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二次復燒是作假嗎?建盞全新作假騙局總結,助你煉就購盞慧眼

2021-01-09 建盞

涉足古董交易,幾乎讓人很難避免"交學費"。畢竟通過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牟取的暴利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如今售假造假的人層出不窮,就連作假手段也日益進步,真是讓人防不勝防,甚至高手有時候也會打眼。

宋代建盞市場當然也不例外。當下建盞行業發展勢頭正盛,老盞在拍場屢拍高價、表現不俗,"李鬼"也藉機聞風而動。

目前建盞常見的作假手法包括消光、接底、二次復燒等等。值此辭舊迎新之際。小編在此做個建盞作假騙局大總結,以供盞友們參考。

一、整器新燒的作假方式

這種作假方式是用由現代人全新燒制的仿古器物濫竽充數。

1、未使用建盞工藝的整器劣仿

按理說,新盞要冒充老盞,至少要在風格上與宋盞接近。

然而市面上卻有一種打著"建盞"的招牌,實際上連鐵胎和鐵系-分相結晶釉都不具備的劣仿品,各種五花八門的顏色瞎塗一通,隨便做個出來變大言不慚地稱其為曜變、油滴。

這種"一眼假"的仿品比較容易分辨,此處不再詳談。

2、整器新盞做舊之"消光"

老盞數量有限,並不是輕易就能遇到的,但是市場上總有些人將與宋盞風韻相近的新盞拿去做舊,然後充作老盞高價售出,而新盞做舊的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消光"。

▲宋代老盞標本

眾所周知,老盞中無論是出土品還是傳世品,都經歷過數百上千年的風霜,釉面會隨之發生自然老化,變得溫潤如玉。而新燒建盞的釉面看起來鋥光瓦亮,這類亮光俗稱"賊光"。

因此"消光"的目的就是要去除"賊光",通常的手段是先將氫氟酸、草酸等酸性物質與泥土混合在一起,然後將新盞埋入這種人工的"酸性土壤"中,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再將其取出,如此一來"賊光"就會消失。

不過,經過"消光"處理的新盞是其實是有漏洞的,最明顯的就是釉面看起來會變得晦澀死板;用放大鏡一觀察,經常能看到釉面上的許多不規則的凹坑,這是釉面被酸腐蝕的後果。

▲酸化的盞,左圖為內盞壁,右圖為放大50倍後影像

▼宋代老盞標本細節

二、加工改造的作假方式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時代的進步,作假者為了騙過盞友和科技的眼睛,又開始使用以新盞接老盞胎底(接底)、生燒品二次復燒(老胎新釉)等更為高級的手法。

這類作假方式通常是在宋代老器的基礎上再加工改造,使原本價值一般的老器搖身一變價值翻倍。

1、以新盞接老盞胎底(接底)

"接底"即是將建窯遺址出土的老盞胎底與新燒的器物通過黏合劑等物拼接在一起。因為建盞工藝是施半釉,底部是露胎無釉的,而是建盞的胎也是鑑別新老的重要參考,這才給作假者們鑽了空子。

這種情況須仔細觀察盞的露胎部分,或用螢光、金屬刮擦等方法輔助,即可辨別人為黏合的痕跡。當然也不排除某些作假高手利用精密儀器將銜接的縫隙縮小到極致,一定要謹慎為好。

2、 生燒品二次復燒(老胎新釉)

建窯遺址曾先後出土過相當數量的生燒品,這是當時窯內溫度不夠所導致的,外觀看上去呈現乳白、灰白等釉色。即使是宋代的生燒品,且品相完整,價值也是有限的。

▲美國弗利爾藝廊收藏的縮釉的生燒品,是同類中質量較為精良者

因此有些不良商販會想方設法到處收集這種生燒品,然後將其施以厚釉後重新入窯進行二次復燒,如若燒成兔毫、油滴等珍貴釉色,身價也會大幅提升。

二次復燒的盞的露胎處看上去沒什麼破綻,實則辨識重心在釉面之上。建盞釉面上變幻莫測的斑紋實際上是在自然還原的氣氛中,由釉與胎的物質共同生成的,也就是說釉面與胎體是搭配的。

