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我們不愛自己的父母?

2020-12-24 溪蘭溪蘭

不是所有父母天然地愛自己的孩子,也不是所有孩子生來就愛自己的父母。

1

嚴歌苓的《陸犯焉識》描寫了馮婉喻對陸焉識無怨無悔的愛情,但與之相對的,她也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馮子燁對父親涼薄的親情。我們悲哀地意識到,馮子燁也不愛他的父親陸焉識。

首先他一聽說父親被釋放就如臨大敵,要父親先在青海待著,別回來連累他們。

如果不是婉喻貼滿整個上海的桃紅色的調房啟示,他不一定會真的去想辦法要房子給父親住。陸焉識回來後,他連爸爸也不叫,明面上跟著孩子叫阿爺,背地裡叫老頭子。

自己的初戀因為父親入獄的緣故告吹,對此耿耿於懷。父親九死一生回到家來,他沒有絲毫的心疼和關心,反而當著母親和孩子的面斥責父親的「自私」。

馮子燁中學時讀了父親的文章,與父親成為萬年莫逆。他們之間還是有父子之情的。但是父親被捕後,他遭受了許多不公的待遇和痛苦。他明明知道這是「政府做的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他不能把這些憤怒向政府向社會發洩,而向父親發洩。

他也應該知道,勞改二十年是多麼痛苦的非人的遭遇,自己所遭受的那些與父親的比起來不值得一提,但是他照樣用手指點著父親,理直氣壯地控訴。

父親回來後,沒有讓他享享清福,卻把他當老傭人使喚,跑腿,洗衣。父親搬走了,還要經常提著髒床單送過去給他洗。丹珏的丈夫想趕父親搬回子燁家,子燁卻不同意。絲毫不考慮父親和妹妹夾在中間有多難堪。

丹珏比較善良,不像子燁一樣市儈自私。她曾經「對敵喊話」,要父親「顧念」他們去自首,後來她為自己這樣傷害過父親而感到愧疚,但她找了個市儈丈夫,在丈夫和他的孩子殖民馮家的過程中,雖然她為父親的事跟丈夫吵架,她最終還是會跟丈夫妥協,然後犧牲父親。

最後陸焉識不得不提著自己的衣服和婉喻的骨灰離家出走。他只寫了信跟他的孫女告別,讓她代他向丹珏子燁告別。這是對自己兒女的深深的失望吧。

其實也無所謂失望,因為他似乎早料到會這樣,孫女問他為什麼要回來的時候,他看看身邊的婉喻說:「假如不是為了她,我就不回來了。」

為什么子燁他們不能接納父親照顧好父親呢?也許是因為父親在他們年少時離家,感情比較淡漠。但是子燁對含辛茹苦照顧他的母親也不是真正的愛。

他明明知道自己母親對父親的感情有多深,卻絲毫不考慮母親的感受,牢騷沖天,阻止母親給父親寫信,指責母親不為他們考慮,不想讓父親回來,不尊重父親,公然責罵父親,這些都像是在剜母親的心。

母親失憶症晚期,喜歡赤身裸體,他為了自己的臉面,竟然想用繩索把母親捆上,再把衣服強行給她穿上去,完全不考慮這樣是不是會傷害母親。

2

馮子燁缺少父愛,因為父親勞改二十多年,母親呢,連生蛆的鹹鴨蛋都不捨得給他們吃,要留給父親吃,只給他們不停地吃黃豆,使他現在見到黃豆就像見到屎一樣噁心。

社會上的歧視又讓他承受了很大的痛苦,母親無力幫他解脫,壓抑的環境和缺失的關愛讓他的內心又委屈又憤怒,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式疏導,越來越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越來越偏執,不知不覺長出自私的殼來保護自己。所以他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

像子燁一樣令父母心寒的子女在這個社會上並不是少數。為什麼父母的付出不能換來兒女的尊重和愛呢?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父母溺愛孩子,沒有使孩子學會感恩,子女無視父母的付出,自己也不懂付出,不會將心比心,變得自私自利,一不順心就埋怨父母,甚至大打出手。

一個小男孩只因母親拒絕給其買玩具,而在廣場上哭鬧並且抓母親的頭髮。母親疼痛央求放手,一個20來歲的女孩前來解圍,卻被男孩一聲「你滾」罵走,最後男孩更加張狂,竟然伸手掐住母親的喉嚨,母親被憋得滿臉通紅。

留學生汪佳晶,留日五年,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7000元人民幣的收入來支付。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拿不出錢,他竟在機場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致死。

二.有些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愛。孩子對父母沒有感情基礎,自然談不上對父母好。

《陸犯焉識》裡有個叫梁葫蘆的孩子。他父親是個常年不在家的木匠,梁葫蘆還有3個弟弟妹妹。母親不管他們,跟別人偷情有了身孕,還拿走食堂一家僅一個的大饃饃跟情夫分吃了。梁葫蘆看見弟弟妹妹挨餓,一氣之下把母親和她情夫給剁了。

今年5月,陝西男子馬某將79歲母親活埋的案件,轟動全網。馬某最終獲刑12年。是什麼讓他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呢。

