律動中的音符,在四季變換中起舞。這些歌頌自然的作品反映出蒙克對自己家鄉深沉的愛,也正因如此,1944年去世前的蒙克把自己幾乎全部的作品都捐贈給了自己的家鄉,即此時已改名為奧斯陸的克裡斯蒂安尼亞。

作者:範昕

編輯:王筱麗

責任編輯:柳青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蒙克來魔都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
  •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與迴響」
    此次展覽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展覽會在「生命」、「愛」、「憂慮」、「吶喊」、「故鄉」等5個主題板塊中展出從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總計53件,橫跨蒙克最精彩紛呈的30年創作生涯。
  • 「靈魂畫家」蒙克的瘋狂吶喊
    「一天傍晚主人公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峽灣,他正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欣賞落日餘暉的時候,突然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主人公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於是便畫下了這幅畫,便有了那些象血色一樣的雲。」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愛德華·蒙克自己敘述畫的由來。
  • 世界名畫家——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吶喊》賞析
    《吶喊》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的代表作,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級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 令人震顫的、色彩混淆的天與河、蔓延到天際的無止境的道路,一個骷髏一般的人,雙手放在耳朵上,聲嘶力竭地大聲尖叫,好像一個人的夢魘。1893年創作的《吶喊》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幅表現主義畫作,也是蒙克「靈魂作畫」這一概念最極端的體現。表現情緒的途徑更多依賴了繪畫時的力度,顏色與線條大膽的運用令人震撼。
  • 聽到了蒙克的《吶喊》
    我站住,靠在欄杆上,累極了,血紅的雲霞象火一樣染遍深藍色海灣和城鎮的上空,朋友繼續走去,我卻留下,嚇得顫抖,我仿佛聽到一聲永無休止的吶喊。」(蒙克)一年之後,蒙克用文字表達的夢幻場面表現在了畫面上。《吶喊》1893年板面蛋膠畫天空的血紅色被複製到了整幅畫中,那雙手極長極窄,形狀很不自然,幾乎包裹住了整顆頭顱,徒勞的希望抵擋住那聲只有他自己能聽到的焦灼的尖叫。
  • 蒙克的《吶喊》想表達的是什麼?
    《吶喊》(又名為《尖叫》)愛德華·蒙克(挪威)(Edvard Munch 1863-1944)創作於1893年90.8cm*73.7cm現收藏於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吶喊》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
  • 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
    林之木 譯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很少有人讀懂蒙克畫中的絕望痛苦,讀人遠比讀書更難,因為浮躁如斯,停下來讀懂自己浮世難耐的心,都不可能。與藝術相關的死亡,從來沒有放棄在蒙克身邊徘徊,抑或死亡的氣息最終促成了蒙克壓抑憤懣的情緒,以至於傾訴筆端的線條,粗糲蒼茫,仿佛靈魂怦然的另番模樣。
  • 《吶喊》——那一聲讓人絕望尖叫,是殺豬聲還是精神病人的嘶吼?
    蒙克和兩個友人走在奧斯陸的一座橋上,繁瑣的雜事可能讓他今天並沒有一個好心情,老天也許感受到了蒙克的想法,變換了一個昏黃的顏色來呼應他一下,但這使得蒙克更加鬱悶了。附近有一座精神病院和一個殺豬場,說巧不巧,在蒙克壓抑的時候,傳來了一聲尖叫,也不知道是人叫的還是豬叫的。
  • 世界名畫價值之最:蒙克代表作《吶喊》
    蒙克的《吶喊》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價格最昂貴的藝術畫作。世界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吶喊》(又譯《尖叫》Scream)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1.2億美元(7400萬英鎊)的價格被匿名買家奪得。《吶喊》是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在1893年創作的一幅象徵主義風格裝飾畫,也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5月2日的紐約拍賣會前,這幅作品在倫敦蘇富比展出一周,原來預計成交價為8000萬美元。這幅拍賣作品是蒙克創作的4幅《吶喊》之一,使用的是彩色粉筆和蠟筆,也是4幅《吶喊》中唯一由私人收藏的作品。
  • 中國地標建築驚現名作《吶喊》之臉?和藝術大師蒙克「尖叫」吧
    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
  • 蒙克,一直在吶喊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 病中的孩子,1985-1986 藝術是蒙克唯一可信賴的。他拿起畫筆,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自己的靈魂得到解答。
  • 春雨樹帶你看名畫|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 愛德華·蒙克,挪威國寶級畫家一個肖像和畫作被印在挪威紙幣上的人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一個變了形的、骷髏般的人像,捂著耳朵,作出驚聲尖叫的表情,讓人隔著畫布都能感受到他內心掙扎的恐懼《吶喊》的誕生波浪狀血紅的雲,迴旋的海灣,擠壓變形的腦袋,將人們推入恐懼的深淵,發出震撼宇宙的尖叫和吶喊。
  • 蒙克的《吶喊》到底在吶喊些什麼?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病中的孩子,1985-1986藝術是蒙克唯一可信賴的。他拿起畫筆,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自己的靈魂得到解答。
  • 蒙克 《吶喊》高清欣賞
    蒙克用一種聲嘶力竭的姿勢,描繪躁動,扭曲,癲狂,憤懣哀慟之音不絕如縷的尖叫。
  •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
    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展出的53件作品,包含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尤為引人注目。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國家最高面值貨幣上,足見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
  • 世界名畫《吶喊》裡的人,居然不是在「吶喊」?
    雙手捂臉,嘴巴大張,表情抓馬……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是世界上最經典的名畫表情包之一。很多人都以為畫裡的禿頂男人是在尖叫或吶喊,然而,非也~~官方的解釋是:那個人是聽到了尖叫,而不是在尖叫!嗯?不是在尖叫?那這幅畫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
  • 除了那一聲「吶喊」,我們還能在蒙克大展上看見什麼?
    「吶喊」的誕生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 《吶喊》1893年版本(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收藏) 《吶喊》這幅畫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吶喊》這幅畫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線條都好似匯集到畫面中心那個高聲呼救的人身上,仿佛這個人正源源不斷地散發著恐懼和痛苦,讓人看了覺得不安。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今天在上海久事美術...
    《吶喊》這幅畫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線條都好似匯集到畫面中心那個高聲呼救的人身上,仿佛這個人正源源不斷地散發著恐懼和痛苦,讓人看了覺得不安。
  • 名畫《吶喊》中的人原來不是在吶喊!大英博物館揭秘畫家本意
    也許你不認識畫家蒙克,但你絕對不會不認識他的名畫《吶喊》。很多人都以為《吶喊》中捂著耳朵的人是在尖叫,但他們都會錯了畫家的本意。大英博物館20日稱,愛德華·蒙克的經典畫作《吶喊》中的那個人其實不是像人們普遍以為的在吶喊或尖叫,而是在對尖叫作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