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古八景,流淌明清嶺南琴韻

2020-12-10 一面國旗揚國威

廣西欽州市地處嶺南,毗鄰邊陲,依山臨海,風光明媚,古蹟眾多,自古以來就成為桂南著名的人文風景旅遊勝地。清代大儒馮敏昌曾有一首《欽州八景》:

文峰卓筆插浮虛,元嶽凌雲步帝衢。

三石吐奇光殿策,一江橫帶束朝衣。

靈潭沛雨開時化,玉井流香濯素珠。

龍涇還珠來故地,鴻亭點翠慶盈餘。

欽州景點三娘灣夕照

欽州在明朝和清朝曾兩次評過欽州八景,第二次評定至今已有300多年。從《康熙欽州志》、《道光欽州志》所列,欽州古八景是:文峰卓筆、一江橫帶、三石吐奇、鴻亭點翠、靈潭沛雨、元嶽凌雲、龍涇還珠、玉井流香。

文峰卓筆

文峰卓筆,為欽州古八景之首。文峰卓筆屹立於城區南邊欽江之濱,與獅子頭嶺隔江相峙,開成橫鎖欽江水口之勢,三面環水。因峰巒峭拔,狀如文筆而得名。亦名尖山,文筆山,文筆峰。山顛有一誇砌圓錐形尖塔,建於宋代,塔高4米,塔內直徑2。5米,四面有拱門相通,清秀雅觀。該塔於民國27年(1938年)被拆毀,民國36年重建,並於尖山西面的三山嶺上建一座八角涼亭,名為「觀潮亭」,亭上刻一對聯:觀感幾滄桑,仍存九曲水;潮流任湃浼,難撼一尖山。

文峰卓筆

解放後,政府又於亭旁增建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1990年由欽州市(縣級)人民政府公布為欽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由欽州市(地級)人民政府公布為欽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欽州志》稱尖山為欽州州治之「朝山」,歷代文人墨客對尖山多有吟詠。

明代欽州知州林希元賦有一首七律:

乘興登山到筆峰,一城中立萬山宗。

地從海角開明郡,人在天涯望九重。

未有涓埃沾赤子,且將杯酒散愁容。

從來此會知誰勝,醉倚乾坤氣轉雄。

清代進士馮敏昌也於九歲時即興一首五律:

長江瀉萬裡,砥柱挽文峰。

上眺三臺近,遙觀百雉空。

憑虛髮長嘯,臨遠豁孤衷。

極海揚眉處,雲帆波浪中。

文峰卓筆遠眺

當代著名戲劇家、詩人田漢也留有一首《登欽州尖山》:

文峰如筆對雄城,欲濟無梁繞道行。

青紫齊腰苞谷壯,白帆待孕午潮生。

尖山埋骨焦生炳,北海捐軀王有成。

多少南來好兒女,但為國家一身輕。

一江橫帶

欽江蜿蜒南下,水向西而去,至鹽埠分兩流。一條向南從尖山環與豬頭嶺之間而走,至九鴉又分兩流,一向南經犁頭咀、排榜,從沙井入茅尾海,一沿九鴉西走入茅尾海。另一條經孟衝過油麻角向西北到沙帽嶺、方家向南經黃坡 大欖坪入茅尾海。從高空俯瞰,欽江如一條玉帶飄落欽州大地,繞大半欽城,故稱為「一江橫帶」。

一江橫帶

明朝欽州知州董廷欽作有《欽州八景·一江橫帶》一詩:

夾岸橫江波亂流,片紅長系水天秋。

千年已作黃河帶,五夜何勞白雪舟。

每為臨淵修漢網,閒從弄月淬吳鉤。

文瀾自此羅關注,無數金鰲出海頭。

三石吐奇

欽州八景有一景叫做三石吐奇,就在欽江上。因北宋欽州知州陶弼為之賦詩《吟石》而得名:

守邊無一事,江上得閒吟。

醉囈歌微出,狂書墨不深。

潮痕沒高岸,月色透疎林。

此意無人解,宵分淚滿襟。

後人為紀念陶翁,取其《吟石》、《釣石》、《醉石》三首詩之石,作為欽州古八景之一。

醉石靈璧

三石吐奇就是三塊大石,一塊叫臥石,又叫吟石,就在現廣州會館的北邊,菜坡大樓對面的空地。第二塊大石就是電影院下面大渡口旁邊,陶知府常在此釣魚,故名釣石。第三塊為醉石,陶弼嘗酒於石上故名醉石,就在二馬路與三馬路之間的江上,又叫草鞋墩。

