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左右的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挪威東部小鎮洛頓 (Loten),挪威藝術家、版畫家,現代表現主義之父,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名畫作《吶喊》出自其手,其肖像及作品《太陽》曾作為國家文化象徵出現在挪威最高面額紙幣上。蒙克一生輾轉於歐洲各地,曾長期受困於糟糕的經濟、健康及精神狀況,晚年在克裡斯蒂安尼亞(奧斯陸)的艾克利安家1944年1月23日去世。
2020年是中國與挪威建交66周年。澎湃新聞了解到,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吶喊》石版畫。
《吶喊》石版畫,1895
據悉,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岡德森(Pål Gundersen)。岡德森是藝術品和古董收藏家,也是挪威重要的蒙克作品藏家,其藏品展示在Geilo山村的Vestlia Resort酒店。如今,岡德森希望與他人分享其藏品,交流文化歷史是他的目標之一。
收藏家岡德森
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相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左)母親及其5個兄弟姐妹,右側站立的男孩即愛德華;(右)父親克裡斯蒂安·蒙克
愛德華·蒙克原本生於一個虔誠而安寧的基督教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有一份相對穩定的軍醫工作。母親生下了除他以外3女1子,愛德華排行老二。蒙克5歲時,疾病與死亡的陰影開始籠罩於這個家庭。母親與姐姐相繼因肺病去世,妹妹蘿拉又患上抑鬱的精神類疾病。幸得姨媽凱倫·伯爾斯特義無反顧地開始照顧他及剩下的兄弟姐妹。就在痛苦與恐懼中,蒙克帶著他非同尋常的性格,開始了他傳奇般的藝術生涯。
《生病的女孩》石版畫及手工上色於陶瓷紙, 1896
蒙克早期很多作品都記錄著病中或離世的至親。《生病的孩子》被認為是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表現主義畫作。蒙克以回憶的方式描繪了因病即將離世的姐姐蘇菲。畫面線條感明顯,筆觸狂放而隨意,處處透露著濃重的悲情感以及強烈的情緒。
但是,在當時崇尚美與自然的歐洲,在保守的挪威,這樣的作品無疑是另類而難以被接受的。亮相之後便受到強烈的抨擊。但是,愛德華·蒙克這個名字也正是從此開始備受矚目的。年輕時期的蒙克結識了漢斯·耶格等一批「克裡斯蒂安尼亞的波西米亞人」群體。他們多為無政府主義者,自由主義者,言論激進。蒙克的人生觀也受到這一時期與此群體交往的影響,嚮往著更為自由而開放的巴黎。在1885、1889、1891年,蒙克三次去往法國遊學,並正式開啟了其精彩紛呈又充滿坎坷波折的藝術生涯。
《焦慮》上色石版畫, 1896年
「生命的壁畫」是蒙克為之傾注幾乎一生的時間來構思、創作、完善的一組主題組畫。其包羅萬象的內容及組成,展現的正是縈繞他一生的幻象、夢魘、愛情、憂慮及生命周而復始的循環。同時又有他生命中難以忘懷的人與境遇。如此龐雜的主題,加上並無定論的作品數量以及其自身感受的不斷變化,使這組創作成為一組永遠不會完成的作品。其包含且成形的則都是蒙克最刻骨銘心的創作。
《有骷髏的自畫像》1895,石版畫
1894年前後,蒙克開始埋頭創作版畫。這是一次全新而大膽的嘗試。之前數年間,他在經濟方面一直沒能取得成功,僅靠幾次寥寥無幾的獎學金以及斷斷續續的作品被購藏艱難度日。但是,版畫的創作不但讓他開始建立並拓展穩定的藏家群體,也迅速幫他成功樹立起國際聲望。而版畫也逐漸成為他創作的核心,各種不同的基質,各種不同的嘗試,讓一向極具實驗性與創新性的蒙克樂此不疲,這樣的狀態一直延續到他生命的盡頭。德國表現主義大師恩斯特·路德維希·科什納爾曾說道,「沒有什麼比蒙克的版畫能更好地了解蒙克。」
挪威紙幣1000元面值,正面為愛德華·蒙克肖像及其作品《憂慮》局部,背面為其作品《太陽》
久事美術館計劃在即將到來的秋季的蒙克展分為五大展覽板塊:「生命 」「愛」「憂慮」「吶喊」和「故土」。據悉,由於疫情影響,目前美術館正在與藏家商討運輸,展品等問題,展覽板塊可能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以下為目前的展覽計劃第一板塊:生命蒙克對於生命的體悟是從死亡開始的。克裡斯蒂安尼亞美麗而神秘的峽灣在孕育這個天才的同時,命運也從他的生命中帶走了無比珍貴的東西。親人的患病及相繼離世所帶來的傷痛與恐懼,讓他刻骨銘心的同時 ,也成為他一生中最真實的感悟與最真切而熱烈的創作情感。
第二板塊:愛《麥當娜》上色石版畫, 1895
世界停轉的間歇,你的臉龐承載著大地之美,你的嘴唇宛若未來般猩紅,果實四散,猶如感到痛楚死屍綻出微笑—— 生與死雙手緊握,纏繞著已逝千萬代的鏈條,連接著將至的千萬代。
第三板塊:憂慮對於女性,他糾結而又矛盾。他無法給出明確的信號,不想傷害她們,或太直接地趕走她們,一面禮貌地包容著,確保自己和她們保持距離,一面又做一些不完整的承諾和模糊的暗示,以從中脫身。後果則是災難性的。
第四板塊:吶喊《吶喊》石版畫(局部)
這一板塊呈現的是《吶喊》石版畫,由蒙克於1895年製作共30張,並挑選幾件親自手工上色。
我與兩個朋友走在路上——正是夕陽西下時分——我感到了一絲傷感——天空陡然間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倚靠在欄杆上,累得要死——我望向那些如血與劍一般的火紅雲朵——望向藍黑的峽灣和城市—— 朋友們走遠了——我還站在那裡,因焦慮而戰慄——我仿佛聽到天地間傳來一聲尖叫,那尖叫聲響徹寰宇,經久不息。
第五板塊:故土愛德華 · 蒙克於1916年(53歲)買下了克裡斯蒂安尼亞(奧斯陸)郊區艾克利一處莊園,住在那裡直至去世
1916年,在歐洲各地漂泊了超過半個世紀後,蒙克回到挪威,並在克裡斯蒂安尼亞的艾克利買下一處莊園作為自己最後的居所。「我的藝術創作需要親身體驗——內在的刺激......沿著海岸線或是穿山越嶺長途旅行——這是我第一次對挪威的自然風光有了真正的體會——在國外漂泊多年後回到家中......這給了我必須的親身感受......」
蒙克曾藉由德國作曲家華格納1843年的歌劇名「漂泊的荷蘭人」來形容自己:「一個被詛咒的靈魂,被迫四處遊蕩,無法得到安寧。」但是在艾克利,蒙克最終找到了他的歸宿及安寧,他無需再為生計而奔波,無需再為賺取酬勞接各種訂單,他開始安靜地描繪家鄉躍動的風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