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開178年的理論限制 在不可能的區域創造磁場

2020-12-15 中國航空新聞網

將21根筆直導線精準排列成圖中所示結構,再通過控制流過每根導線的電流大小,可以產生一個在這個裝置之外的虛擬導線。

大約在兩個世紀前,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克裡斯欽·奧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發現電流能產生磁,這種現象幾乎無處不在,例如宇宙中的帶電粒子云在行進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星際磁場,地核中熔融金屬的運動產生了地球的南北磁極,甚至人類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活動也會產生微量的磁性。

無論從理論的角度還是應用角度,這種電生磁的普遍性都帶來了許多的問題。例如,醫生在看磁共振成像時,必須對背景磁場進行處理;再比如對於需要進行精密測試的實驗人員來說,他們不得不建造複雜的屏蔽,來阻隔一些由簡單事物所產生的(比如牆壁內的電線)會干擾測量結果的磁場。如此一來,能夠遠距離地對磁場進行控制、限制或者塑造,就非常有用了。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應對這一挑戰,然而卻始終難以實現。原因在於,1842年,英國數學家塞繆爾·恩紹(Samuel Earnshaw)用數學證明了這樣一個定理,這個定理表明,磁場的最大強度不能在磁源之外;換言之,每個磁場都必須圍繞產生它的物體,並從這個物體中輻射出去,磁場的強度隨著離磁源距離的增加而減小。

這便是恩紹定理,它意味著,如果不能實際將一個磁源放置在空間中的目標位置,就不能在那個位置產生最大磁場強度。而這樣的「事實」會限制我們塑造磁場的能力。然而最近,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似乎找到了解決方法,成功地繞開了這個已經存在了178年的理論的限制。在新的研究中,他們通過將一組導線排列成特殊結構,使得當電流通過這組導線時,產生了一個像是源自於另一個磁源所產生的磁場。

研究人員所採用的方法非常簡單卻精妙。他們受到光學領域研究的啟發,應用到了一些被稱為「超材料」的材料,這些材料具有一些不存在於任何自然材料中的特性。他們設想了一種磁導率(表示當某種材料暴露於磁場時會增加或減少多少磁場的參數)為-1的材料,在這樣一種材料內部,所產生的磁場方向將會與初始磁場方向相反。

不過,依靠一種不存在的材料來進行模擬似乎並沒有太大說服力。然而,研究人員卻證實了,即使不存在這種具有負磁導率的假想材料,通過對導線進行精密地排列,也能達到仿佛使用了超材料的效果。

他們將20根筆直的導線排列成一個高40釐米、直徑8釐米的空心圓柱體,再讓第21根導線穿過圓柱體的中心。當電流流過這所有的21根導線時,就會在這些導線的周圍區域出現一個複雜的磁場,其形狀隨著單個電流的強度和方向變化。

在實驗中,物理學家們發現通過為這個結構中的每根導線設置正確的電流,就能創造出一個仿佛由一個並不存在的虛擬導線所產生的磁場,這根虛擬導線不是貫穿圓柱體的中心,而是在圓柱體外2釐米處。磁場就像是憑空出現的一樣,製造出了一種磁源在遠處的錯覺。這種「錯覺」磁場繞開了恩紹定理,令許多物理學家為之興奮。

這項成果不僅具有理論意義,還帶來了潛在的應用突破。一個主要應用就是用於生物醫學方面。比如說假如有這樣一種抗癌藥物,它可以通過由磁性納米顆粒製成的膠囊而直接進入人體深處的腫瘤處,我們無法做到在腫瘤中插入磁性材料來引導納米顆粒的路徑,但這項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在腫瘤的正中心創造出一個源自於身體外部的磁場,那麼就可以在通過一個沒有任何侵入性傷害的過程在體內引導藥物傳送了。

除了藥物傳遞之外,它還能應用於量子計算。許多量子計算機的設計都依賴於在空間中的精確位置捕獲原子,這是一項困難的任務。物理學家可以借用這項技術對此加以簡化,比如用它來消除一些會干擾測量結果的噪聲磁場。

此外,它還能被用於神經成像技術,一種被稱為「經顱磁刺激」的技術會通過磁場來激活大腦的不同區域。使用新研究中所涉及的技術,能讓醫生有可能更細緻地定位大腦中需要刺激的區域,從而使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得到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當然,這是一項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的技術。研究人員表示,從實驗到真正投入實際應用,還將有一段漫長的路程要走。但是,一旦能真正將這種「錯覺」磁場投入實際,那麼它所能開啟的潛在的應用將遠遠超出想像。

