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毫盞,是宋代建窯產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茶盞,它不僅常出現於宋代文人的茶詩茗詞中,連兩宋茶書也多以之為尊,宋徽宗更是在《大觀茶論》中對兔毫盞不吝讚美:"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右圖為宋代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中的建盞圖像,右圖為藏於美國弗利爾藝廊的建窯兔毫盞
同為兔毫盞,品質可能有雲泥之別。建窯黑釉盞之所以在宋代能獨領風騷,關鍵在於其神秘也是鑑賞建盞的重點。
兔毫盞因其黑色釉層中透出細密均勻的絲狀條紋、形如兔毫而得名,該命名從宋代就開始流行了。
兔毫盞的產量雖相對較高,但要燒出精品甚至極品,古往今來,都不是容易的事。如今建窯遺址漫山遍野的兔毫盞殘片尚在,似乎就在訴說著宋代窯工的千難萬險。
一隻出色的兔毫盞,在毫紋形態、色澤呈現、分布狀況、清晰程度等方面都屬上乘,或者雖其中一者不算出彩,但瑕不掩瑜,仍稱得上是一件珍品。
▲宋代 建窯兔毫盞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那麼,如何正確鑑賞一隻兔毫盞呢?
一般認為銀色或銀藍色,毫紋清晰流暢、分布狀況適宜者為上品。
毫紋形態:
兔毫盞的毫紋形態有長短、粗細、曲直等區別,每個人審美不同,這也並不是評判的準則。而是要看毫紋是否條達遒勁、邊界是否清晰分明、結晶是否立體純粹。
▲2017年由香港蘇富比釋出的褐兔毫盞(折合人民幣295萬),毫紋雖較短粗,但分布均勻,褐色純正,釉面潤澤,也稱得上精品。
分布狀況:
好的兔毫盞毫紋分布疏密有致,也就說毫紋覆蓋的區域不多不少,毫紋間的距離也是恰到好處。那些養眼的兔毫盞,會帶給人一種很舒適的感覺,毫紋從盞心向盞外散射,無論遠觀還是近玩都不錯。
▲宋代 建窯兔毫盞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色澤呈現:
兔毫盞的色澤呈現有金、銀、藍、褐、彩等。目前業界普遍認為銀藍、銀系斑紋比褐色系更加美觀、珍貴。
這是因為前者需要保持住還原狀態,防止斑紋泥牛入海,很難保持清晰純粹的狀態。後者的情況則不同,多為先還原後氧化而成,更容易燒制,相比之下數量也更多。
彩兔毫當然還要更珍貴,但也非常珍罕,難能一見。
▲不同釉色的兔毫盞局部
建盞在燒制過程中,會歷經氣氛、溫度的淬鍊方能形成自然造就的結晶斑紋,這種變化是人為難以控制的。
而越難燒制的結晶,其析出的過程就越劇烈、越不穩定,因此同一隻建盞珍品,可能會同時呈現不同狀態的斑紋。也可能同一盞會同時具有清晰與模糊、厚與薄、疏與密等不同特徵,甚至顏色也是不統一的。
▲宋代兔毫三色標本,小小碎片之上,銀、褐各有千秋,其中還有一道彩毫穿過,可見燒制時窯內氣候是多麼劇烈。
不僅兔毫如此,油滴亦是如此,曜變就更是繁複多變。
這也恰是建盞的魅力之所在,正因斑紋有過渡和對比,才造就了層次感與立體感,玄妙莫測,建盞之美在一盞中就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總的來說,鑑賞兔毫盞的釉色要從毫紋的形態、分布、顏色等方面入手。最好能在自然光下把玩細觀,當然注水觀看也別有風味。其實兔毫盞的鑑賞除了以上幾點外,最重要的還是合眼緣。希望本文對愛盞的朋友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