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書的孩子2》:父母欠我們的解釋,終究要靠我們自己去和解

2020-12-06 意磬情感空間

文/意磬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這句話我有兩種理解,一種是錢德勒在勸誡父母,給孩子一個溫暖幸福的童年,可以讓他們一生受益;另一種理解是我們經歷了什麼不能決定我們的人生,而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的經歷卻可以。也就是我們經歷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我想《念書的孩子》這部影片的主題也更加傾向於第二種解釋。

快樂與悲傷有時候僅僅就是看問題的態度決定的。消極的人只會一味放大問題本身,並且沉溺其中,不能自救;而積極的人則會想盡辦法去解決問題。

李敖說:活得快樂只是一個技術問題,我們可以在技術層面擺脫不快樂。林肯也說:大部分人只要下決心,就能快樂。

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童年的經歷並不能夠決定我們的一生,是否幸福快樂和我們自身的思維選擇有關。

電影《念書的孩子1》中路開作為留守兒童,經歷了和爺爺在一起生活的孤單,目睹唯一陪伴自己的爺爺逝去,獨自一人和一隻流浪狗生活。可以說是非常孤獨和可憐,但是他始終不會自暴自棄,把自己目前的不幸歸咎於父母,而是自己做飯、上學,晚上回家怕黑趴在門口臺階上寫作業。既然不能改變現狀,那就努力改變自己,去適應當下一個人的生活,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

而《念書的孩子2》則是講述留守兒童路開離開家鄉與父母團聚,新的生活也曾讓他恐懼和自卑,但是他卻從未想過逃離或者消極沉淪,而是努力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步融入新環境,被老師認可,被同學接受。

這樣的留守兒童讓人心酸,卻也讓人心生佩服。經歷生活的諸多磨難,依舊積極向上地生活著。我想這部影片之所以讓人久久難忘,就是因為影片傳遞出留守兒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有網友說,第二部僅是在講主人公與一隻狗的故事,沒有什麼看點。但是,我不那麼認為,看似是講主人公路開與狗的故事,實則是對路開來到城市之後,由開始的不適應到最後的完全融入,而這隻狗的存在也是路開成長的證明,它是一種隱喻,暗含了路開融入城市的心路歷程。從開始的離別到重聚再到離別,實際上就是路開逐步成長,最後與新生活融合、與自己的過去和解。

誰的成長不帶傷,看透了這一點後,再來看這部電影,就會對狗的慘死釋懷。成長就是一次次的蛻皮重生,有傷痛有失去,但最終能夠令我們真正成熟起來的,莫不是那些刻骨銘心的傷痛。

既然主人公的成長與狗息息相關,那麼我就將通過主人公與狗分開、重聚又分開的三個階段,淺析留守兒童路開成長的心路歷程。

01失去小膽兒消息,如同失去生命中的摯愛:主人公對狗的依戀心理背後,實際上是他對即將融入新生活的恐懼

當一個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總有回憶過去的意念,在其心中總想抽空回去看看親人,這種留戀故土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家稱為懷舊依戀心理。而造成這種懷舊心理往往是由不適應造成的。

電影一開始,路開和爸爸坐在計程車上去往他們在城裡的家,一路上高樓林立、車流不息,城市的繁華沒有讓他心花怒放,反倒讓他眼裡常泛淚花。突然他看見一隻長得很像小膽兒的狗,喊叫著停車,卻被爸爸呵斥他是來城裡上學的,不能再像農村那樣由著性子來,還要他忘記他的狗。

路開聽了爸爸的話,沒有吱聲,而是把頭望向窗外,目力所及處全部都是陌生,他沒有想要去了解這個城市,而是深陷回憶不能自拔。

他的家是一棟樓樓頂的一間水泥房,房頂的風很大,一股風都能揚起一片塵土,他站在邊上只覺得頭暈目眩。爸爸帶路開進城,卻不帶「小膽兒」,這讓他無法接受,他哭了一路,進城的第一天就發高燒,病好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給王老師,想讓她看看小膽兒有沒有回家。等待消息的時間裡,除了想它,想它,還是想它,夢裡都是離開的那天小膽兒追著汽車狂奔的畫面。

上學第一天他認識了同桌朱靚,一個非常溫暖有智慧的富二代。儘管同桌很友好,但當兩人互問彼此父母的職業時路開還是會因為自卑而對媽媽的職業吞吞吐吐。他躲閃的眼神裡寫滿了逃避,他不想回答,怕被嘲笑、被看清。他對所有的陌生人心存芥蒂,而這些恐慌他不能對任何人說,包括父母。