將21根筆直導線精準排列成圖中所示結構,再通過控制流過每根導線的電流大小,可以產生一個在這個裝置之外的虛擬導線。

大約在兩個世紀前,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克裡斯欽·奧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發現電流能產生磁,這種現象幾乎無處不在,例如宇宙中的帶電粒子云在行進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星際磁場,地核中熔融金屬的運動產生了地球的南北磁極,甚至人類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活動也會產生微量的磁性。

無論從理論的角度還是應用角度,這種電生磁的普遍性都帶來了許多的問題。例如,醫生在看磁共振成像時,必須對背景磁場進行處理;再比如對於需要進行精密測試的實驗人員來說,他們不得不建造複雜的屏蔽,來阻隔一些由簡單事物所產生的(比如牆壁內的電線)會干擾測量結果的磁場。如此一來,能夠遠距離地對磁場進行控制、限制或者塑造,就非常有用了。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應對這一挑戰,然而卻始終難以實現。原因在於,1842年,英國數學家塞繆爾·恩紹(Samuel Earnshaw)用數學證明了這樣一個定理,這個定理表明,磁場的最大強度不能在磁源之外;換言之,每個磁場都必須圍繞產生它的物體,並從這個物體中輻射出去,磁場的強度隨著離磁源距離的增加而減小。

這便是恩紹定理,它意味著,如果不能實際將一個磁源放置在空間中的目標位置,就不能在那個位置產生最大磁場強度。而這樣的「事實」會限制我們塑造磁場的能力。然而最近,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似乎找到了解決方法,成功地繞開了這個已經存在了178年的理論的限制。在新的研究中,他們通過將一組導線排列成特殊結構,使得當電流通過這組導線時,產生了一個像是源自於另一個磁源所產生的磁場。

研究人員所採用的方法非常簡單卻精妙。他們受到光學領域研究的啟發,應用到了一些被稱為「超材料」的材料,這些材料具有一些不存在於任何自然材料中的特性。他們設想了一種磁導率(表示當某種材料暴露於磁場時會增加或減少多少磁場的參數)為-1的材料,在這樣一種材料內部,所產生的磁場方向將會與初始磁場方向相反。

不過,依靠一種不存在的材料來進行模擬似乎並沒有太大說服力。然而,研究人員卻證實了,即使不存在這種具有負磁導率的假想材料,通過對導線進行精密地排列,也能達到仿佛使用了超材料的效果。

他們將20根筆直的導線排列成一個高40釐米、直徑8釐米的空心圓柱體,再讓第21根導線穿過圓柱體的中心。當電流流過這所有的21根導線時,就會在這些導線的周圍區域出現一個複雜的磁場,其形狀隨著單個電流的強度和方向變化。

在實驗中,物理學家們發現通過為這個結構中的每根導線設置正確的電流,就能創造出一個仿佛由一個並不存在的虛擬導線所產生的磁場,這根虛擬導線不是貫穿圓柱體的中心,而是在圓柱體外2釐米處。磁場就像是憑空出現的一樣,製造出了一種磁源在遠處的錯覺。這種「錯覺」磁場繞開了恩紹定理,令許多物理學家為之興奮。

這項成果不僅具有理論意義,還帶來了潛在的應用突破。一個主要應用就是用於生物醫學方面。比如說假如有這樣一種抗癌藥物,它可以通過由磁性納米顆粒製成的膠囊而直接進入人體深處的腫瘤處,我們無法做到在腫瘤中插入磁性材料來引導納米顆粒的路徑,但這項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在腫瘤的正中心創造出一個源自於身體外部的磁場,那麼就可以在通過一個沒有任何侵入性傷害的過程在體內引導藥物傳送了。

除了藥物傳遞之外,它還能應用於量子計算。許多量子計算機的設計都依賴於在空間中的精確位置捕獲原子,這是一項困難的任務。物理學家可以借用這項技術對此加以簡化,比如用它來消除一些會干擾測量結果的噪聲磁場。

