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李麗濤)
「他們可能不知道我是誰,但只要孩子們能暖和點就夠了。」一副老花鏡、一隻毛線簍、兩根毛衣針,這位67歲的「青島奶奶」呂巖已連續6年為山區孩子們手織帽子,累計捐贈毛線帽近1000頂。
6年前,偶然在手機上看到孩子們凍紅的臉蛋和凍裂的小手,一下子觸動了呂奶奶的惻隱之心。6年來,呂奶奶堅持手織帽子,並通過青島紅十字玫瑰基金郵寄給山區的孩子。呂奶奶的帽子遠捐至青海、西藏,近送至青島周邊,收到帽子的孩子們也許並不知道這份溫暖出自誰手,但對於默默織下這些帽子的呂奶奶來說,能讓孩子們暖和點,讓他們知道在青島還有一位奶奶記掛著他們就足夠了。
一年織出552頂帽子 一針一線裡滿是溫暖
「我在微信上看到那些孩子紅著個臉蛋兒,手凍得黑黑的,都裂出口子了,真是心疼。」在看到山區孩子艱苦的生活條件後,呂奶奶的第一反應就是想織點保暖的帽子寄過去。為什麼要自己親手織,呂奶奶的回答很簡單:一是她喜歡織,二是手織的能更暖和點,如果非要追問點什麼,呂奶奶說她希望這些孩子們能知道還有人記掛著他們。
而這一織就是整整6年,今年甚至一口氣織出了五百多個。呂奶奶告訴記者,由於自己腿腳不好,加上今年又不便出門,春節過後便在家安心織起了帽子,一天織2頂,每天得織上7、8個小時。不到一年的時間,160斤毛線織出552頂帽子。
愛好編織的呂奶奶攢了不少從世界各地淘回來的毛線,純毛粗線、開司米線、海馬毛線……挑著最結實保暖的給孩子們織上。「我下樓除了買菜就是買毛線。」不僅是材質,呂奶奶還搭配著顏色,時不時配上圖案和花邊,細心的設計藏在一針一線中,將溫暖注進密實的針腳。
腳邊放著一框毛線球,眼前支著一副老花鏡,手裡來回重複著同樣的動作,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坐在沙發上一織就是好幾個小時,可自己一點也不覺得累:「這有啥累的,手酸了就歇一會,腰僵了就躺一會,我樂意織。」
上午打針下午織帽 住院半月織出9頂
用呂奶奶的話說,這些年毛線基本沒離過手,去哪都帶著,連住院也不耽誤她織帽子。今年,呂奶奶因為心臟問題暈倒了兩次,8月份還在醫院裡住了半個月。「當時一聽說要住院,我趕忙回家纏毛線,住院可以,但不能一點成績都沒有呀。」奶奶開玩笑似的說。
一把把毛線細心地用秤稱好,二兩線纏成一個球,一個球就是一頂帽子,匆忙中纏了11個球塞進小皮箱,拖著就去住院了。忙活完住院體檢,接下來的日子就是上午打吊瓶,下午織帽子,一天織一個。
「在醫院裡躺著悶得慌,正好織織帽子還能娛樂娛樂。」在呂奶奶看來,織帽子從不是一種負擔,「我一個老太太能做的不多,盡點微薄之力,我愛織,孩子們也正好需要,就是這麼簡單。」住院半個月,呂奶奶竟還織出來9頂帽子。
想趁著自己還能織就多織點,終於在11月,呂奶奶織完了552頂帽子,完成了年初給自己定的小目標。細細整理著這些年收到的感謝狀,上面清清楚楚標註著每一次的捐贈數量,每個數字背後不僅僅是一個帽子,更是這位奶奶所幫助到的每一個孩子。
「孩子們不需要知道我是誰。」
一到冬天,呂奶奶便準時給玫瑰基金打去電話:「今年的帽子織好啦!」沒有多餘的話語,已成為一種習慣。「老人也不求別的,只需要給她發幾張照片,確認孩子們收到帽子就行。」負責捐贈的玫瑰基金工作人員翟曉黎說。
回憶起前不久接回552頂帽子時的場景,翟曉黎依然有些感動:「552頂帽子整整塞滿了5大箱,塞到計程車裡都坐不進人。」仔細觀察那一頂頂帽子,總覺得比尋常帽子織得寬裕一些,呂奶奶說帽子長點好蓋住額頭,多餘的帽邊卷上一圈還能更暖和。
織1頂帽子可能容易,但織552頂卻不容易;織一年可能容易,但年年織卻不容易。在呂奶奶看來,多織一頂帽子就能多暖和一個孩子:「只要我還織得動,就一定會織下去。」
呂奶奶的帽子遠寄往青海、西藏,近送至市區周邊,戴上這些帽子的孩子也許遍布全國各地,卻沒有一個孩子知道這位奶奶到底是誰。不會遺憾嗎?呂奶奶的回答是不會。「他們不需要知道我是誰,只用知道還有人在遠方記掛著他們,這就足夠了。」手裡拿著剛起頭的帽子,呂奶奶輕聲說。
「帽子長點好能蓋住額頭,多餘的帽邊卷上一圈更暖和。」
「552頂帽子整整塞滿了5大箱,塞到計程車裡都坐不進人。」
拿到帽子時,孩子們臉上的那種高興是藏不住的。
近千件織物,一針一線中滿是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