假如小膽兒在,是不是就有人替他分擔憂愁了呢?路開又開始想念它了。在他眼裡它已經不僅僅是一隻狗,而是陪伴他的親人。路開對狗深度的依戀,無形中放大了他的恐慌,失落、焦慮和自卑仿佛只有小膽兒能救他。

心理學認為這種深沉懷舊的實質是一種對現實生活逃避的防禦機制。這種心理恐懼可能是在預感到傷害威脅時但又無能為力的恐懼感受;亦或是可能是由自己想像出來的事物所感到的恐懼感受。

路開的恐懼既是預感也是想像。當一個孩子初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產生這種心理恐懼是種本能反應,作為父母應該學會積極引導孩子,教會他們獨立與堅強地面對自己所恐懼的東西,,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心態。

02得知小膽兒消息,通過賣塑料瓶掙錢,打電話給狗念書聽:看似是路開掙錢給狗花,實際上是他努力融入新生活

鄰居燕子打電話告訴路開小膽兒在她家,但是它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東西了,天天趴在家門口等待路開回來。路開聽了淚流滿面,動情地對小膽兒說:「你吃東西吧,寒假我就去接你。」掛了電話後,它果真就吃東西了。

知道小膽兒平平安安的在家等待他回家,路開仿佛看見了久違了溫暖,他想每天打電話給小膽兒,給它說說每天發生的事情或者念書給他聽。可是爸爸覺得沒有必要為一隻狗打那麼長時間電話,浪費電話費。路開沒有解釋也沒有爭辯,因為他知道爸媽不會理解自己對狗的那份感情。

「你想念你的爸爸媽媽嗎?你知道他們在哪裡嗎?你有沒有夢裡見過他們就在你的面前,可是你怎麼追也追不上……」這是路開對小膽兒說得一番話,也就不難理解路開對狗的思念之情了。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狗就是他所有感情的寄託。

為了能天天和小膽兒通話,朱靚借錢給路開買了電話卡,可借錢是有利息的,每天一毛。路開得想辦法掙錢還錢然後再靠自己買電話卡,繼續與小膽兒保持聯繫。

他看到了路上收塑料瓶的大爺,有位阿姨用那些人們扔掉的廢品換了錢,他決定也這樣做。於是他上學放學的路上都會去撿瓶子。朱靚第一次看見路開在垃圾桶裡撿瓶子,並沒有嘲笑他,反而告訴他去飯店裡撿,還說自己的第一桶金也是這樣得來的。這樣溫暖的同學好似路開新生活的一束光,照亮他新生活的方向,也烘乾了他心靈的陰霾。

路開非常高興地聽了朱靚的意見,去飯店撿瓶子賣錢,很快還清了朱靚的錢,還給自己攢了幾塊錢。同學們都聽說路開撿瓶子是為了給老家的狗打電話,念書給它聽,也都對這只能聽懂課文的狗,非常好奇。一下課總是圍在路開身邊,讓他講講狗的故事。

窗外溫暖的陽光撒在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臉上,路開的臉上也漾起久違的笑容,那是發自內心的高興與快樂。

電影到這一刻,的心理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開始的失落、痛哭、自卑、逃離到現在與同學們一起歡聲笑語談笑過往絲毫不害怕被看輕、被嘲笑。這一路他為狗做出努力的同時,也收穫了他融入新生活的勇氣和底氣。

爸爸媽媽到現在也依舊不明白兒子為什麼要掙錢給狗花,甚至還說出自己難道比不上一隻狗這樣的話。在成長的路上,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始終欠缺。每個大人都太過注重在外的東西,從而喪失了用心看世界的智慧。

聖埃克蘇佩裡《小王子》一書中講述了自己的遊歷經歷:他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先後遇見了國王、虛榮的人、愛喝酒的人、做生意的人、掌燈的人和地理學家。

這些人物角色各有各的荒唐,或權欲薰心,或愛慕虛榮,或頹廢貪杯,或財迷心竅,或冥頑不靈,或脫離實際。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太注重在外的東西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情感需要。

每個大人也都曾經是個孩子,但是在成長的這條路上,只有少數人記得。很多父母也忘記了,當初自己是怎麼做孩子的,如今自己的孩子的種種看似逆反的行為,自己是否有過同理心?

