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納兄弟在找《黑暗騎士》的編劇們改寫角色時,希思·萊傑的小丑計劃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起源故事。
華納兄弟最初想給希斯萊傑的小丑一個基於《黑暗騎士》改編的故事。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蝙蝠俠三部曲的第二部《黑暗騎士》是2008年票房最高的影片,但是也受到了大眾廣泛的批評,尤其是希斯·萊傑對小丑的黑暗刻畫。
黑暗騎士是所有蝙蝠俠系列電影中第一次在片名中沒使用「蝙蝠俠」這個詞的,也是比前作俠影之謎更為黑暗與成熟的作品,該片以現實主義警匪片的手法包裝了一個極度寫實的超級英雄故事,成功地挖掘出角色的深層性格和故事蘊含的人性哲理,將漫畫電影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層次。
小丑是在《黑暗騎士》片頭就出場了的,在成為小丑犯罪王子之前,觀眾並不知道他來自何處或是誰。與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在2019年拍攝的《小丑》(Joker)中霍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對這個角色的演繹版本不同,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出身一直是個謎,他在整部影片中撒下了他臉上傷疤的不同理論。這個角色唯一揭露出來的關於自己的信息是,他的行為純粹是由混亂所驅動的。萊傑作為小丑的表演為他死後仍然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個角色的神秘所在正是他如此吸引人的一個主要因素。然而,當初的時候他幾乎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起源故事。
《黑暗騎士》的聯合編劇大衛·S·戈耶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華納兄弟最初計劃小丑有一個起源故事。戈耶談到了在超級英雄電影中常見的幾種精心製作的反派方法,以及他們如何選擇為小丑另闢蹊徑。」我記得當我們在談論『好吧,如果小丑沒有真正的起源故事呢?』「即使在《蝙蝠俠俠影之謎》取得成功之後,這仍然被認為是非常有爭議的事情,而且我們受到了很多批評。導致對小丑的發展前景感到擔憂。」
在小丑的所有不同改編版本中,這個角色的起源故事從未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1988年的DC漫畫《蝙蝠俠:致命玩笑》中,小丑是個失敗的單口喜劇演員,為了養活懷孕的妻子,他才成了一名罪犯;在蒂姆·伯頓1989年的電影《蝙蝠俠》中,他是一個名叫傑克·納皮爾的黑幫分子,他是布魯斯·韋恩父母遇害的幕後黑手,是在與蝙蝠俠的一場搏鬥中,他才掉進硫酸池中;在去年大獲成功的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中,他說不斷服用精神疾病藥物的小丑,想成為一個脫口秀演員,但並不成功。人們只是嘲笑他。他在地鐵上爆發式地犯下了謀殺案,那之後他的世界,就此一點一滴地開始崩塌了,慢慢地墮落到瘋狂,最終變成了犯罪王子。
考慮到每一個小丑似乎在幾乎每一個改編中都有一個不同的故事,所以《黑暗騎士》的編劇們保持小丑故事起源的模糊性似乎是很合適的。雖然看這版本的小丑會有什麼樣的背景會很有意思,也許他「臉上的傷疤」的真正原因會被揭露出來,但有一個永遠保持神秘的反叛也會讓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