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藝術舉世聞名,其發展與中華文明的發展血脈相連。隋唐時期,陶瓷工藝蓬勃發展,有「南青北白」的說法。「南青」指越窯青瓷,窯址分布於浙江一帶。「北白」指邢窯白瓷,窯址位於河北。時至宋朝,中國陶瓷工藝更上高峰,全國窯口林立,區區南北已不足以概括各窯口的盛況。取而代之的是「八大窯系」、「五大名窯」等說法。宋代的青瓷和白瓷主要是基於隋唐五代的雄厚積累,再進一步發展、創新,成為名垂青史的藝術珍品。而以建盞為首的黑瓷則像一匹黑馬,在宋代突然躋身成為茶具的主流,亦成為陶瓷史、茶史、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建盞也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產地為宋朝建寧府,故名建盞。
已發現的宋代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能見到黑瓷,黑釉茶盞的產量尤其大。而生產黑釉盞的窯口之中,建窯可謂獨領風騷。跟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朱君煜的步伐,推開建盞的文化大門,當歷史的舟車穿越千年,重返今天福建南平建陽、武夷山、茶洋等建窯遺址,歲月的風霜再度揚起那塵封已久的史冊捲軸,我們耳濡目染的,不止皇室御用茶器內,這一滴一毫一乾坤的玄妙,還有那被取經學茶的日本禪僧遠渡海外,奉為「天目」的國寶傳奇。
據朱君煜大師介紹,建盞燒制技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特指福建南平窯黑釉茶盞燒制技藝,要經過選瓷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工序。「建窯建盞」的制坯成型,是採用手工拉坯成型的。桑葉、菩提盞在宋代就有記載,經過制瓷巨匠成千上萬次的實驗,木葉盞才能夠還原金黃色的葉脈肌理。木葉盞的存世量極少,全世界博物館統計共藏有22隻,極為珍貴。一片柔嫩的樹葉,如何在經過1300度高溫之後,不僅沒有灰飛煙滅,反而將其美麗的紋路、形體、脈絡永恆而完整無缺地保留在了漆黑的茶盞上?這是復燒木葉盞最難攻克的問題。一片飄零的落葉,置於火與泥土鍛造的茶盞之中,對於禪宗來說,遠非一般普通喝茶的工具, 「一塵一佛國,一葉一釋迦」,正謂如此。禪宗神物,人間神品。葉盞作為禪宗聖物,遠古祖先創造的人間神品,以及其間蘊涵的深邃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去品味。
朱君煜,又名朱一、朱一葉,1980年生,出生於福建建甌,畢業於江南大學藝術設計專業。先後被授予閩派雕刻藝術大師、高級雕刻藝術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二級技師、中級工藝美術師、南平市工藝美術大師、優秀工美藝人、工藝美術專業中初級職務任職資格評委庫委員及被授予「朱君煜工藝品雕刻工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殊榮。近年來,朱君煜在祖傳建盞燒制技藝的基礎上,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孫建興為師,同時還到江西、湖南等地名窯考察學習傳統茶盞燒制技術,系統學習建盞製作工藝,其水平和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
1995年與根雕結緣,先後師從鄭世友、張木芳,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盧思立、中國根藝美術大師黃榕國門下,受亞太地區工藝美術大師師公高公博指點。從事根雕、建盞藝術創作20多年,根雕藝術的專究與創作成果豐碩。多次榮獲爭豔杯金獎、福雕獎金獎等國家、省、市大賽金獎,多件作品先後刊登於《福建日報》、《福建根雕》、《福雕獎獲獎作品集》等媒體。尤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代表作品《白頭偕老》收藏於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相親相愛》作品收藏於中國雕藝館;《喜看豐年》作品收藏於福建省藝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心心相印》作品收藏於福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木葉盞》作品收藏於「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現代建窯黑釉木葉青蛙紋瓷盞》作品被南平市博物館永久收藏;《木葉盞》《心心相印》作品收藏於福州大學等,深受收藏家及業內人士肯定。
早年曾系統學習建盞燒制技術,其建盞研究得到多位專家指導,並與閩臺多位設計學院教授協作跨界研發建盞,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7年入福建省作家協會和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一家一品百家談,10多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為朱君煜作品賦詩,展示了朱君煜獨特的藝術魅力。作品被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菲律賓首富、菲律賓航空公司董事長陳永栽以及眾多日本、臺灣等地的專家、教授收藏並給予高度評價。
成就一份事業要有非常的毅力,而堅持一項失傳千年工藝的傳承和傳播,更需要有非常的恆心。朱君煜大師二十年多年堅持不懈,付出的是汗水,而得到的,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