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鬱蔥蔥的川東小城,每天都是如此的安靜祥和,可就是在這誕生了祖國的一代偉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就是在此出生,並生活了15年,這裡就是四川廣安。
我們從嘉陵江畔的南充出發,一路南下,再去重慶之前,一定不能錯過的一個地方就是四川廣安,不為別的,就是要去瞻仰鄧小平故居,看看這個偉人生活過15年的地方。
這個季節的巴渝一帶總是陰陰沉沉的,時不時就會飄起小雨,可即便如此依舊沒有阻擋遊客們的熱情,一波接一波的到此瞻仰。
鄧小平故居一片祥和,就掩映在一片片慈竹當中,當地人也親切地稱這裡為鄧家老院子。整個景區裡人雖多,卻十分安靜,沒有人大聲喧譁,十分應景。
第一站就是鄧公銅像,廣場中央的鄧小平銅像著短袖衫、軍便褲,面帶微笑端坐藤椅,親切地注視著家鄉山水。遊客也是爭相恐後的敬獻花籃,緬懷偉人。
第二站就是鄧小平陳列館,這座陳列館講述了鄧公的經歷,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意義非凡。講述了鄧公偉大的一生。
1920年10月,年僅16歲的鄧小平背負著「工業救國」的夢想遠渡重洋來到法國。鄧小平在這裡只讀了5個月的書,他就開始了他的勤工生活。他輾轉於法國的鋼鐵廠、橡膠廠等地勤工,認識了蔡和森、周恩來等革命工作者。也正是因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1924年,鄧小平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法國的這5年時間,他跟著趙世炎、王若飛學習馬列主義,和周恩來一起打地鋪,做了《赤光》雜誌的「油印博士」,也成為「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最年輕的成員。
1927年春鄧小平回國,被派往西安馮玉祥國民軍聯軍從事政治工作。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夏,作為中央代表前往廣西領導起義,化名鄧斌,先後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
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據地,擁護毛主席的正確路線,積極開展革命工作,後隨紅軍長徵,北上抗日救國。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後,鄧小平任八路軍129師政委。與劉伯承元帥一起打造起讓敵人害怕發抖的鋼鐵之師。
千裡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1947年6月30日深夜,劉、鄧率4個主力縱隊共12萬人,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從8個渡口、150公裡寬的地段強渡黃河。隨後進行的魯西南戰役,劉、鄧率領15個旅的兵力,經過28天的連續作戰,殲敵4個整編師共9個半旅約6萬人。
1966年,在那個特殊的時期,鄧小平失去一切領導職務。1969~1973年間下放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這個階段他依舊時刻關注國家大事,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在廠房通往宿舍的路上不斷思考中國的未來,這條路也被後人稱作小平路,也有人說中國的改革開放從這裡走來。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他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他在這個會議上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為這次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他倡議興辦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推動中國全面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為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按照這個構想,香港於1997年回歸中國,澳門於1999年底回歸中國。
鄧公一生致力於新中國的建設,當之無愧的時代巨人。
了解了鄧公的一生來到他兒時所居住的小屋,典型的川東農家三合院,裡面的陳設也十分簡單,院子的對面是一片開闊地和一汪水塘,看似簡單的環境,實則人傑地靈。
鄧公在此生活了15年之久,本不算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卻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就是讓他赴法求學,也正是這一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
鄧小平故居一片祥和,讓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