如果有人工幹預其中,那麼釉面與胎體就會顯得格格不入、不相匹配。

3、 將瑕疵品修補偽裝為全品

建窯窯址還會出土一些帶有瑕疵的老盞,價格往往比品相完整的老盞低很多,若以金繕、鋦瓷、釦邊、金銀鑲嵌等手法修復也會比較美觀、自然。

▲金繕修復的宋代建窯兔毫盞,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但一些不良商販可能會動歪心思,將有瑕疵的老盞用高超手段修復後,還在修復出特意做舊、仿色,並且不明確告知買主,將帶有瑕疵的老盞冒充全品高價銷售。

這種情況可仔細觀察,或用金屬刮全盞來聽音辨別,全品與修復品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

此外,對口沿釦邊的盞也要謹慎,因為很可能是為遮蓋口沿處的缺損而釦,收這樣的盞當然沒什麼問題,但在價格上還須商榷。

▲釦金邊的宋代油滴盞,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總之,建窯產品釉色種類繁多,建窯系窯口如茶洋窯、東張窯的情況也比較複雜,再加上作假手段越來越高明,盞友們一定要萬分慎重。

對於剛入門的盞友來說,收老盞要麼去找可靠貨源、以適宜的價格購入;要麼還是去多見識見識老盞、仿盞等等,學會從胎釉、器型、工藝等方面綜合判斷,幾經對比累積經驗後再入手也不遲。

