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全文共3518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口罩一下子成為剛需,價格也出現波動。儘管電商、超市等渠道不定期補貨,也出現一定程度的供不應求。6毛錢進價的口罩賣1元曾被定性為哄抬物價;50隻口罩(整盒)500元被舉報但超市是在賠本供應。諸多案例將一個問題擺在大家面前:口罩到底該不該漲價?漲多少合理?是否允許零售商適當加價?界定哄抬物價的臨界點又該在什麼標準呢?
01
口罩到底賣到了什麼價位?
2月26日,北京商報記者在淘寶上搜N95口罩,一款原森態的N95口罩售價365元一隻,券後價也在315元,據說過濾效果達99.97%,由於是帶電過濾,可能貴有貴的道理吧。一款據說上過巴黎時裝周的N95口罩售價488,但可以反覆戴,濾芯可換,外層面罩也可以洗。基本上,N95口罩售價都在150元以上。
豌豆公主上,目前口罩都在售罄狀態。像山本光學N95口罩20枚原價519元,疫情特別價399元,相當於20元一枚。三次元立體防飛沫口罩7個裝41元,相當於單只口罩6元左右。歐版FFP2口罩在京東上5隻售價249元,單只合算下來在50元左右。
有網友反映,疫情後,口罩價格翻了不止10倍,如今的口罩已經變成了奢侈品。有人調侃,「華為新機不貴,幾包口罩就換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支持口罩漲價的人並不少。新浪微博上有人發起了一個「你認為是否應該允許口罩漲價」的調查。在參與的1.2萬人中,5986人選擇了「不應該,口罩漲價就是發國難財;4478人將票投給了「應該,漲價可以刺激供給,才可以讓更多人買到口罩」。
有意思的是,輿論並沒有一邊倒地支持「不該漲價」,支持兩方觀點的人在數量上甚至各佔了一半。
02
網友說:「材料漲幾倍,叫口罩廠做慈善?」
支持背後是有背景的。今年1月,湖北洪湖一家藥店由於以0.6元/只的價格進貨,再以1元/只的價格售出,被當地市場管局判定為哄抬價格。根據洪湖市場監管局的說法,0.4元/只的進銷價差超過了《湖北省市場監管局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期間有關價格違法行為認定與處理的指導意見》規定的15%標準,因此該藥店被判罰合計5萬餘元。
很多網友為這家藥店鳴不平,表示心疼藥店。有網友算了筆帳:如果按照規定,進價6毛的口罩,加價不超過15%,那最高只能賣6毛9分錢,如果定價7毛都違反了相關規定。而且一個口罩9分錢的加價,賣3萬個口罩也只賺不到3000元,藥店還面臨房租、人工費等成本,壓力不小。更不用說,口罩緊缺,上遊漲價,藥店為了進購口罩,需要額外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一不小心就被舉報,巨額罰款」,有網友感嘆,「藥店太難了」。
有口罩業內人士在微博上稱,其實口罩原料價格已經上漲了不少。做口罩最主要的材料無紡布和熔噴料,由於需求井噴,一天一個價,每噸單價已從2萬漲到了20多萬,期貨甚至快超過30萬了。這也就難怪口罩價格飆升了。
1元口罩之所以獲得這麼多支持的聲音,因為它的價格實在太良心了。市面上的口罩大部分價格並不那麼親民。不少網友吐槽,有的藥店一次性醫用口罩10塊錢一個,N95賣到了39一個。朋友圈裡的口罩更是貴得明目張胆。
03
藥店說:「心寒,不敢賣了」
有藥店從業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疫情當前,藥店店員在保證營業的過程中也面臨著感染病毒的風險,賣口罩的同時還擔心被舉報,藥店很寒心,不少藥店都不敢賣口罩了。一些小藥店的店主即便進了口罩也不願意賣,給周圍的朋友分一分就得了。
之前也有媒體採訪過某藥店採購經理,為什麼藥店買不到口罩?除了供貨商價格上漲,疫情下口罩廠商忙得補不上提供資質文件,銷售口罩的審批通不過等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賺錢不盈利。
該採購經理直言,現在從省外購進口罩沒有物流途徑,物流緊張加上成本很高,進貨成本高了幾倍到十倍,藥店面對兩難困境:拿貨,要麼漲價賣,要不就得虧本。以目前口罩的進貨成本計算,哪怕只是為了保本,價格都要漲很多。所以,這家藥店也打算不進口罩了。「我們怕被人罵」。
04
電商說:「物流市場價翻了4-6倍」
洋碼頭在疫情期間不斷從國外尋找口罩貨源,進口到國內。他們的物流經理說,國外口罩之所以賣得貴,主要是人工成本增加了,此外還有海外運力短缺、航空倉位緊張等因素。單從物流成本來說,現在比年前已經翻了3倍,而且還是跟航空公司協調的最低優惠價。按照正常市場價,已經翻了4-6倍。正因如此,電商平臺上口罩短缺、賣家不發貨、買到假口罩的現象居多。
業內人士認為,疫情爆發後,電商平臺上的口罩亂象,一部分是由於部分賣家鑽空子,另一部分則是作為渠道商的賣家承擔了上遊工廠與消費者雙邊的壓力。上遊廠商由於三倍的人力工資成本和國家徵用,無法向渠道商正常交付,作為渠道商的商家在電商平臺進行預售後,需要對下單的消費者履約,然而這時上遊的工廠已無法順利交付或已提高價格,渠道商因此無法對已付款的訂單進行發貨。
對於口罩騙局及亂象,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2月8日的發布會中表示,要打擊囤積居奇、串通漲價、未按規定取得許可和備案擅自生產銷售、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以及過期失效產品等行為。
05
超市說:"500元50隻屬於虧本賣"
但是消費者並不了解口罩這些背後的高運營成本。
