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一直在吶喊

2020-12-22 騰訊網

1893 年,蒙克最出名的那張畫誕生了。天空、河流、陸地扭曲變形、融為一體,顏色和線條在瘋狂地奔走。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

聖·克盧之夜,1890

《吶喊》誕生的前一年冬天,蒙克畫了《聖·克盧之夜》。那一年,他在巴黎求學藝術,收到來自家鄉挪威父親去世的消息。那是離開他的第三個親人,也是他的噩夢。

蒙克 5 歲時,母親就死於肺結核;14歲時,姐姐也病死了。更可怕的是家族的精神疾病。他的父親是個偏執瘋狂的基督徒,在飯桌上以地獄恐嚇孩子。遺傳加上成長環境,蒙克和他的妹妹,都常年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

病中的孩子,1985-1986

藝術是蒙克唯一可信賴的。他拿起畫筆,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自己的靈魂得到解答。蒙克也曾嘗試過,在當時藝術界大行其道的印象派風格,可那僅僅是視覺層面上的探索,滿足不了他的追問。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人們一邊痛苦掙扎,一邊緊緊相依?為什麼貪戀,又為什麼忍受?蒙克說,「我們將不再畫那些,在室內讀報的男人和織毛線的女人。我們應該畫那些活著的人,他們呼吸、有感覺、遭受痛苦、並且相愛。」

《吶喊》前身之《日落下的黯然:絕望》,1892年

但這種屬於蒙克自己的陰暗風格,並不被當時的人理解,特別是自己的父親,堅決反對如此「傷風敗俗」的作品。在冰冷的海裡漂流已久,眼看著有岸可依,突然更大的浪頭打過來——他被推得更遠了。

吶喊終於爆發。蒙克的吶喊成為一種共通的表達,哪裡有壓抑,哪裡就爆發吶喊。

1961 年 3 月 31 日,《吶喊》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那一期雜誌的主題是,犯罪感和焦慮。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同時也拉開了與蘇聯冷戰的序幕。迅速而緊張的氛圍下,美國人的神經變得脆弱。

美國著名作家諾曼·梅勒,將 50 年代稱作「隨大流和消沉的時代,一股恐懼的臭氣,從美國生活的每一個毛孔中冒出來,我們患了集體精神崩潰病。人們沒有勇氣,不敢保持自己的個性,不敢用自己的聲音說話。」

牽掛,1894

而如今,我們每天都在用的 emoji 裡,也有這個「吶喊」。它被濃縮為一個表情,再無其他。這個時代喜歡戲謔,喜歡娛樂,把人們精神上虛弱包得好好的,以至於焦慮有增無減。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吶喊」源頭的那個問題,從來沒有解決。

吶喊,1910

1910 年的時候,蒙克畫過第二幅《吶喊》。色彩更為鮮豔,筆觸更為流暢和堅定,看上去更像是一幅「成品」。

就在兩年前,蒙克不堪精神疾病的折磨,接受了電擊治療。按照醫囑,蒙克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就連交友也必須有所選擇。這些,不僅改變了蒙克的精神面貌,也改變了他的性格。

皇色木材,1911 - 1912

隨之而來的畫,甚至有了明亮的色彩。一度排斥他陰鬱畫風的故鄉挪威,也開始接受起蒙克改變之後的作品。他的畫開始變得好賣;他的日子看上去越來越好。直到戰爭接踵而至。

蒙克一直和德法兩國,有著很深的淵源,法國召喚他年少時的藝術夢,德國給予了他成就的土壤。而當這一切都變成炮火……時代的困局刺激著蒙克,那些沒有解決的生命意義捲土重來。

分離,1896

在畫第一幅《吶喊》的前後,蒙克還有一個重要的系列創作,叫作「生命的飾帶——關於生命、愛情和死亡的詩篇」。那時候的他,懦弱而決絕地愛過,苦於疾病折磨,跌倒在生命的虛無中無法起身。

