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翡翠玉石界,A貨、B貨、C貨成了珠寶迷們的口頭禪,就算是完全不懂珠寶的人都聽說過。在購買翡翠玉石時最怕就是碰見假貨,弄不清商家嘴裡的翡翠ABC貨究竟是什麼意思。今天,嚴品就教大家如何正確辨別ABC貨翡翠,挑選到值得購買的翡翠。
A貨
A貨:翡翠原料及成品,全為真品,沒有一點人工作偽,貨真價實。
因為這類高檔翡翠製品十分稀少,而且愈來愈少。致使許多做翡翠貿易的人,也很少遇到過這類產品。它的價格節節上升。一些最高檔次的翡翠製品,如手環、馬鞍戒戒面、項鍊及一些翡翠藝術品,在拍賣會上其價格可達幾十萬到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過億元。
B貨
B貨:對底灰黑而髒、水(透明度)差,但綠好而色正的中下等翡翠原料或成品,進行物理、化學的處理,除去它的髒,增加它的水,使它改變了底和水,更能襯託原有的綠。有紋裂的注膠或用樹脂材料進行修補,這種經加工但沒有人工上色的翡翠稱B貨。
C貨
C貨處理方法同B貨,不同之處為無色、綠較淺淡或綠較散,通過人工方法加色而成的翡翠成品稱C貨。B貨與C貨之區別在於,B貨只去髒、增水而不人工上色,而C貨則有時除去髒、增水外還要人工上色。底淨水好的硬玉可直接上色。
(註:玉石商人習慣把透明度稱之為水頭。「底」是指翡翠的綠色部分及綠色以外部分的乾淨程度和透明度。)
只有A貨才天然
買翡翠一定要認準A貨!甭管你想要的是滿綠玻璃種還是冰種飄藍花,少了這一條一切都是白搭!記住:只有A貨翡翠才是未經人工處理過的天然翡翠。
如何鑑別A貨?
這裡要重點說明的是,「A」代表翡翠的等級,不代表是好翡翠。A貨翡翠是指純天然未經化學處理的翡翠。既然是天然的翡翠,它在地底下形成的時候,一定會有一些天然的特徵,如果經過化學處理做成B貨、C貨,那天然的特徵就被溶解了,因此鑑別A貨翡翠,主要是根據翡翠的天然特性,例如:翠性、結構、顏色、天然瑕疵等。
當然,翡翠做假層出不窮,甚至有一些必須要靠大型儀器才能鑑別。認清A貨翡翠最簡單、最直接、最靠譜的做法是看證書!最好還是國檢證書!
B貨全是障眼法
B貨翡翠是挑選大敵!看起來透明度極好,水頭極佳,全是障眼法!他們的「真實」面目是含有不該有的雜質而「長滿」灰褐色斑點,但經過一系列的整容就舊貌換新顏:先用強酸浸泡將雜質洗掉,然後充入環氧樹脂填補裂隙並讓翡翠看起來擁有更好的水頭。但是翡翠結構產生了破壞,美好假象堅持不了多久。充填用膠老化後,翡翠的顏色、透明度、光澤都會瞬間急轉直下。
如何鑑別B貨?
經過漂白處理後,B貨翡翠沒有任何褐色部分,保留下來的綠色、紫色和黑色也會缺失黃色調,綠色與白色相間的部分會出現極其強烈的對比。光澤也會比A貨翡翠暗淡不少,甚至會明顯地感覺到凝膠的蠟狀玻璃光澤。用10倍放大鏡觀察,如果表面有成片連續的網狀酸蝕紋就一定要謹慎了。
染色C貨可別買!
所有染色處理的翡翠都被歸為C貨!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這不能「優化處理」,完全是「換臉」!一般B貨最多是做漂白充填處理,但是C貨還要在B貨的基礎上進行染色,也就是「B+C」。
如何鑑別C貨?
最大的特點就是顏色誇張不自然!現在老坑玻璃種滿綠的翡翠少說都要幾百上千萬,真出現個幾萬的滿綠玻璃種你最好鑑定之後再付款。如果用10倍放大鏡觀察,要注意內部間隙中是否存在顏色堆積?透光觀察是否外濃內淡?是否均勻無比沒有色根?如果遇到幾種顏色相間的翡翠,還要觀察顏色之間是否界限分明,如果有含糊不清的暈染感覺則要高度懷疑是C貨了。
最後總結一下,A貨翡翠高昂的售價讓許多普通的消費者望塵莫及,翡翠B貨出現的能滿足一部分人的佩戴需求,不想花太多錢購買翡翠的消費者可以選擇翡翠B貨作為裝飾用品。
但是翡翠B貨由於已經人工處理,使耐久性受到了影響,無法長久保存,只能作為一般的裝飾品佩戴。如果是保值投資,可以選擇A貨翡翠,但是價格也會相應較高。大家可以在自己能承受的經濟範圍內選擇自己喜歡的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