2月19日,北京華聯就被消費者舉報部分門店銷售的進口口罩每盒(50隻)標價500元,價格偏高,而且必須整盒購買。
隨後,北京華聯發聲明澄清稱,這批次口罩從荷蘭空運進口,由於全球口罩價格上漲,加上國際運費、國際保險費、國內港雜費、通關代理費、門店運作等成本,500元的售價實際上還低於成本。經調查後,海澱區工商分局認定,該批次口罩的進貨價為485元/盒,銷售價格為500元/盒,因此不構成哄抬物價的違法行為。
華聯超市的口罩價格也引發網友們的熱烈討論。有網友認為,10元一片的口罩價格可以接受,畢竟是從國外進口,眼下又是稀缺物資,近期口罩生產和銷售無論是原材料成本還是物流成本都明顯上漲。也有人認為,近期市場上海外代購的進口N95口罩單個售價大約是25元,和N95口罩相比,一次性非醫用口罩只有薄薄幾層,不應該這麼貴。
06
監管機構說:「禁止囤積居奇」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公告中表示,凡捏造、散步漲價信息,大量囤積市場供應緊張的防疫用品,大幅度提高銷售價格,串通漲價,以及其他違法價格法律法規的行為,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要依法從嚴從重從快查處,典型案例及時予以公開曝光。
此前,北京濟民康泰大藥房有限責任公司豐臺區第五十五分店因10隻3M防霾口罩標價850元(單只85元)被處以300萬元的行政罰款。該事件之後,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的數據顯示,僅1月28日就立案調查15件價格違法案件。
在疫情的複雜情況下,監管機構也隨著事態的進展在調整對口罩價格違規的界定標準。洪湖市市場監管局曾處罰了當地一家藥店。按照當時《湖北省市場監管局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期間有關價格違法行為認定與處理的指導意見》規定,進銷價差不得超過15%標準。藥店以0.6元/只的價格進貨,以1元/只的價格售出,價差超過上述標準被判罰合計5萬餘元。不過,隨後公眾對該案件存有異議,監管部門也做出調整,對「進銷差價不超15%」這一《指導意見》宣布不再執行。
07
專家說:"交給市場,價格自會回歸理性"
各方立場眾說紛紜,那麼口罩的價格到底應該處於一種什麼價位,才是合法又合理呢?我們也請經濟專家來給些意見。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
口罩漲價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到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從經濟規律來看,在稀缺的情況下,如果僅僅考慮誰出價高就應該給誰,會導致收入低的人沒有口罩可用。
疫情時期,口罩屬於防疫物資範疇,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這就決定了要在公平和效率之間尋求平衡點。要確保人人有口罩,不能完全依靠市場功能,政府也要發揮作用,這其中要把握好度。之前媒體報導,進價0.6元的口罩賣一元都被指為哄抬價格,這需要認真思考,不該簡單化看待問題。
任何經營都需要獲得合理的利潤。一件商品的議價空間,不是由管理部門說了算,但也不是經營者隨心所欲制定的。它必然是在一定範圍內,經營者對市場不斷地試探的結果。
目前,不少原本做服裝的企業都開始生產口罩,特別是一些小企業,本身賺的就是微利,如果口罩零售價被管控得過於嚴格,這些企業將很難存活。過於低廉的價格還會加劇口罩囤積,導致真正需要口罩的人買不到或者只能出高價購買。疫情管控期間,政府部門一方面要依法管控,打擊哄抬防疫用品價格行為,制止經營者牟取暴利,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到價格幹預不傷害經營企業銷售商品的積極性,讓經營者有合理利潤空間。在保基本的前提下,用好市場機制。
北商研究院特約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
對於口罩這樣的防疫物資,不應該對價格進行過度限制,而是應該把價格管控放開,充分利用市場經濟規律、供求機制,讓口罩的價格自然回落。疫情時期,簡單地用15%這樣的進銷價差去約束零售商定價,無論對零售商、口罩生產企業來說都會導致雙輸的結果。
疫情期間,口罩廠家需要召回員工加班生產,支付加班費。出於安全考慮,特殊時期員工的食宿也要另作安排,這對企業來說也會額外的支出。加上疫情期物流更高昂的物流成本,整體成本勢必會大幅提升。而口罩進入零售終端,又會產生新一輪運營成本的疊加,如果按不高於15%的進銷差價銷售口罩,無法覆蓋這些成本,零售商基本上屬於虧本賣。
過度限價,一方面會傷害零售商銷售口罩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壓低的終端價格反饋到生產端,會進一步壓縮生產商的利潤,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不願意再投入生產口罩。這樣一來,市場上的口罩投放量就會更少。
而放開價格限制,允許零售商適度加價,如果加價幅度在消費者可接受的範圍內,必然市場會埋單。零售商賺到利潤,才能持續地投入進貨,甚至可能會以更高的進價刺激生產商加大產出,市場上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口罩,之前哄抬價格的黃牛、微商自然就沒有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