而此時此刻,當這些問題變成全世界的問題,蒙克再次用畫作回應這些。他承認自己「生命中真正的突破,來得非常晚,實際上在 50 歲時才開始」。

橋上的女孩,1902

相比之前,蒙克的畫多了很多層次,不再是抑鬱或明亮之分,不再是純粹的吶喊或相信。而是真正的較量。

比如,《星空》裡多了人影——

左:創作於 1893 年;右:創作於 1924 年

左:創作於 1893 年;右:創作於 1916-1918

《亞當和夏娃》比起《男人和女人》,同樣是悲觀絕望的愛情,描繪的卻是人性,而不只是人——

左:創作於 1898 年;右:創作於 1918 年

生命如此複雜,人們與困擾他們的永遠在一起。

1918 年,蒙克出版了《生命的飾帶》的小冊子,想要呈現的是「人們頻繁談及的那個關於生與死、愛與苦難的主題」。這主題曾經是蒙克的噩夢,而如今變成他覺悟,並饋贈於世界的方式。當他給予時,自己也變得寬闊。

星夜,1923 - 1924

一戰結束之後,蒙克又來到德國,並買下許多德國藝術家的作品,甚至用自己的所得去資助,鼓勵他們在這個亂世中繼續創作。

然後他的晚年繼續遭受著磨難。從西班牙流感死裡逃生後,蒙克又患上了眼疾;所剩不多的親人相繼離世;更錯愕的是,當納粹統治德國,蒙克的作品被定性為「頹廢墮落」而被沒收。蒙克拒絕和侵略者來往——德國幾乎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又一次失去了「親人」。

窗邊,1940

蒙克在晚年畫了很多自畫像,孤獨和懷疑一如既往,但他已經接受。醫學或許能治療蒙克的癲狂,但無法消除他對生命本質的懷疑。它越真實強烈,越讓人無法安寧,而真正活著的感受也越強烈。

