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古董交易,幾乎讓人很難避免"交學費"。畢竟通過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牟取的暴利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如今售假造假的人層出不窮,就連作假手段也日益進步,真是讓人防不勝防,甚至高手有時候也會打眼。
宋代建盞市場當然也不例外。當下建盞行業發展勢頭正盛,老盞在拍場屢拍高價、表現不俗,"李鬼"也藉機聞風而動。
目前建盞常見的作假手法包括消光、接底、二次復燒等等。值此辭舊迎新之際。小編在此做個建盞作假騙局大總結,以供盞友們參考。
一、整器新燒的作假方式
這種作假方式是用由現代人全新燒制的仿古器物濫竽充數。
1、未使用建盞工藝的整器劣仿
按理說,新盞要冒充老盞,至少要在風格上與宋盞接近。
然而市面上卻有一種打著"建盞"的招牌,實際上連鐵胎和鐵系-分相結晶釉都不具備的劣仿品,各種五花八門的顏色瞎塗一通,隨便做個出來變大言不慚地稱其為曜變、油滴。
這種"一眼假"的仿品比較容易分辨,此處不再詳談。
2、整器新盞做舊之"消光"
老盞數量有限,並不是輕易就能遇到的,但是市場上總有些人將與宋盞風韻相近的新盞拿去做舊,然後充作老盞高價售出,而新盞做舊的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消光"。
▲宋代老盞標本
眾所周知,老盞中無論是出土品還是傳世品,都經歷過數百上千年的風霜,釉面會隨之發生自然老化,變得溫潤如玉。而新燒建盞的釉面看起來鋥光瓦亮,這類亮光俗稱"賊光"。
因此"消光"的目的就是要去除"賊光",通常的手段是先將氫氟酸、草酸等酸性物質與泥土混合在一起,然後將新盞埋入這種人工的"酸性土壤"中,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再將其取出,如此一來"賊光"就會消失。
不過,經過"消光"處理的新盞是其實是有漏洞的,最明顯的就是釉面看起來會變得晦澀死板;用放大鏡一觀察,經常能看到釉面上的許多不規則的凹坑,這是釉面被酸腐蝕的後果。
▲酸化的盞,左圖為內盞壁,右圖為放大50倍後影像
▼宋代老盞標本細節
二、加工改造的作假方式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時代的進步,作假者為了騙過盞友和科技的眼睛,又開始使用以新盞接老盞胎底(接底)、生燒品二次復燒(老胎新釉)等更為高級的手法。
這類作假方式通常是在宋代老器的基礎上再加工改造,使原本價值一般的老器搖身一變價值翻倍。
1、以新盞接老盞胎底(接底)
"接底"即是將建窯遺址出土的老盞胎底與新燒的器物通過黏合劑等物拼接在一起。因為建盞工藝是施半釉,底部是露胎無釉的,而是建盞的胎也是鑑別新老的重要參考,這才給作假者們鑽了空子。
這種情況須仔細觀察盞的露胎部分,或用螢光、金屬刮擦等方法輔助,即可辨別人為黏合的痕跡。當然也不排除某些作假高手利用精密儀器將銜接的縫隙縮小到極致,一定要謹慎為好。
2、 生燒品二次復燒(老胎新釉)
建窯遺址曾先後出土過相當數量的生燒品,這是當時窯內溫度不夠所導致的,外觀看上去呈現乳白、灰白等釉色。即使是宋代的生燒品,且品相完整,價值也是有限的。
▲美國弗利爾藝廊收藏的縮釉的生燒品,是同類中質量較為精良者
因此有些不良商販會想方設法到處收集這種生燒品,然後將其施以厚釉後重新入窯進行二次復燒,如若燒成兔毫、油滴等珍貴釉色,身價也會大幅提升。
二次復燒的盞的露胎處看上去沒什麼破綻,實則辨識重心在釉面之上。建盞釉面上變幻莫測的斑紋實際上是在自然還原的氣氛中,由釉與胎的物質共同生成的,也就是說釉面與胎體是搭配的。
如果有人工幹預其中,那麼釉面與胎體就會顯得格格不入、不相匹配。
3、 將瑕疵品修補偽裝為全品
建窯窯址還會出土一些帶有瑕疵的老盞,價格往往比品相完整的老盞低很多,若以金繕、鋦瓷、釦邊、金銀鑲嵌等手法修復也會比較美觀、自然。
▲金繕修復的宋代建窯兔毫盞,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但一些不良商販可能會動歪心思,將有瑕疵的老盞用高超手段修復後,還在修復出特意做舊、仿色,並且不明確告知買主,將帶有瑕疵的老盞冒充全品高價銷售。
這種情況可仔細觀察,或用金屬刮全盞來聽音辨別,全品與修復品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此外,對口沿釦邊的盞也要謹慎,因為很可能是為遮蓋口沿處的缺損而釦,收這樣的盞當然沒什麼問題,但在價格上還須商榷。
▲釦金邊的宋代油滴盞,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總之,建窯產品釉色種類繁多,建窯系窯口如茶洋窯、東張窯的情況也比較複雜,再加上作假手段越來越高明,盞友們一定要萬分慎重。
對於剛入門的盞友來說,收老盞要麼去找可靠貨源、以適宜的價格購入;要麼還是去多見識見識老盞、仿盞等等,學會從胎釉、器型、工藝等方面綜合判斷,幾經對比累積經驗後再入手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