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兔毫盞才算上乘,正確欣賞宋代兔毫盞主要看這3點就夠了

2020-12-22 建盞

兔毫盞,是宋代建窯產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茶盞,它不僅常出現於宋代文人的茶詩茗詞中,連兩宋茶書也多以之為尊,宋徽宗更是在《大觀茶論》中對兔毫盞不吝讚美:"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右圖為宋代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的建盞圖像,右圖為藏於美國弗利爾藝廊的建窯兔毫盞

同為兔毫盞,品質可能有雲泥之別。建窯黑釉盞之所以在宋代能獨領風騷,關鍵在於其神秘也是鑑賞建盞的重點。

兔毫盞因其黑色釉層中透出細密均勻的絲狀條紋、形如兔毫而得名,該命名從宋代就開始流行了。

兔毫盞的產量雖相對較高,但要燒出精品甚至極品,古往今來,都不是容易的事。如今建窯遺址漫山遍野的兔毫盞殘片尚在,似乎就在訴說著宋代窯工的千難萬險。

一隻出色的兔毫盞,在毫紋形態、色澤呈現、分布狀況、清晰程度等方面都屬上乘,或者雖其中一者不算出彩,但瑕不掩瑜,仍稱得上是一件珍品。

▲宋代 建窯兔毫盞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那麼,如何正確鑑賞一隻兔毫盞呢?

一般認為銀色或銀藍色,毫紋清晰流暢、分布狀況適宜者為上品。

毫紋形態:

兔毫盞的毫紋形態有長短、粗細、曲直等區別,每個人審美不同,這也並不是評判的準則。而是要看毫紋是否條達遒勁、邊界是否清晰分明、結晶是否立體純粹。

▲2017年由香港蘇富比釋出的褐兔毫盞(折合人民幣295萬),毫紋雖較短粗,但分布均勻,褐色純正,釉面潤澤,也稱得上精品。

分布狀況:

好的兔毫盞毫紋分布疏密有致,也就說毫紋覆蓋的區域不多不少,毫紋間的距離也是恰到好處。那些養眼的兔毫盞,會帶給人一種很舒適的感覺,毫紋從盞心向盞外散射,無論遠觀還是近玩都不錯。

▲宋代 建窯兔毫盞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色澤呈現:

兔毫盞的色澤呈現有金、銀、藍、褐、彩等。目前業界普遍認為銀藍、銀系斑紋比褐色系更加美觀、珍貴。

這是因為前者需要保持住還原狀態,防止斑紋泥牛入海,很難保持清晰純粹的狀態。後者的情況則不同,多為先還原後氧化而成,更容易燒制,相比之下數量也更多。

彩兔毫當然還要更珍貴,但也非常珍罕,難能一見。

▲不同釉色的兔毫盞局部

建盞在燒制過程中,會歷經氣氛、溫度的淬鍊方能形成自然造就的結晶斑紋,這種變化是人為難以控制的。

而越難燒制的結晶,其析出的過程就越劇烈、越不穩定,因此同一隻建盞珍品,可能會同時呈現不同狀態的斑紋。也可能同一盞會同時具有清晰與模糊、厚與薄、疏與密等不同特徵,甚至顏色也是不統一的。