靈潭沛雨

據《欽縣縣誌》記載:「龍潭在城東北十五裡,其深莫測,相傳有龍居此,歲旱,搗藥洗潭,祈雨輒應。」故為「靈潭沛雨」。龍潭就是現在的龍灣。

欽州龍灣

光緒年間,曾有州牧前往祈雨,曰「打龍灣」,相傳至今。潭為欽江一灣,長百米,寬約六十米,呈「弓」形,灣中有一石,兩岸高山林木茂盛。原有一龍廟於岸邊(今不知在何處)。現在是欽州市水源地,中間小島是龍珠。

元嶽凌雲

城東二裡(舊城),突起山巒,坊建文昌宮前,按元嶽一坊,凌雲一坊。古蹟在白虎嶺崗(今實驗小學)。

欽州市實驗小學(全國第三大小學)

現在從新興路細花園到地委(今錦繡家園)這一段路,除了實驗小學(過去叫做一街小學、附小、躍進小學)外,其餘從前都是田,田低於路面一米七、八左右。實驗小學的前身是一座廟,叫做北蒲廟,又稱白虎廟。

龍涇還珠

明代欽州知州詩人董廷欽有詩云:

龍涇一曲繞營隈,水滿堤羅涇自開。

七十二涇分複合,八千萬裡去還來。

川鯨暫隱珠簾洞,海唇頻籲碧玉臺。

谷口桃源如有路,漁郎誤入幾時回。

欽州七十二涇

龍涇還珠位於現在欽州灣欽州港處。海中100多個小島,島與島之間有海水相通,坐落的海面面積約三十六平方公裡。大小各異的島嶼鑲嵌在波平如鏡的海面上,島與島之間是無數曲折奇詭的水涇,其中主要水涇有七十二條,因而得名「七十二涇」。進入七十二涇,涇涇相連,島島相望,山清水秀,曲徑通幽,如入迷津,儼然一個世外桃源,仿佛人間仙境。涇內還生長著一大片被譽為「海底活化石」的紅樹林。七十二涇古有「南國蓬萊」之稱,現有「小澎湖」美譽,可與中國臺灣省的澎湖列島相媲美。七十二涇北起欽江出海口——沙井港,南至欽州灣內海的門戶三墩。

欽州龍門風光

玉井流香

位於欽州龍門鎮北邊的海灘上。據《欽縣縣誌》記載:「水從石隙出,潮至淹沒,潮退仍甘洌,固奇蹟也。遊斯地者,欲得一觀以為快。」相傳前人曾於海水淹沒井泉時,用手撥開海水錶層,仍捧得甘泉,故有「玉井流香」之稱。1965年龍門群眾在井邊砌上磚牆,作為食用井,已非原來的面目了。

鴻亭點翠

鴻飛洲,舊名飛魚洲,位於現在沙尾街一帶,上有三寶寺、崇寧寺(那庵廟)、止善庵、水月閣,還有鴻飛亭。

當時整個沙尾街和白沙街之間,隔著一條水,沙尾便成為一個洲,舊時叫飛魚洲(一說是遊魚洲)。

明嘉靖十五年(1563年),林希元任知州時,在洲上建亭,這個亭取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中的「鴻飛」命名為「鴻飛亭」,於是飛魚洲便稱為鴻飛洲。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欽州「修城垣,浚濠池,改東月城舊門為東北向,築鴻飛州壩基,堵水環繞州城」,可見當時築壩堵水環繞欽州城的城建工程是十分巨大的。

歲月滄桑,當年欽州東城腳的河床成了今天的勝利路,作為鴻飛洲的「洲」已不復存在,而成了與陸地連成一片的沙尾街了。只有明朝知州董廷欽留下的詩句,供後人追思懷想:

平江合杳俯靈湫,鴻去亭空水自流。

一壑松風呼過鶴,三灘沙石惹浮鷗。

坐凌翠碧長裙溼,步入盤紆短屐愁。

細洗碑苔今已蝕,何人更續兗衣謳。

而 清代嘉慶任職廣西欽州學正的盧數武詠鴻亭點翠的詩,只能是憑弔了:

鴻飛何處影冥冥,物換星移代幾經。

水月無人修廢閣,蓬蒿有客吊蕪亭。

沿溪荇藻無邊綠,繞郭松篁不斷青。

蘋白蓼紅相點綴,雁來時節滿沙汀。

時光流逝,歲月更替,滄海桑田,歷史的腳步不停向前,欽州古八景,至今有些也只是遺留古冊,惟作感懷追思。

欽州城區

時代變革,翻天覆地,「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現經欽州八景評審委員會審定,選出了欽州新八景,分別是:

