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迷的眼中,外骨骼機器人散發著迷人魅力:它是託尼·史塔克的鋼鐵鋼鐵衣,是《流浪地球》中救生隊員們的保護衣,是《阿麗塔》中人類失而復得的肢體。
在現實中,外骨骼機器人雖然不再那麼「萬能」,但仍然為人類帶來諸多助力,其一便是醫療康復、殘疾人助力。36氪最近接觸到的英漢思機器人(Enhanced Robotics)就是一家面向老齡化場景,開發面對於老年用戶的新一代智能動力外骨骼產品的企業。
成立於2017年12月,英漢思機器人(Enhanced Robotics)「以下簡稱「英漢思」」是一家從事輕型動力外骨骼研發的科技企業,專注於在日常生活場景下使用的輕型外骨骼機器人研發。目前,英漢思旗下有智能膝關節康復機器人和助力型動力外骨骼兩款輕型康復機器人兩款產品,部分產品已獲得美國FDA與歐洲CE認證,目前在進行中國CFDA認證。
英漢思切入的主要是醫療場景中的康復、助力。在前期的市場調研中,英漢思注意到我國醫療康複目前面臨如下現狀:老齡化迅速發展,患有腦卒中、肌無力、關節炎等中老年常見疾病的人數也逐年增加。據統計,截止2018年,全國有超過1.5億人需要接受康復治療或者長期伴隨行走障礙問題。
而目前行走障礙康復主要依靠康復師的運動物理治療,費用相對昂貴,場景受限,效率較低,但中國康復師資源缺口超30萬,康復資源供應不足。同時,高性能的康復器具被外企壟斷,而且多是大型器械,價格高昂,使用場景局限於醫院,患者無法自行使用。
基於此,英漢思將自己的產品定位於家庭康復以及院內外的消費級外骨骼機器人。為實現「消費級」這一產品定位,英漢思攻克多個技術難點,實現旗下產品的所有動力驅動零部件(包括電機、傳動、電驅等)自研,並與國內廠商進行合作,有效降低產品成本。
在拓展產品場景方面,英漢思發現從醫院到家庭這一場景變化意味著機器人內部算法的複雜化與差異化。對此,英漢思在原有算法的基礎上增加人工智慧算法,依據患者實際情況提供差異化的康複方案,提升外骨骼機器人使用價值。
目前,英漢思旗下產品已在上海、西安的幾家三甲醫院進行試用。產品正式上市後將從二級專科康復醫院、康養結合的養老機構、院外運營的康復中心、社康中心等北上廣深的高端康復市場切入,通過醫療器械代理銷售或向醫院直銷的方式,在醫生的推薦下提供給患者。
公司運作層面,公開工商信息顯示,朱瀚琦任為法定代表人,袁小萍任英漢思董事,註冊資本為110萬人民幣。股權穿透圖顯示,朱瀚琦持股77.27%,為第一大股東;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持股13.64%,為第二大股東。同時,英漢思還曾對外發起過1次投資,投資對象為深圳英漢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0%)。
英漢思股權透視圖 來源:企查查
團隊方面,創始人朱瀚琦畢業於美國德州大學,曾在國內取得機械工程與電氣工程雙碩士學位。創始團隊前身曾獲得了美國國立研究院(NIH)的數百萬美元研究基金,展開早期的動力外骨骼研究;英漢思曾獲得深創賽2018年總決賽三等獎、人工智慧專業決賽三等獎、先進位造行業決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