▲宋代兔毫三色標本,小小碎片之上,銀、褐各有千秋,其中還有一道彩毫穿過,可見燒制時窯內氣候是多麼劇烈。

不僅兔毫如此,油滴亦是如此,曜變就更是繁複多變。

這也恰是建盞的魅力之所在,正因斑紋有過渡和對比,才造就了層次感與立體感,玄妙莫測,建盞之美在一盞中就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總的來說,鑑賞兔毫盞的釉色要從毫紋的形態、分布、顏色等方面入手。最好能在自然光下把玩細觀,當然注水觀看也別有風味。其實兔毫盞的鑑賞除了以上幾點外,最重要的還是合眼緣。希望本文對愛盞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因為罕見,所以珍貴:宋代建窯黑釉兔毫盞
    因此建盞器形質樸,無人為堆飾僅從釉面紋理上做文章,追求自然天成的效果。這些均與宋人崇尚自然標準緊密相關,建盞具有含蓄低調的情調。從單純簡潔的基礎上,釉面與裝飾展示出互相輝映的效果,達到含蓄、典雅而不張揚的效果,與宋人審美溫厚及含蓄相同。在當時社會風氣影響下,建盞的美學特徵近似沉靜素雅,猶如碧玉小姐卻存在無盡內涵。
  • 為什麼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兔毫盞究竟該如何欣賞?
    釉色對於建盞是鑑賞的重點亦是靈魂之所在兔毫作為建盞經典斑紋之一該如何鑑賞兔毫盞的前世今生兔毫盞是宋代建窯所產,建窯遺址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在水吉遺址處建盞殘片堆積成山,其中有許多都是兔毫殘片。由此可推斷在當時兔毫盞的產量最大。雖然這些歷經千年風雨的窯場,窯火已經冷卻許久。但連綿的山巒,遍野的蘆草中掩藏的殘片和窯具,仍然在訴說著古建窯的傳奇。兔毫盞為何興起兔毫盞的興起與宋代茶文化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宋代皇帝好茶,因此帶動了貴族士大夫的好茶鬥茶風氣,由此擴展到社會各階層,使品茶、鬥茶成為一種流行時尚。北宋徽宗曾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 與天意對話:孫建興為仿燒宋代曜變盞做了什麼?
    、隨光線變化的彩暈為特徵,工藝上則以出自建窯的一次上釉、一次燒成的自然窯變技藝為依歸。 上世紀80年代,孫建興與其他建盞兔毫釉恢復科研小組成員就是從龍窯遺址與宋代標本中尋覓出宋人智慧的蛛絲馬跡,使兔毫釉燒制技藝重返人間。
  • 建窯盞裡說鬥茶
    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一鬥湯色,二鬥水痕。首先看茶湯的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採制技藝,茶湯純白,表明採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制不及時;色泛紅,則說明烘焙過了火候。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
  • 高科技之下的「盞」趣
    建盞釉色品類豐富,主要分為曜變、油滴、兔毫等三大類,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三類盞的「微觀世界」,細細品味高科技之下的「盞」趣,欣賞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碰撞而出的美麗火花。右圖由上至下分別為: 曜變斑(上),兔毫盞(下), 金油滴(左),銀油滴(右)「這些圖像的形成,都是來自於大家肉眼看到的釉斑。當然,漂亮的色彩和圖案不能簡單歸因到建盞的釉料,而是與它的坯土和燒制的溫度都有很大的關係。」
  • 天下茶盞一般黑,黑釉瓷的黑無人能敵,了解建盞本色釉只需這3點
    長期以來,黑釉以其樸實無華的釉色、實用的造型散布在生活各個領域,但並不符合當時主流的瓷器色彩,至唐代才開始流行,在宋代達到歷史高峰。這是建窯黑瓷器中較為經典的釉色,即純黑釉,古籍稱為"紺黑"、"烏金",烏黑如漆,表面十分光亮。烏金釉是建盞的本色建窯在晚唐五代時期是一個生產青釉瓷的普通窯廠,到了五代宋初,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為宋代初期的建盞誕生奠定了基礎。
  • 建盞·宋代鬥茶第一茶盞 中國史上最全才的皇帝宋徽宗為何如此獨愛
    螺鈿珠璣寶合裝,琉璃甕裡建芽香, 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入醉鄉。 ——宋徽宗 上面這首詩,意為用兔毫建盞烹煮建溪上好的茶餅,過程中香雲繚繞,在一旁的美女聞到香氣都紛紛陶醉入夢。