王崗春色、六峰綴秀、龍涇還珠、劉馮寶第、靈東浴日、麻藍仙島、越州天湖、椎林疊翠。

欽州靈山六峰山群峰

新舊八景之間,是欽州一段無法遺忘的歷史情緣。

相關焦點

  • 廣東極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面積6.9平方公裡,是東莞一大村莊
    旅行途中用相機刻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嶺南古村落既有中國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嶺南文化的鮮明特質。其中廣東古村落以廣府古村落,潮汕古村落,客家古村落為主體,輔之以粵北古村落,雷瓊古村落。村落文化在地域上表現出水鄉文化,山居文化,海洋文化的特點;經濟模式上表現以農耕文化為主,商業文化並重的特點;因為移民南遷及向海外拓展的緣故,又表現出移民文化和僑鄉文化等多樣性的特點。
  • 廣州千年古村落,細看明清嶺南水鄉,聞到古時候的味道
    每個城市都有它獨特的記憶點,對於我來說藏在每一個城市裡的古村落更值得我們去細讀,在廣州祠堂配上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村落不少,能叫得上名的古村落通常都會有一個固定景點搭配,像是聚龍古村和信義會館,深井古村和長洲島,南灣水鄉和南海神廟,還有沙灣古鎮和寶墨園,這次我們說的大嶺古村也有一個固定搭配蓮花山。
  • 東莞這個明清古村落真是精彩,原汁原味,完勝眾多古鎮
    人們印象中古鎮古街多在江南,其實嶺南也有很多的,並且保護的也很完善,今天就帶大家看東莞一個明清古村落,非常精彩。東莞的茶山鎮有一個南社村,這裡就有一個明清時期流下來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東莞首個獲得此殊榮的村落。
  • 你知道「濟寧古八景」嗎?其實是「濟寧古十景」
    很多熟悉濟寧歷史的人都知道,濟寧市區有著名的「古八景」之說,意思就是濟寧古時候有八個景色非常優美的地方。這八個地方在哪裡呢?查證資料後我們會發現,「古八景」的具體景點有分歧,如果全都包含進去的話,就變成了濟寧「古十景」了。那麼,到底是哪十景呢?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 東莞有一處明清古村落,原汁原味是其特點,遊客不多挺適合來玩
    但這首詩裡揭示的王謝家族其實也有很多景點流傳,比如在東莞就有一處4A級的景點,是一個明清時期的古村落,保存非常完好,它正是這首詩裡謝家人後代聚居的地方,這個景點叫南社明清古村落,來東莞一定要去看一看。南社明清古村落位於東莞的茶山鎮,離東莞火車站很近,這裡現在是白天收費晚上免費,白天票價30元,裡面還有一些民宿,挺適合住宿。
  • 「汕頭新八景」之——古港紅船
    「汕頭新八景」評選活動於2019年6月份開始,歷經推薦、初評、投票和終評等階段,其中,投票階段就有逾500萬人次在汕頭橄欖臺投票選出自己心中的「汕頭新八景」。最終,根據專家和市民代表終評意見,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經研究並報市政府同意,「汕頭新八景」評選結果新鮮出爐!
  • 陵水當代八景值得一去!
    在上一期《讀城|陵水新舊八景,你知道幾個》中,甜甜介紹了陵水新舊八景,但因歷史的變遷,它們如今大多不復存在,而陵水民間文化藝術研究會根據陵水當今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舉薦了陵水「當代八景」,恰逢周末,小夥伴們安排起來,在陵水走走看看吧~當代八景吊羅奇幽
  • 雲浮|鑊耳屋、風火牆,擁有明清建築588座的古建築群
    村裡最具特色的是明清年間建成的九座程氏祖祠,又以壽庵祠年代最為久遠,建於明朝末年,是程氏八世祖素隆公為紀念其父程用愛而建,因程用愛字「壽庵」而得其名。壽庵祠位於整個古建築群的中央,整個建築為磚木結構,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外牆兩側高出屋面的封火牆,屋頂兩旁封火牆則呈月牙形向空中彎曲。
  • 欽州市歷史文化田野調研紀實:探尋欽州歷史遺蹟 增亮欽州文化底色
    這是廣西首次發現以農業為主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還發現了目前國內最早的橄欖核,在研究欽州歷史文化、坭興陶文化乃至研究嶺南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文化中均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裡,就是欽州的「根」,也是欽州坭興陶的「根」。
  • 鮮美的生猛海產,欽州的三娘灣傳說和神秘的「龍門七十二涇」
    廣西欽州是一座靠海的城市,自然孕育出了豐富的海產。不少遊客來到廣西,都會指名去欽州吃海鮮,今天一隻魚和各位走訪欽州,品嘗最新鮮的海產品吧。欽州市,緊鄰著北海市,同樣是一個濱海城市,也擁有非常豐沛的海洋資源。
  • 廣州有一個傳說中的景點,充滿了穿越感,遊客稱之為嶺南第一樓