拯救毀滅的不是麻木,而是痛苦與掙扎給予的力量。蒙克想把這力量給世界。他去世後,把所有留存的作品都留給了家鄉,如今成了蒙克美術館最重要的館藏。

相關焦點

  • 蒙克的《吶喊》到底在吶喊些什麼?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吶喊終於爆發。蒙克的吶喊成為一種共通的表達,哪裡有壓抑,哪裡就爆發吶喊。1961 年 3 月 31 日,《吶喊》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那一期雜誌的主題是,犯罪感和焦慮。20 世紀 50 年代的美國,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同時也拉開了與蘇聯冷戰的序幕。迅速而緊張的氛圍下,美國人的神經變得脆弱。
  • 聽到了蒙克的《吶喊》
    我站住,靠在欄杆上,累極了,血紅的雲霞象火一樣染遍深藍色海灣和城鎮的上空,朋友繼續走去,我卻留下,嚇得顫抖,我仿佛聽到一聲永無休止的吶喊。」(蒙克)一年之後,蒙克用文字表達的夢幻場面表現在了畫面上。《吶喊》1893年板面蛋膠畫天空的血紅色被複製到了整幅畫中,那雙手極長極窄,形狀很不自然,幾乎包裹住了整顆頭顱,徒勞的希望抵擋住那聲只有他自己能聽到的焦灼的尖叫。
  • 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
    林之木 譯蒙克的青春期絕望吶喊很少有人讀懂蒙克畫中的絕望痛苦,讀人遠比讀書更難,因為浮躁如斯,停下來讀懂自己浮世難耐的心,都不可能。與藝術相關的死亡,從來沒有放棄在蒙克身邊徘徊,抑或死亡的氣息最終促成了蒙克壓抑憤懣的情緒,以至於傾訴筆端的線條,粗糲蒼茫,仿佛靈魂怦然的另番模樣。
  •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與迴響」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    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而畫面中那個驚悚的形象甚至已超越藝術史的範疇成為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貫穿不同文化領域的全球視覺符號。BBC 曾把《吶喊》稱作繼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曠世之作《蒙娜麗莎》之後的世界第二名畫。可見其在文化視覺領域的廣泛影響力和地位。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蒙克的《吶喊》想表達的是什麼?
    《吶喊》(又名為《尖叫》)愛德華·蒙克(挪威)(Edvard Munch 1863-1944)創作於1893年90.8cm*73.7cm現收藏於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吶喊》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
  • 蒙克的《吶喊》居然掉色了?
    近日,挪威蒙克博物館宣布,一幅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正在褪色。《吶喊》在經過透射電子顯微鏡成像結果顯示,褪色的顏料表面附著了一層白色晶體粉末,實為人工合成顏料鎘黃氧化後的分解產物硫酸鎘和碳酸鎘。
  • 蒙克的吶喊,到底要表達些什麼?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 聖·克盧之夜的噩夢 聖·克盧之夜,1890。 《吶喊》誕生的前一年冬天,蒙克畫了《聖·克盧之夜》。那一年,他在巴黎求學藝術,收到來自家鄉挪威父親去世的消息。
  • 「靈魂畫家」蒙克的瘋狂吶喊
    "靈魂畫家"的瘋狂吶喊小夥伴們是否對這幅畫似曾相識:明豔的色彩、大塊的塗抹、扭曲的造型、粗糲的線條。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愛德華·蒙克自己敘述畫的由來。在這幅『生命組畫』中的《吶喊》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形的尖叫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 春雨樹帶你看名畫|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 生命的《吶喊》蒙克完成於1893年的代表作《吶喊》舉世聞名,關於這幅作品,蒙克自己有一段記述:「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陽快要落山時,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的紅, 一陣憂傷湧上心頭,我呆呆地佇立在欄杆旁。
  • 蒙克來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繼莫奈的《日出·印象》空降上海之後,申城再迎西方藝術大師名作——蒙克的《吶喊》!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
  • 蒙克來魔都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
  • 世界名畫家——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吶喊》賞析
    《吶喊》 《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是蒙克的代表作,表現人類苦悶的偶像級作品。像蒙克的許多其它作品一樣,他一共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吶喊》。 令人震顫的、色彩混淆的天與河、蔓延到天際的無止境的道路,一個骷髏一般的人,雙手放在耳朵上,聲嘶力竭地大聲尖叫,好像一個人的夢魘。1893年創作的《吶喊》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幅表現主義畫作,也是蒙克「靈魂作畫」這一概念最極端的體現。表現情緒的途徑更多依賴了繪畫時的力度,顏色與線條大膽的運用令人震撼。
  • 蒙克 《吶喊》高清欣賞
    蒙克用一種聲嘶力竭的姿勢,描繪躁動,扭曲,癲狂,憤懣哀慟之音不絕如縷的尖叫。
  • 世界名畫價值之最:蒙克代表作《吶喊》
    蒙克的《吶喊》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價格最昂貴的藝術畫作。世界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吶喊》(又譯《尖叫》Scream)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1.2億美元(7400萬英鎊)的價格被匿名買家奪得。《吶喊》是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在1893年創作的一幅象徵主義風格裝飾畫,也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5月2日的紐約拍賣會前,這幅作品在倫敦蘇富比展出一周,原來預計成交價為8000萬美元。這幅拍賣作品是蒙克創作的4幅《吶喊》之一,使用的是彩色粉筆和蠟筆,也是4幅《吶喊》中唯一由私人收藏的作品。
  • 你不知道的 蒙克《吶喊》的6個冷知識
    其實,這一表情出自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蒙克一共畫了大約105幅《吶喊》其中4幅是油畫2幅是蠟筆畫剩下的都是版畫 這幅作品原本的名字為《自然的吶喊》作品吶喊的並不是人物本身,而是周圍的世界這幅畫色彩非常特殊,科學家認為,蒙克有可能是看到了火山爆發引起的「珠母雲」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計劃展出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疫情下,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計劃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計劃展出一幅《吶喊》石版畫。由於疫情影響,目前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在與藏家商討運輸,展品等問題,具體展期還尚未確定。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展覽現場)(展覽現場)「驚悚臉」《吶喊》背後的故事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藝術史學家吉爾·勞埃德曾說,「關於《吶喊》的一切,都是表現主義的精髓。」
  •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
    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展出的53件作品,包含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尤為引人注目。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國家最高面值貨幣上,足見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
  • 除了那一聲「吶喊」,我們還能在蒙克大展上看見什麼?
    展出的53件作品為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國家最高面值貨幣上,足以見得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