原來,馬某母親在他12歲時就改嫁,而馬某是由叔父帶大,所以母親對他沒有足夠的關愛,母子感情淡薄,馬某甚至有些怨恨她。如今母親大小便失禁,他沒有耐心照顧,自己日子也過得很艱難,就生出了活埋母親的念頭。

三.父母控制得太多,讓孩子對父母避之不及。

有些父母甚至經常打著愛的名義傷害孩子,所以親子關係惡劣,孩子不喜歡父母,甚至恨父母,一長大就要逃離他們,也就談不上尊重了。

電視劇《小歡喜》裡面的宋倩對女兒英子360度無死角的控制,讓英子感到窒息,為此她非常痛苦,不斷要逃離。這種控制並不是對孩子的尊重,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為你好」其實是個連父母自己都深信的謊言。要知道,你自以為給孩子的「好」,並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好」。

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案曾經震驚全國。吳謝宇事事優秀,但他有一個控制欲望極強的母親,也許正是母親的控制讓他無法忍受,做出這麼極端的事情。

3

總之,作為父母,想要得到子女對父母的尊重,就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要充分尊重孩子。因為尊重是相互的。同時要儘可能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儘量不要成為子女的負擔。

作為子女,能發自內心愛父母、感恩父母的付出,「烏鳥反哺」自然最好,如果做不到,也不要把過錯都歸結於父母,因為他們也是人,也會犯錯,接受有這樣的父母的事實,在內心與他們和解,也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解,對父母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照顧。

梁曉聲說: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父母養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愛是人間共同的情懷和關愛。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愛中滋養成長,願每對父母都能得到子女愛的回饋。