    遊客稱之為嶺南一樓,風景秀麗,有個秘密埋在羊城!這個景點是廣州的五仙古觀,也稱為五仙觀,位於惠府西路,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祭祀五仙的山谷寺廟,五仙觀朝南,門上的大匾上寫著清朝的「五仙大觀」,古代五仙觀規模小,歷史悠久,是廣州2000年建國的歷史標誌。據說在古代,五仙騎著五色羊耳來到廣州,使廣州享有了好天氣,豐饒的莊稼,祥和的國家和人民。
  • 千年古樟 即 嶺南第一樟
    中國最老 香樟樹在江西井岡 山 淡淡 樟香氣 在中國 神話傳說裡有關於香樟樹 來歷 前幾天聽朋友提及廣東惠州也有古老 樟樹 樹齡已經 千年 我便駕駛 找尋這歷經千年卻還鬱勁蒼翠 古樟 東找西尋 終於在村人 指引 找到 這棵古樟 看 古樹 老人 使我感嘆 古樹承受 風吹雨打 歷經千年歲月 依然 虯枝崢嶸 綠葉婆娑 這就 嶺南 區至今發現 最古老 樟樹群 千年古樟 也有'嶺南第 樟' 美稱
  • 明清官職的古稱、別稱
    當代創作的清裝影視劇,有的把官員的古稱、別稱當作正式官名使用,有的當作尊稱敬語直接稱呼相應職位的官員,都是不恰當的。李寶臣  明清最重要的朝廷衙門,是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與都察院。每部主官尚書,副職左、右侍郎,下設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以及無品級的吏員。
  • 安徽隱藏一個千年古鎮,號稱國內最大明清古建築群,卻少有人知
    車濟古鎮位於安徽省宣城市縣桃花潭鎮下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華寫生第一村,是我國現有規模最大的明清古村,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充滿古韻、恩澤車濟古鎮的建築物基本上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村裡還有橋、祠堂、寺廟等140餘處古代建築物。
  • 濟寧著名的古八景,你都還記得嗎?
    在濟寧悠久的歷史中,人們對於濟寧的美景進行總結,選出了最有特色的八處景觀,被後人稱為「濟寧古八景」。下面就為大家逐一介紹一下。鳳臺夕照「鳳臺夕照」這一美景位於濟寧西郊運河北岸的鳳凰臺。鳳凰臺是一處融運河文化、佛教文化、始祖文化為一身的著名古蹟,據傳說是先民祭祀太昊伏羲的地方。歷史記載,鳳凰臺自宋代以後,漸趨繁華。
  • 古河陽八景!孟州人你知道幾個?
    古河陽八景!孟州人你知道幾個?13 15: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孟州,古稱河陽
  • 臨高縣百仞灘,臨高八景之一,以稀奇古怪的亂石和石刻出名的景點
    說到臨高縣景點的,當然要提到古臨高八景之一的百仞灘了,百仞灘距臨高縣城東北大約四公裡,但這裡確實不好找,來的人也不多,想到這裡的人可以在縣城搭拉人的三輪車來到這裡。說到百仞灘除了石刻,另一個最大的看點就是各種奇形怪異的石頭了,百仞灘因灘中河床奇石百態,遠遠望去像人頭簇擁,故明代人稱為「百人頭灘」,在明清兩朝就有很多文人騷客來這裡吟詩作賦。
  • 「武則天她媽在欽州」:只把名人當噱頭,是荒腔走板!
    >近日,一份政府文件在網絡走紅,內容是「廣西欽州市靈山縣成立《武則天她媽在欽州》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的通知」。有網友建議,應改為:大周則天大聖武皇壽妣孝明高后楊氏肇祖嶺南道欽州之溯考。19日,當地緊急回應稱,該工作組名稱將更改為「武利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研究歷史無可厚非,以史為鏡,可以知榮辱興衰。地方以歷史名人為契機,推動工作也無可厚非,名人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符號,應當挖掘好保護好利用好。但鏡子好不好使?符號又有沒有用?
  • 棠下鎮三和嶺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實踐基地入選市中小學勞動教育...
    江門日報訊 (江門日報/羅霈 通訊員/趙豔卿) 近日,記者從棠下鎮獲悉,三和嶺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實踐基地入選江門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成為蓬江區唯一入選的中小學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
  • 佛山三水再評「新八景」
    據了解,「八景」是中國古代約定俗成的一種風物景觀,全國各地城市均有評選「八景」的活動。三水曾於清朝時期評選過「縣治八景」,並在1984年評選過「三水縣新八景」。 1984年評選的「三水縣新八景」(央廣網發 三宣供圖)  如今,距離上一次八景評選已過去三十六年,三水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