此外,它還能被用於神經成像技術,一種被稱為「經顱磁刺激」的技術會通過磁場來激活大腦的不同區域。使用新研究中所涉及的技術,能讓醫生有可能更細緻地定位大腦中需要刺激的區域,從而使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得到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當然,這是一項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的技術。研究人員表示,從實驗到真正投入實際應用,還將有一段漫長的路程要走。但是,一旦能真正將這種「錯覺」磁場投入實際,那麼它所能開啟的潛在的應用將遠遠超出想像。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實現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遠程創造和消除磁場
    要想直接在腫瘤中放置磁鐵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能在體外產生一個磁場,使磁場正好集中在腫瘤上,你就可以在不進行侵入性操作的情況下給藥、治療。磁場的強度會隨著距磁體的距離而減小,於1842年被證明的恩紹定理(Earnshaw's theorem)說,不可能在空曠的空間中產生一個最大磁場強度的點。
  • 物理學家把不可能變為可能:遠程製造和取消磁場
    在腫瘤部位放置一塊磁鐵來引導納米顆粒的前進路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如果可以在人體外,以腫瘤為中心創造一個磁場,那麼我們就可以跳過侵入性過程直接給藥。首先,磁場的強度隨著與磁體的距離增加而減弱。其次,1842年證明的恩紹定理認為,在空無一物的空間裡不可能產生最大磁場強度。
  • 操縱於無形,科學家發現從遠程控制磁場的新方法
    想像一下,醫生從體外以體內腫瘤為中心產生磁場,然後引導由磁性納米粒子製成的抗腫瘤膠囊藥物前往患處,無需進行侵入性手術就能協助對抗腫瘤,這就是最近科學家新找到從遠處產生、消除磁場的新方法用途之一
  • 量子磁力儀測量磁場矢量最終理論精度極限找到
    記者7月14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合作者合作,在量子磁力儀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個分量的平行糾纏方案中,找到了平衡不同參數測量精度間的最小制衡方法,首次給出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分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
  • 地球磁場—賴以生存的環境—第八章 帶電粒子流作用下的磁場
    僅有三千千米的地核產生的地磁場不可能影響到六萬多千米的磁層磁場,它們之間距離相差二十多倍呢,而且在磁層頂其還相當強勁。§2行星磁層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產生磁層的各個層次結構的理論預測,都逐一為空間飛船的觀測所證實。
  • 地球磁場出現「斷裂」,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如今人類唯一可能將其變為「第二地球」或者「第二棲息地」的天體也就只有——火星。按照科學家的說法,大概在2-300年的時間就可以改造出來,到時候就可以直接上去並且不用穿太空衣。所以人類未來還真有可能有一顆適合人類居住的天體,就看能不能提前出現這種景象。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九章 人類和地球磁場
    1925年,G.布雷特和M.A.圖夫發明的電離層垂直探測儀,是地面探測電離層的基本設備,為後來積累了大量的實測資料,為電離層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1949年首次在V-2火箭上安裝朗繆爾探針直接探測電離層,開創了直接探測的先例。1925 ~ 1932年,阿普爾頓和D.R.哈特裡等人創立的磁離子理論,為研究電波在電離層中的傳播奠定了理論基礎。
  • 地球早期的磁場可能來自地函而不是地核
    科學家提出基本理論假設的改變,認為下部地函的一部分曾經是液態(液態部分不是當地核處),可能已經超過了早期歷史中產生地球磁場所需的閾值,這可能會改變人們對地球歷史的理解決方案式。這3項研究是模式轉變(paradigm shift)的最新進展,它可能會改變人們對地球歷史的理解。地球物理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地球的液態外核一直是產生磁場發電機的來源。當地球或其他行星上形成磁場的條件包括,這些行星內部有液體的金屬核,並快速旋轉,進而通過熱對流來產生磁場。
  • 地球磁場為什麼能穩定存在?
    然而,對於地球如何產生磁場這件事情,科學家們卻仍然莫衷一是。  許多人都提出了可能的解釋。例如,愛因斯坦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在地球內部,電子攜帶的負電荷與質子攜帶的正電荷總數不相等,從而導致整個地球具有磁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Patrick Blackett試圖通過實驗來尋找地球自轉角動量和磁矩的關係,結果始終一無所獲。
  • 月球磁場是如何起源的?科學家們的理論已經得到了新的數據支持
    現在月球沒有全球磁場,但是之前月球不是這樣的。這麼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阿波羅飛行任務獲得的月球巖石,科學家們測量的結果為我們展示了過去月球巖石殘留的磁化強度,月球磁場是在4億年時期形成的,其磁場強度與地球磁場相當。