大人也喜歡用錢來衡量一切,給傳遞感情的電話也標上價碼,殊不知這對孩子來說是種深沉的傷害。

其實,孩子們最想要的不是金錢,不是物質,只是父母的理解和陪伴。

03帶小膽兒進城,並因此交到很多好朋友,小膽兒卻因為撿飲料瓶被車撞死:狗的離世預示著路開徹底與過去告別,與父母和解

父母答應寒假就帶路開回老家看小膽兒,路開很高興,但是也憂心該如何把小膽兒帶來。朱靚告訴路開火車上雖然不賣狗票,但是狗可以託運。

路開高興地回家去,剛下車見到小膽兒的第一眼它就撲過來跳進路開的懷裡,好似久別重逢的親人,令人淚目。他給小膽兒穿上了衣服,說城裡的狗都穿衣服。

春節按照風俗逝去的老人也要請回家過年,路開和爸爸抬起爺爺奶奶遺像的那一瞬間,他仿佛一瞬間就長大了,有擔當了。爸爸媽媽祭拜完爺爺奶奶後,輪到路開了,他拿起書跪在地上對爺爺說:「爺,你想聽開開讀書了吧!」等待小膽兒坐好,路開的讀書聲在屋子裡迴蕩。時間好像回到過去,爺孫坐在床上,小膽兒坐在爺爺的鞋上,一家人一起念書平淡而又幸福。

站在一旁的爸爸媽媽淚目,他們或許終於明白兒子對小膽兒的感情寄託。回城時,爸爸為小膽兒做了木框按了把手,就這樣小膽兒終於進城了。

開學後,同學們都想去路開家看這隻傳說中非常神奇的狗,七八個孩子一起結伴去了路開家。他們都為小膽兒買了火腿腸、牛肉乾等食物,一堆小朋友在風大的樓頂上圍著小膽兒高興地逗樂。路開爸爸非常高興,兒子有了自己的朋友。

電影到這裡路開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座城市,有了自己的朋友,也告別了過去的自卑,不會因為爸爸是農民工,媽媽是保姆,自己家住樓頂就拒絕同學們的好意,而是坦率地擁抱自己的現狀,接納身邊人的善意和溫暖。

為了給狗更好的食物,很多小朋友和路開一起去撿瓶子,朱靚還為此成立了公司,董事長是朱靚的媽媽。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對他們來說也是種考驗和成長。在這一點上,路開的爸爸與朱靚的家長意見一致。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也能讓他們明白錢來之不易。

可在一次集體撿瓶子的過程中,小膽兒去撿被風吹在馬路上的瓶子時,不幸被車撞傷,最後不治身亡。小膽兒永久地離開了,路開在念書聲中送它與爺爺團聚。

往後在上學的路上,路開總會不經意的回頭,好像看見小膽兒還在自己身後,駐足幾秒鐘,然後堅定地向前走,不回頭。

此時的他已經和初來時不同,他的眼神裡沒有了恐懼和焦慮,代而取之的是自信和從容。他也終於理解了父母,不再苛求他們的理解,亦不會覺得父母的職業難以啟齒。

終於他也明白父母欠自己的解釋,終究要靠他自己去和解。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也該有另一種解釋,愛和善總會為你領路,讓你遇見不一樣的自己。

總結:

如果你不幸成為留守兒童,請記住以下三點:

第一,請不要過度悲傷,亦不要自怨自艾,把自己的不幸福歸咎於父母。你要明白父母的責任不僅僅是陪伴養育你長大,他們還有擔起整個家、照顧自己年邁父母的責任。生活給他們的重擔比你想像中更沉重。如果長大後你不想重複父母的老路,現在唯一能做的是聽父母話好好學習,相信知識能夠改變你的命運。

第二,如果你感到孤單,渴望父母的陪伴,那就打電話給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也許在你訴說之後,心情也會隨之改變。千萬別把思念和憂傷藏在心裡,要學會自我療愈,這是漫長的人生之旅你必須學會的生存技能。

第三,你也得學會樂觀和堅強,因為好的心態可以讓你擁有更多幸福感。

最後想把劉瑜寫給女兒的百天信《願你慢慢長大》中的一句話送給廣大留守兒童,願你們能在書本的浩瀚海洋中治癒自己,給自己溫暖的慰藉。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童年經歷的一切或許會影響我們的人生,但它決定不了你將要過怎樣的生活。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要靠自己去尋找,怎樣度過生命中的那段難熬的日子,才是我們應該考慮的。

