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上映。
話題超熱。
討論的關鍵詞:「燒腦」。
觀影指導向的文章太多,豬哥就不重複了。
就說說親測後的感受:
1、它真的不燒腦,不燒腦,不燒腦。
故事不複雜,並沒有你以為的層層反轉和太多始料不及的意外。
不過說它像《007》,未免粗暴。
其實更接近《碟中諜》系列,組團打怪來的。
2、很費眼睛,細節很多。
影片的小心思精緻準確,遍布草蛇灰線。
不過別擔心。
沒看到,完全不影響你理解劇情脈絡。
看到了,則會提升觀影愉悅感和對影片好感。
比如「無意」入鏡的一個汽車後視鏡裂痕,就已經埋下了接下來火併的伏筆。
那些吼著要二刷的,大多是去找細節。
3、平庸,但絕不是諾蘭的滑鐵盧。
《信條》一出,部分影迷、影評人指責本片是克里斯多福·諾蘭職業生涯的一大敗筆。
言過了。
影片不失敗,但確實平庸。
有復刻《盜夢空間》的嫌疑。
截止2020年9月4日。
《信條》在豆瓣5萬人評分8.1,目測大概率會跌破8。
海外和豆瓣對標的IMDB評分7.9。
爛番茄指數74%,爆米花指數84%。
創下諾導近十年影片的最低分。
(《盜夢空間》豆瓣9.3、《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豆瓣8.8、《星際穿越》豆瓣9.3、《敦刻爾克》豆瓣8.4)
4、概念是真牛X、硬核。
如果要說《信條》在電影史上能留下了什麼。
那就是讓人第一次覺得,倒著行走原來也這麼酷。
對「時間穿越」這個話題,給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而且對時間改變的嚴謹表達,以及硬核邏輯理論,讓深度理解影片中的「時間逆轉」,具有了一定知識門檻。
不過相應帶來的副作用:
臺詞支配了電影,視聽語言的魅力大打折扣。
5、格局依舊宏大。
影片讓人細思極恐的是。
我們就像無窮的多米諾骨牌,你可能以為某塊牌是觸發始祖。
但其實它並不是。
在無限放射的時間隧道裡,可能根本就沒有事件觸發的源頭。
如《信條》裡的一句臺詞:不要試圖去理解,而是感受它。
如果再具象一點。
就像是《黑衣人1》那個結尾彩蛋的無限延伸版本。
6、弱雞的男一,驚豔的男二,鐵打的凱恩。
男主約翰·大衛·華盛頓。
相比他的奧斯卡影帝老爹丹澤爾·華盛頓。
被降維吊打。
拘謹小氣的表演,在快節奏的劇情推進中。
白白浪費掉導演留給角色的一筆弧光。
從不殺無辜,到殺,只剩劇本硬核邏輯的支撐。
同樣是逆轉時間打壞蛋的故事,看看他爹在《時空線索》是什麼表現。
《信條》裡小華盛頓唯一得到驗證的就是,父子倆走路姿勢極像。
丹澤爾·華盛頓
約翰·大衛·華盛頓的「乏味」。
卻襯得男二羅伯特·帕丁森異常出色。
自「嫩牛五方」轉型後,帕丁森就一直狠作自己。
和威廉·達福合作的《燈塔》
在《信條》中,他飾演的尼爾成為全片最大的煽情點。
當然,諾蘭的電影,主角都是流水(除了貝爾有過四次合作)。
這個配角(麥可·凱恩),才是真正鐵打的。
諾蘭和麥可·凱恩
7、視效依舊別具一格。
講真,諾蘭電影的畫面質感,永遠讓人愉悅。
熟悉他的都知道。
這位老哥們酷愛膠片。
在全行業幾乎都在使用數字機的時候,依舊復古的堅持用膠片拍攝。
而且CG特效能省就省,最大可能實拍。
在《信條》裡,即便片中的逆時間動作。
相當部分都是演員刻苦練習後自己親自做出來的。
這種真實視效給出的畫面質感和代入感,在CG特效泛濫的今天。
就是朵大蓮花。
8、講了這麼多,最後推薦你看。
因為除了概念牛X,成片酷。
女主伊莉莎白·德比茨基,超美。
文/紅豬看電影編輯部:豬哥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