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證券(601211.SH)3月27日在香港舉行招股會,擬發行H股。首次公開發售擬集資總額164.74億港元,已鎖定六名基石投資者,佔IPO比重接近三成。
接近國泰君安內部人士透露,完成H股發行後國泰君安將在資本實力上逼近行業龍頭中信證券,超過海通證券,拉大與其他同類大型券商的距離。
H股4月11日掛牌
國泰君安預計4月11日在聯交所掛牌,股票代碼「2611.HK」,初步擬發售10.4億股新H股,招股價每股15.84元。
對此,國泰君安董事長兼執行董事楊德紅在招股會上解釋稱,「15.84港元的價格相當於國泰君安2017年預測市淨率(P/B)的1.08倍,市盈率11倍。分別較上周五港股市場上前五大內資券商折讓10%以及15%,我們認為這個折讓有較大吸引力,有信心令國泰君安此次成功發行。」
此次集資總額164.74億港元。用途方面,30%的集資額將用於發展機構金融業務;30%用於發展個人金融業務;15%用於發展投資管理業務;15%用於發展國際業務;以及10%用於額外運營資金及其他一般業務用途。
國泰君安國際、高盛、美銀美林以及浦銀國際擔任此次IPO的聯席保薦人。
作為老牌大型券商,國泰君安盈利能力始終保持行業前列,2016年全年營業收入、淨利潤均排名行業第2位,總資產與淨資產分別排名均為行業第3位。
引入交銀國際等6基石投資者
招股文件顯示,國泰君安此次IPO共引入六家基石投資者,均為金融行業的機構投資者,覆蓋了香港、日本、歐洲等各地的公司,共計認購2.94億股H股,約佔此次集資總額的25.66%。
其中,歐洲私募股權投資機構Apax旗下的Diamond Acquisition CoSARL認購3.88億美元的股份;香港企業茂盛控股(00022.HK)主席倫耀基的私人投資公司Winland Foundation認購1億美元股票;交銀國際投資認購8000萬美元股票;大成基金、工銀私人銀行環球投資基金和東海東京證券分別認購1000萬美元。
基石投資是港股市場中的一項投資制度。基石投資制度始於2005年左右,本意是IPO公司沒有過往業績,對於散戶投資者來說做投資決策所倚靠的就是Reds或者HKPO招股書,可以考慮的時間也很短;引入基石投資者,就可以給市場一個相對有公信力的參考。
基石投資一般在企業上市之前就已經確定,主要是一些一流的機構投資者、大型企業或者知名富豪及其所屬企業。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基石投資者愈發受到推崇,主要是為了保障新上市項目能夠順利發行。業內人士認為,基石投資保證了企業能夠在一個相對比較高的價位進行發售。
最近在港股上市的中國企業,基石投資比例日漸提升。去年在港IPO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基石投資比例為76.77%。而招商證券登陸H股時基石投資比例為61.32%。
從基石投資者陣營來看,招商證券H股獲得了以國企為首的國家隊撐場,還有周大福、馬化騰、復星、樂視等行業大佬的支持。而此次國泰君安的基石投資者主要以國際金融機構為主,投資比例也相對較低。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與此前傳內地要求H股IPO基石投資者售股後資金匯回有關,「相關措施的推出或許會打擊內地基礎投資者的熱情「 。
此前有外媒報導稱,外管局已通知投資銀行和法律界,將強制要求本港新股的內地基石投資者,披露其投資目的,並承諾若果出售有關股份時,收回的資金必須匯回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