  • 月球的磁場曾經是地球磁場的兩倍,為什麼現在都沒了?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地月系統是大約45億年前地球和一個火星大小的物體碰撞後形成的。這個理論被稱為「巨型撞擊假說」,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地球和月球在結構和組成上是相似的。更有趣的是,科學家們還確定,在月球的早期歷史中,曾有一個磁氣圈,就像今天的地球一樣。你可能不會相信,月球也有過和地球一樣的磁場?不會吧?別急,接著往下看。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四章 地磁場的翻轉疑問
    現代地磁場的記錄不超過400年,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地球基本磁場和長期變化規律的認識。地殼各處的巖石含有或多或少的各種磁性礦物,在冷卻或沉積過程中被地磁場磁化,記錄下巖石形成時期地磁場的方向和強度,其中一部分磁性穩定的巖石,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完整地保留了這種記錄。
  • 什麼理論解釋了地球為何繞其軸自轉:慣性旋轉、磁場和太陽能
    是什麼「永動機」不允許它停下來呢?是什麼力量能夠使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產生旋轉運動?長期以來,天體物理學家和其他空間研究人員都一直在這些領域尋找答案。儘管如此,但在現代世界中,科學家們仍考慮了三種基本理論來解釋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自轉。
  • 你可能不知道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
    根據大爆炸理論應該創造出同等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當物質和反物質相遇時,它們就會湮滅,只剩下能量。所以原則上,我們都不應該存在。但我們依然存在,據物理學家所知,這只是因為每十億個物質--反物質對中有一個額外的物質粒子。物理學家們正在努力工作,試圖解釋這種不對稱。2.反物質比你想像的更接近你。
  • 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來自細菌
    許多動物能夠感知到地球磁場,例如,海龜就可以利用「磁場第六感」作為導航回到出生的海灘。相關研究持續了50年,但這種「磁場第六感」的來源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了解生物體如何與磁場相互作用,可以增進人類對地球磁場導航的理解,還可以促進生態研究,幫助人們了解人為改變磁場環境的影響(如建造輸電線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對動物與磁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有助於開發利用磁場給藥的療法。
  • 日冕磁場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基於該技術,研究人員獲得了耀斑區域高時空解析度的磁場強度及局部日冕磁場的量化動態演化特徵,發現耀斑過程中由磁能衰減而轉化的能量足以促使耀斑爆發,並首次準確地確定了耀斑能量釋放的位置和速度,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ce。作者研究的是2017年9月10日爆發的X8級強耀斑,該耀斑爆發於太陽西邊緣的一個活動區(日面西經91度、南緯9度)。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七章 電與磁
    若在空間某一區域中的電場發生了變化,在它鄰近的區域就會產生變化的磁場;這個變化的磁場又會在較遠的區域產生變化的電場,變化的電場與變化的磁場不斷相互產生,就會以波的形式在空間散開,即以波的形式傳播,稱為電磁波。電場與磁場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繫,是一個整體,即電磁場。
  • 全球網速最快的寬帶問世,每秒178Tb,1秒鐘下載200部4K電影
    目前三大運營商都在推廣千兆網絡,該寬帶的理論下載速度可以達到1Gbps,不過,受設備以及環境因素限制,用戶所使用的網絡實際下載速度只達到理論速度的十分之一。雖然千兆網速沒有達到預期水準,但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應付日常使用卻也是綽綽有餘。
  • 地球上的生命:我們可能要感謝月球現已不復存在的磁場
    其中之一便是需要有強大而又持久的磁場。從行星表面數千公裡之下的液態地核產生,這些磁場可一直延伸到太空,為大氣層遮擋有害的太陽輻射。若沒有強大的磁場,行星就無法維持可呼吸的大氣層——這對我們已知的生命而言無疑是個壞消息。最近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雜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大約40億年前生命正孕育之時,月球上的磁場曾經可能保護過我們地球的大氣層。
  • 動物感知磁場的能力,可能是細菌帶來的
    趨磁細菌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們的運動受包括地磁場在內的磁場影響。而能夠感知地磁場的動物包括海龜、鳥類、魚與龍蝦。海龜能夠藉助這種能力進行導航,回到它們出生的海灘。 通過研究生物的磁感機制,人類能夠更好的理解如何利用地磁場進行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