積極樂觀的度過,你會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消極悲觀的度過則是山窮水盡陌路崎嶇。與其如此,不如坦率地擁抱當下,發現困境之美、傷痛之美。

終次一生,我們都該明白生活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相關焦點

  • 《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理解孩子的父母
    《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學習療愈自己,也學習做理解孩子的父母《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的作者王雪巖老師是一名知名的心理諮詢師,也是一位專欄作家,她從事心理學研究十幾年,她的文筆優美流暢,解秘日常瑣事中隱藏的心理學,讓讀者很有親切感,她也成為了知乎的心理學大V,擁有了幾十
  • 《念書的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陪伴,但成年人只懂得往前看
    一天夜裡開開接到了父親的來電,開開強忍著思念,像個小大人一樣,告訴父親不要擔心自己和爺爺,這或許是每個留守兒童都有的經歷,要扮作成熟懂事的樣子,去承受這個年齡本不該承受的一些東西
  • 《念書的孩子2》勾起童年回憶
    電影《念書的孩子2》講述的是八十年代一個山區小學生路開跟隨外出打工父母進城上學的故事。路開原本是和爺爺一塊生活的,他還養了一隻流浪狗名叫小膽兒,因為爺爺的去世,他要跟隨父母去城裡上學和小膽分開了。春節過後,小膽要進城了,開開邀請新認識的同班同學和小膽做朋友,小膽還學會了撿廢品,不幸的是,最後小膽出了車禍。開開一邊朗讀一邊傷心地送走了小膽。電影一面揭示了小狗是我們人類最忠誠的夥伴,我們應杜絕售賣狗肉!另一面又揭示了社會弱勢群體的感情缺失!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 是什麼讓我們不愛自己的父母?
    不是所有父母天然地愛自己的孩子,也不是所有孩子生來就愛自己的父母。1嚴歌苓的《陸犯焉識》描寫了馮婉喻對陸焉識無怨無悔的愛情,但與之相對的,她也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馮子燁對父親涼薄的親情。我們悲哀地意識到,馮子燁也不愛他的父親陸焉識。
  • 80.90後留守兒童共同的記憶,直達靈魂的感動,《念書的孩子2》
    歡迎收看本期的電影,七七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留守男孩進城讀書,他堅持要把家裡的狗帶到城裡,然而沒過多久就遇到災禍的電影《念書的孩子2》。《念書的孩子2》劇照留守兒童路開隨父親進城讀書後,心裡一直忘不了鄉下的生活,忘不了自己的愛寵小膽兒
  • 「我們是為你好」父母的這句話,只是想把孩子變成自己的傀儡
    那天,他在母親的陪同下,去指定醫院取出晶片。手術後,他立刻去就近的甜品店買了個巨大的冰淇淋,慶祝自己的重生。一旁的母親寵溺地摸摸他的頭。「沒了晶片,以後更要聽話知道嗎?」母親苦口婆心,看他的眼神就像他是還沒長大的孩子。
  • 我們分手吧,你媽媽欠你,但我不欠你!
    但是,父母的離去,嶽東並不覺得很悲傷。因為他覺得父親在世時也總是責罵他。母親呢?在父親死後交了很多男朋友,而且她的男朋友都比嶽東重要。母親出車禍去世也是因為去見男朋友。所以,嶽東認為:誰都不愛我,我只有靠自己。嶽東也很爭氣。他讀高中時就做過小生意,賺了不少的錢,完全能自己養活自己。
  •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欠自己一個解釋!
    你一定有過,明明知道應該做一件事,但就是沒有動力去做,或是你明明知道不應該生氣焦慮,但情緒上就是忍不住。你的理性告訴你該做什麼,但情感的那部分,卻都在跟你唱反調。為什麼人的行為跟內心的衝突會差距那麼大,今天我們就從這本書《象與騎象人》一起來認識自己。
  • 《出路》:解密中國三大階層的不同命運,我們的孩子路向何方?
    該片用時六年,最小的孩子年僅12歲,而六年之間發生的變化足夠讓人感嘆。很多家長想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到底掌握在誰的手中,今天我們就以大多數為參考,來看下我們的孩子路向何方?我們又要如何改變這一命運。▲大山裡的女娃娃:馬百娟①12歲的夢想:去北京讀書《出路》裡,馬百娟第一次出現在鏡頭前時還是一名12歲的小姑娘,小小的個子,瘦弱的身體,卻有超出成年人的爆發力。她每天早上不到五點就起床,白水泡饅頭,吃完背上書包去上學,在天光下念書,一口帶著鄉音的普通話朗誦出「我長大了要去北京念大學」的夢想,放學回來要砍柴做飯餵豬,想吃水都要從井裡打。
  • 孩子,我不欠你的!震撼無數中國父母,誰看誰受益
