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22日,A股將有兩件大事落地,一是科創板上市一周年,將有25隻科創板股票的31.5億股解禁,解禁市值高達1790.9億元;二是上證綜合指數30年來首次調整。
相對來說,不少朋友對上證指數的調整很感興趣,想知道這對A股來說有什麼影響,甚至不少媒體開始吹捧指數改革將成為牛市的起點,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看具體有哪些變化。
1、日均總市值排名在滬市前10位的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三個月後計入指數,其他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一年後計入指數;
2、上交所上市的紅籌企業發行的存託憑證、科創板上市證券將依據修訂後的編制方案計入上證綜合指數;
3、指數樣本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從被實施風險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將其從指數樣本中剔除;
第一條對新股納入指數做出了規定,大家知道A股向來有炒作新股的風格,一般一隻個股上市都是連續多個板的漲停,按照之前10個交易日後納入指數,等於納入的時候正好是高位,之後股價震蕩回歸也會給大盤帶來拖累。
第二條等於給指數增加了科技屬性;
第三為指數排除了垃圾股、績差股的風險。
可以看出新的編制為指數走好創造了好的條件,進一步提升上證綜合指數的市場代表性與穩定性,使上證綜合指數更加準確表徵上海市場整體表現,更加充分反映上海市場結構變化,為投資者觀測市場運行、進行財富管理提供更理想的標尺。
實際上,之所以會出現改革,還是因為當前的上證指數沒有完全反映出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中國經濟實現了長達三四十年的高增長,2000年中國GDP突破10萬億元,2019年已達99萬億元。而上證綜指在2000年就已經達到2000點,2020年為何仍未突破3000點,10倍的GDP與50%的股指漲幅,反差不可謂不大。可以說,幾乎沒有起到經濟晴雨表的作用,所以只有進行適當的改革,讓股市更貼合當前經濟狀況,才是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
不過本質上來說,指數改革只是從編制方法上做出了改變,讓指數更加貼合大盤真實走勢,既沒有改變當前的投資環境,也沒有對個股產生本質的影響,說是慢牛的起點,其實有點誇大其詞的,但也並不會沒有作用。
從長遠角度上看,指數改革後表面上會走的「好看些」,這當然是有作用的,因為上證指數是A股市場第一條股票指數,它可以看作A股在國際市場的「臉面」,它走得好對外資而言才更具吸引力,才能對為大盤引來長線活水。
不少人士宣稱指數改革是擺脫十年3000點的「魔咒」的關鍵,雖然說得有些絕對了,短期影響應該不大,但指數改革的意義也一定存在,能否由此帶來A股投資者長期期盼的長牛行情還不得而知,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