相關焦點

  • 百人百盞系列-建盞名家詹桂溪 貴稀堂掌舵人
    #詹桂溪#詹桂溪,建盞非遺大師,是貴稀堂的掌舵人,是第一批最早開始燒窯的建盞大師,不遺餘力地恢復古代建盞的燒制技藝,如今詹桂溪是建盞製作技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當你在某一領域達到一定高度,再無可學後,有人選擇安逸虛度,有人卻選擇開闢新的領域。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青少年時代的詹桂溪愛鑽研,善思考,常常會自己琢磨一些東西,這種敏而好學的態度,讓詹桂溪在建陽壓縮機廠如魚得水,在父親和師傅們的幫助下,很快便成了廠裡的技術能手。
  • 建盞精品是什麼?建盞的好壞怎麼區分,怎樣分辨建盞的好壞?
    每隻建盞都獨一無二相信不少購買過建盞的朋友都遇到過,在買建盞時,賣家一定會告訴你,咱們的每一隻建盞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句話聽著像忽悠人,但確實是一句實話,因為這個世界上確實沒有一隻建盞是相同的,就像世界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而這種獨特性與建盞在燒制過程中,所發生的化學反應密不可分。
  • 建盞開盞正確方法是什麼?新盞煮一煮更好?如何妥善護養建盞?
    喜歡建盞的朋友,若是得到一隻心儀的盞,往往在第一時間就愛不釋手,仔細把玩。但有些盞友在入手建盞之後,卻是第一時間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建盞如何去處理才能正常使用?需不需要煮盞?需不需要要開盞?又該怎麼開盞呢?
  • 你的建盞是手拉胚還是機壓胚?
    在挑選建盞的時候,許多盞友會問一個問題:這個盞,是不是手工拉胚?現代科技發現越來越迅速,在這種情況下,手工製品在大家印象裡就變得越來越少,也越來越珍貴了。那麼就建盞而言,怎麼來區分是手工拉胚還是機器拉胚呢?
  • 你買的是真建盞嗎?5分鐘讓你看懂「建盞」和「天目」之間的關係
    近幾年在收藏市場逐漸走俏,其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收藏人,與之同時建盞的偽知識也橫空出世,影響了人們對於建盞的判斷!其實很多剛認識建盞的朋友會將其稱之為「天目盞」,這其實並不正確!建盞是中國原生的說法,指建窯燒制的黑釉茶盞。建是建窯,盞是茶盞,也就是茶碗,兩個字把產地和器型都說得清楚明白,概念清晰,形容準確。
  • 提問:建盞和天目盞是一回事兒嗎?
    今天簡單跟大家說說……(左)建盞傳承人黃美金作品《油滴建盞》(右)天目盞《藏色玄光天目盞》首先,建盞是天目釉系中的一個品種,也是最高端的品種。產自福建南平地區的黑釉茶碗,才能稱之「建盞」,它與其它窯口所產的天目有著本質的區別,除了產地不同,胎、釉料和燒法是更大的區別。
  • 建盞的這六個特點,輕鬆揭露建盞謠言「化學釉」
    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建盞為什麼有這麼多種顏色,是不是化學釉導致。這一問題已經在江湖中謠傳多年,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建盞的聲譽,也使很多的建盞匠人蒙受污衊。▲宋建窯兔毫茶盞1、駭人的"化學釉"對瓷器方面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所謂的"化學釉"的叫法本身就是存在詬病的。
  • 眾籌丨建盞中的「聚寶盆」,璀璨金油滴,非遺大師黃美金親制
    黃美金大師及其部分金獎榮譽證書 2007年,建盞大師黃美金,終於將失傳600多年的「金油滴建盞」復燒成功! 一取金斑爍爍、燦若星雲之意;二來源於黃美金老師與星雲大師的一段淵源。 器型參考佛家金缽,富有「禪茶一味」深意;同時,金油滴盞也似「聚寶盆」,取聚財聚福的好意頭,無論是自藏還是送人皆宜。
  • 建盞怎麼看好壞?你的建盞是手工作品嗎?如何區分機壓或手拉?
    玩盞,有的盞友比較注重手工拉坯成型,很多盞友也會疑惑市場上的手工拉坯和機壓坯,該如何區分。事實上,這可能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對於玩盞老手來說,了能一看就能指出問題所在,剛入門的盞友則需要綜合一些細節來判斷。
  • 茶盞共生,探訪建盞發源地,鄭蓮英集團與陸金喜大師共襄茶與盞的...
    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輝映、不可分割的代表物就是建盞。建窯茶盞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茶碗,為宋代皇室御用茶具,可以說建盞備受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的喜愛而享有大名,只要一出現市場,莫不成為眾人頭號珍藏目標。作為制茶世家的鄭蓮英集團,一直深切關注茶與盞的歷史文化,以及如何能夠給客戶提供更好且更有意義的茶周邊產品。
  • 非遺傳承人朱君煜大師,匠心續寫建盞傳奇