相關焦點

  • 我們愛孩子,孩子更愛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拯救父母的天使
    每一個父母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但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最純粹的。他們對我們沒有任何要求,不管我們富有還是貧窮,美麗還是醜陋,一心一意的愛著我們,孩子對我們的愛何曾少過?我們以為自己最愛孩子,但孩子卻在以自己的的方式愛著我們。文學家們總是喜歡謳歌父愛和母愛,人們津津樂道的也是自己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很少說到孩子對我們的愛,其實我們愛孩子遠遠沒有孩子愛我們得多。媽媽,你死了之後,千萬不要喝孟婆湯有一天兒子回來,對我說:「媽媽,你將來死了之後,千萬不要喝孟婆湯。」
  • 不愛分享是自私?父母強迫娃分享,多數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社交壓力
    二寶點了點頭,於是我就對那個小男孩說"哥哥不高興了,下次再給你玩好嗎?"小男孩哭著跑向了自己的奶奶,感覺受了很大的委屈。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會要求他們分享屬於自己的東西,若是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要求來做就會被認為是自私。
  • 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你覺得孩子能感受到嗎?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生命中的天使,父母對孩子特別的關愛和重視,無論什麼物質條件,都會極大地滿足,可是有些孩子卻表現得令人擔憂,他們有的對父母冷淡漠視,他們有的和父母對抗,有的還特別叛逆,這個時候父母們就納悶了,我們這麼愛孩子,可是孩子卻這麼冷漠,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嗎?
  • (如果你的小孩不是異性戀,你還愛他嗎)我們都是不完美的父母!
    布蘭卡終於成為了她自己,一個女人。她還收養了自己的孩子。一天,以前的老朋友打來電話,告知她的媽媽去世了。布蘭卡立即趕往家裡,她的姐姐打開門,卻不讓她進去。布蘭卡問姐姐,為什麼不告訴她媽媽去世的消息,自己還是從其他人那裡得知。姐姐卻指責布蘭卡沒有在媽媽生病時,陪在她的身邊。
  • 不平凡的2020,我們依舊愛你愛你
    疫情期間,有多少英雄,為了我們大家,暫時「捨棄」了自己的小家,放下兒女情長,心無旁騖地投入抗擊疫情的戰鬥中,只為帶領我們一起走出這段世間的陰霾。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是我們永遠的驕傲!2020年,包括以後的日子裡,我們不再追捧什麼肖戰、王一博……,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你們是我們永遠的男神和女神,我們愛你愛你。
  • 愛情中,愛自己很重要,但是你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地愛自己嗎?
    02其實聽完讀者的故事以後,我真的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地愛自己嗎?我們都以為愛自己就是對自己好點,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吃自己想吃的東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總之就是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這樣說並沒有什麼不對,我相信愛情中,很多人都會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往往很多人總是忽略一個東西,那就是愛自己的前提。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個基礎,有一個前提,只有這樣才不至於會那麼地亂,那麼愛自己的前提又是什麼呢?
  • 小易日記(學習不是為了父母,而是為我們自己)
    可能這世上的不公平太多,我的這一點也根本算不上什麼。老媽說,不管怎樣都不買,也不管別人怎麼樣,反正她跟別人的父母不一樣,日用和必用品她會買給我,但絕不會給我買這種物質攀比的奢侈品,還說如果我以後有能力可以自己買。我知道她為我好,但心裡還是不爽。
  • 我們永遠欠父母六個字,對不起,我愛你
    仗著他們不會離開我們,仗著他們永遠愛我們。肆無忌憚地把所有的壞脾氣都發洩給他們。我們永遠欠父母六個字,對不起,我愛你。你有抱怨過父母沒有本事,家裡窮嗎?看到同學漂亮的衣服,有趣的玩具,天南海北地遊玩,而自己卻要考慮家裡的經濟情況。
  • 23歲河南小夥被自己餓死在家中,父母的最愛,終養成「罪愛」
    造成這個結果就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溺愛,什麼事情都給他包辦好了,不讓他做一點事情,等到孩子長大了,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早些時候小楊也提出過要嘗試幹點活,但父母總會說你"別幹了,別把手弄髒了,你快坐下來吧",於是小楊就在這種聲音的圍繞下,漸漸的變得越來越懶惰。
  • 聞是分享|愛我們自己的十個方法
    許多人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缺乏自尊而感到痛苦,有人很難愛自已,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所謂的缺點,要真正愛自己是不可能的,我們通常有條件地愛自已,對別人付出愛也是有條件的。我們總聽說,一個人如果不先愛自己,就不會真正地愛別人,當我們看到了自己所創造的這些障礙時,應該怎麼辦呢?
  • 「父母情緒管理」是什麼讓我們如此焦慮
    可是他依舊覺得很難,也不去嘗試,趴在了畫上面。這時候我內心的各種想法開始湧現出來了。「做什麼都不嘗試,學什麼都覺得難,一點也聽不進別人的指導」的確是這樣的,無論是學象棋,還是圍棋,爺爺和爸爸教了好多次,最後都是胡亂下結束,幾乎聽不進別人的指導。唱歌也不能糾正他的發音,如果糾正就表現得非常急躁。想到這些,瞬間感覺對這個孩子特別無奈,無助,甚至有點失望。
  • 這部寫給孩子的童話,讓忘了「愛」的我們,看到什麼是真正的愛?
    什麼是愛?什麼才是真正的愛?關於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卻又難以回答,似乎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描述,而我們多少成年人已將「愛」這個字遺忘很久。然而一部寫給孩子看的童話故事,卻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原來愛就是如此。這部童話故事的名字是《魔法國度:以愛之名》(以下簡稱《以愛之名》),它的作者是創作了《馴龍高手》的英國作家克蕾西達·考威爾。
  • 《念書的孩子2》:父母欠我們的解釋,終究要靠我們自己去和解
    這句話我有兩種理解,一種是錢德勒在勸誡父母,給孩子一個溫暖幸福的童年,可以讓他們一生受益;另一種理解是我們經歷了什麼不能決定我們的人生,而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的經歷卻可以。也就是我們經歷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我想《念書的孩子》這部影片的主題也更加傾向於第二種解釋。
  • 父母在時,尚有來處,父母不在,只剩歸途
    所以父母努力地照顧孩子成長是為了什麼?為了讓孩子羽翼豐滿,然後頭也不回。還真是諷刺呢。父母滿心滿眼都是孩子,可孩子的世界豐富多彩,有愛人,有朋友,然后角落裡有個位置放父母。情感愧疚時,拿出來曬曬,而後又是一千次一萬次的遺忘。都說懂事的孩子容易受傷,父母又何嘗不是?
  • 「你乖我才愛你」?父母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並且指出,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
  • 我們對父母最大的遺憾,就是我愛你卻救不了你
    他們不知道,一年才回一次家的我,對這些照片有特別的感情。不像他們想回來就回來,現在還都住在家裡。這次回家待了8天,原本是想多陪陪父母,多和家人交流。結果除去帶自己一歲的娃和寫文章的時間,留給他們的時間大概也就是一日三餐了吧,還只顧著趕緊吃完管娃去。
  • 「我已經不愛自己的孩子了!」一看見自己孩子就討厭是什麼心理?
    而對於那些與自己相悖、相衝突的一方面,我們傾向於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產生否定態度。 因此,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只要人們感受到消極的情緒,也會討厭他們,父母們不必因此有太大的心理壓力,要敢於直面內心的衝突,才能更好地化解衝突。 討厭孩子,背後的實質是一種態度。
  • 父母在我們面前的客套,其實是我們對親情的怠慢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爸媽打電話給我前都會先發信息,小心翼翼地問「方便接電話嗎?」「什麼時候不忙回個電話給我們」,這樣預約電話的模式是我們工作中常見的商業溝通模式,電話之前先詢問對方是否方便,禮貌卻有距離感。
  • 一個男人愛不愛你,看他對待你父母的態度就知道了
    聯想到之前的種種,伯母總是會忍不住感嘆:「當初一門心思非要嫁,不同意還要和父母斷絕關係,你說小倩(堂姐)到底是圖啥?女婿對我們這樣,真不知道平時該對她是啥樣?本來兩家人只是隔壁縣的距離,回來一趟也耽誤不了多長時間,這幾年,他都不願意陪閨女回來一次。」
  • 孩子不愛學習,原因竟然在父母!後悔沒有早知道
    其實學霸也不一定喜歡學習。 只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習慣,並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知識、快樂。 他們願意付出更多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願意去努力,願意花時間去等待。 孩子為何不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