  • 百人百盞系列-建盞名家詹桂溪 貴稀堂掌舵人
    從2007年至2012年,整整7年時間,詹桂溪日夜泡在考亭建盞研發基地,成功研發出曜變盞、油滴盞、茶末釉建盞、柿紅釉建盞、鷓鴣斑建盞、金銀兔毫盞等建盞系列產品。器型包括建盞茶具、建盞茶器、建盞擺件、建盞工藝品等系列,擁有燒制建盞的窯爐20多口,技術人員20多名。
  • 宋瓷黑釉瓷重要代表木葉盞究竟是不是建盞,有何區別?從這3點看
    同是宋人為了鬥茶、點茶之用而衍生的黑釉茶器,黑陶黃紋的木葉盞似乎與同期的兔毫、鷓鴣盞不太相同,也並不利於鬥茶時的觀察湯色,那麼木葉盞是建盞嗎?有何區別?關於木葉盞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史載木葉天目產于吉州窯,是宋元時期最富創造性的民間窯場,吉州窯是宋代另一個黑釉瓷的重要代表。
  • 盞、杯、碗 竟然是這樣發展?
    今存於國內的宋代茶盞的品種有兔毫盞、油滴盞、曜變盞、鷓鴣斑。蘇東坡的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後的文人墨客,將品茶作為精神享受的明顯傾向。茶盞在唐以前就已有記載,《博雅》說:"盞杯子"宋代時開始有"茶杯"之名。陸遊就曾寫過:「藤杖有時緣石瞪,風爐隨處置茶杯」的詩句。現代人多稱茶杯或茶盞。
  • 文化鑑讀|曜變盞,宋代建盞的華美曜變
    宋人飲茶講究「點茶」 ,他們將團茶擊碎,研磨成粉末,再篩出最細緻的倒入建盞,加以開水衝泡,緊接著用在盞中擊拂,打出泡沫,泡沫越細,口感就越順滑,茶湯的色澤也就越白。這種白色茶湯因在黑釉茶盞裡顯得歷歷分明,相互襯託;建盞就這樣成為鬥茶的利器。根據陶榖《清異錄》中記載: 「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 」這就點到油滴盞中鷓鴣斑在茶器中的價值。
  • 宋代黑釉瓷屬建盞甲冠天下,經典斑紋形成的奧秘在這3點
    張守智[注]先生在《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作品集》這樣介紹李達:「1994年,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李達工藝師,在數年系統研究宋代建盞兔毫釉和華北油滴以及鐵鏽斑釉的基礎上,經過數千次工藝實驗,成功的恢復了國際陶瓷界公認的宋建窯絕世珍品鷓鴣斑(即建窯國寶級油滴)建盞。作品鷓鴣斑建盞,分別被國務院紫光閣、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國家珍寶館館藏。
  • 建盞全新作假騙局總結,助你煉就購盞慧眼
    2、整器新盞做舊之"消光"老盞數量有限,並不是輕易就能遇到的,但是市場上總有些人將與宋盞風韻相近的新盞拿去做舊,然後充作老盞高價售出,而新盞做舊的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消光"。▲宋代老盞標本眾所周知,老盞中無論是出土品還是傳世品,都經歷過數百上千年的風霜,釉面會隨之發生自然老化,變得溫潤如玉。而新燒建盞的釉面看起來鋥光瓦亮,這類亮光俗稱"賊光"。
  • 易混淆的知識點,看完這3點一目了然
    建盞,黑釉瓷代表,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多是口大底小,形如漏鬥,造型古樸,手感較沉。建陽窯以燒黑釉瓷聞名於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銀星斑"等。
  • 一盞話古今|從多重方面去領略天目能量盞的魅力!
    螺細珠璣寶合裝,玻璃甕裡建芽香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如醉鄉宋代美學具有尚意主韻,淡雅為美,以俗入雅的重要特徵。制器尚象的造物觀使宋代之器盡顯生動形象和含蓄典雅的美。宋朝以後建窯建盞的生產技術幾至失傳,直至上世紀未才重新研發生產。
  • 為何被稱為無上神品?為什麼誕生在千年前的建窯?
    現在完整的曜變盞全世界只有三隻,且都收藏在日本,三隻也都被日本文化廳定為國寶。曜變作為宋代燒制的極品建盞,流入日本的國寶,中日兩個國家的建盞專家都在關注著技術研究和考古。判斷一隻建盞是不是曜變,宏觀上要看是否有聚成群落的斑核,隨光量改變等依據。
  • 宋代飲茶制茶的方式,中國再沒人傳承,卻被日本人視為國寶?
    「有宋一代,武功不競,而學術特昌,上承漢唐,下啟明清。紹述創造,靡所不備。」宋代是中國文化黃金時期,而茶文化更是蔚為大觀。宋代茶文化繼承唐、五代的成就,並在濃厚的文化背景和繁榮的經濟基礎上得到充分地發展和完善,茶文化已融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