    而以建盞為首的黑瓷則像一匹黑馬,在宋代突然躋身成為茶具的主流,亦成為陶瓷史、茶史、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建盞也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產地為宋朝建寧府,故名建盞。朱君煜大師與恩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孫建興研討建盞已發現的宋代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能見到黑瓷,黑釉茶盞的產量尤其大。而生產黑釉盞的窯口之中,建窯可謂獨領風騷。
  • 從禪宗美學解讀建盞之美_以稻葉天目為例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在2017年6月17日至2017年8月13日做《珠玉の香合·香爐展》,期間特別公開國寶「稻葉天目」,筆者於2017年8月6日特意赴日本一睹盞中神品,並被此盞如宇宙星雲般的釉面效果所感動。因此,筆者以禪宗美學為突破口,對稻葉天目進行全新解讀實為本文與眾不同之處。
  • 宋瓷黑釉瓷重要代表木葉盞究竟是不是建盞,有何區別?從這3點看
    同是宋人為了鬥茶、點茶之用而衍生的黑釉茶器,黑陶黃紋的木葉盞似乎與同期的兔毫、鷓鴣盞不太相同,也並不利於鬥茶時的觀察湯色,那麼木葉盞是建盞嗎?有何區別?關於木葉盞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史載木葉天目產于吉州窯,是宋元時期最富創造性的民間窯場,吉州窯是宋代另一個黑釉瓷的重要代表。
  • 佳逸茶具|建盞價格如何來定?
    影響建盞價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作者職稱級別2、工藝(釉面變化)3、燒制方法(柴燒、電燒/汽燒)4、胚胎製作方式(手工/機壓)1、國家級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達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孫建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大鵬(終身成就獎)研究員級國家高級工藝師:範澤鋒(其星耀天目茶盞和金油滴茶盞極具代表性)
  • 文化鑑讀|曜變盞,宋代建盞的華美曜變
    這種白色茶湯因在黑釉茶盞裡顯得歷歷分明,相互襯託;建盞就這樣成為鬥茶的利器。根據陶榖《清異錄》中記載: 「閩中造盞,花紋類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 」這就點到油滴盞中鷓鴣斑在茶器中的價值。而對茶道研究頗深的宋徽宗曾在專著《大觀茶論》裡留下自己評判建盞的標準: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採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旋徹不礙擊拂。
  • 天目就是建盞嗎?兩者有啥關係?快花五分鐘進來補課
    建盞是我國宋代有名的瓷器之一,是黑釉瓷中的傑出代表,雖然建窯無緣躋身宋五大名窯,但建窯所產的建盞名聲卻一點也不低。建盞近幾年復燒之後,越發的受到人們的喜愛,相信不少盞友在關注建盞的時候都聽到過"天目"一詞,有的人甚至用天目一詞直接稱呼建盞,那麼天目和建盞是一樣的嗎?天目又能否代稱建盞?
  • 被作為國禮送出的建盞,究竟有什麼魅力?
    ▲以宋代為背景的古裝劇《知否知否》中的點茶場景 然後從茶盞四邊,分次注入沸水點茶。而對於點茶時所用茶盞的選擇,他則認為: 為體現茶湯的顏色,盞色最好是青灰的; 盞高不用太深,否則掩蔽了茶色; 盞寬不能過大,否則茶筅不能完全擊拂; 另外,盞的保溫效果一定要好,這樣打出的泡沫才能持久……
  • 如何判斷建盞鐵胎?胎體越黑含鐵量就越高?只靠顏色就能判斷嗎?
    建盞的胎被稱為「鐵胎」,建盞燒制時的必備因素之一,更是可以區分其他窯口黑釉盞,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那麼,建盞是不是鐵胎,只靠顏色就能判斷嗎?是不是胎體越黑含鐵量就越高?褐色盞就一定不屬於鐵胎嗎?下面咱們就再來談一談建盞的鐵胎的問題。
  • 失傳近千年的曜變天目盞被復燒成功?該如何鑑賞?
    人們熱衷於收藏建盞,一批懷有匠心的工藝師們更是在復燒建盞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而在這其中,對曜變盞的復燒更是耗費了工藝師們大量的心血。何為曜變「曜變」是從日本傳來的舶來詞,最早記載為日本《君臺觀左右帳記》「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它是建盞釉色品類中最為珍貴的一種,現存完整的曜變盞僅有三件,盡藏於日本,且都被奉為國寶級別的存在,由此可以很直觀的反映出曜變盞的珍貴。
  • 天下茶盞一般黑,黑釉瓷的黑無人能敵,了解建盞本色釉只需這3點
    烏金釉是建盞的本色建窯在晚唐五代時期是一個生產青釉瓷的普通窯廠,到了五代宋初,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為宋代初期的建盞誕生奠定了基礎。早期階段燒制的一些黑釉盞,又稱為醬黑釉盞,普遍上釉偏薄、釉面呆板無光,要麼不夠黑要麼就是偏於滯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