    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 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
  • 父母、孩子,身體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在她眼裡,明明是那麼健康的父親,不知道為什麼突然間一下子就得了這個嚴重的病,她又要照顧孩子,又要上班,又要去看護父親,實在是分身乏術。說實話,這不是發生在我身邊所看到的第一例父母生重病的情況,就在今年過年那一段時間,樓下小區的媽媽發了一個求助,也就是她的爸爸得了白血病。
  • 《念書的孩子》:用影視帶孩子感受農村教育,是人生寶貴的一課
    但是現在有一些孩子卻存在著對農村的教育有的錯誤的看法以及態度,他們會用他們的無知去傷害到農村的孩子,對農村孩子們能夠用平等心去對待。孩子的一些錯誤的觀念要及時糾正,要讓孩子去正確地認識到農村生活以及農村中的教育,要讓孩子用同等心以及正確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父母想要讓孩子能夠去正確以及感受到農村教育,那麼父母可以帶孩子去看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叫《念書的孩子》。
  • 麥家: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終究要學會和解,不苦的人生哪有甜?
    麥家: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終究要學會和解,不苦的人生哪有甜?「我曾經非常討厭自己有那麼叛逆的時期,我的孩子那麼叛逆,我一直沒放棄。我一直認為,那是我應該還的債。」麥家所說的債,是指自己與父親將近二十年的僵持,20年的冷戰。但是最後帶給他的只有懊惱與悔恨。
  • 豆瓣8.8《念書的孩子》,親情的缺失是留守兒童孤獨情感的現狀
    開篇以開開追逐遠走的汽車去講述故事,那一聲爸爸媽媽的呼喊,讓觀眾深刻地體會到留守兒童渴望親情的強烈需求。這段情節的描寫也撕裂了現實中留守兒童和父母的現狀,為了生活父母不得已放棄陪伴孩子。這也讓觀眾感受欣慰,在爺爺的陪伴和鼓勵下,開開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而又獨立,懂得承擔責任的孩子。從片名念書二字,我們有可能理解為一個孩子簡單的念書故事,而影片中念書包含著爺孫倆慢慢長夜裡相依為命的陪伴,也表達導演想通過學習知識來改變農村現狀的含義。
  • 《殺死一隻知更鳥》▎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影子
    孩子是未來的知更鳥,是世界的未來,我們更應該以一種謹慎的方式去讓孩子明白:知更鳥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對於外界的質疑,爸爸的解釋是抬起頭放下拳頭,以傲人的姿態和謙和的心態去面對困難,控制好自己的脾氣,才能做好自己。事實上,阿蒂克斯也是一直這樣在生活和工作中身體力行的面對非議,長期的言傳身教的結果,好過一時苦口婆心的說教,當然並不是每位父母都那麼幸運地擁有成功的教育成果。
  • 不想把孩子養成白眼狼,這三件事上父母一定要狠下心!
    天津一男子是家裡獨生子,本該奮鬥的年紀,卻對工作挑三揀四,結婚買房買車彩禮,全都是衝父母要錢,買房掏空了二老幾十萬的積蓄後,彩禮錢實在拿不出了母親含淚控訴:你要是再逼我,我只能去跳樓了!憤怒之下的兒子喊著:拿不出錢,你就去死啊,跳吧!
  • 趙立堅:可能是美軍把疫情帶到武漢,美國欠我們一個解釋
    3月12日晚,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推特上,用中英雙語連發5條推文怒懟美國:欠我們一個解釋!推文中,趙立堅寫道,「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周三在眾議院監督委員會承認,一些似乎死於流感的美國人在死後的診斷中被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
  • 我們愛孩子,孩子更愛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拯救父母的天使
    每一個父母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但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最純粹的。他們對我們沒有任何要求,不管我們富有還是貧窮,美麗還是醜陋,一心一意的愛著我們,孩子對我們的愛何曾少過?記得第一次讀完這個故事時,感動的一塌糊塗,孩子天真可愛的真以為感冒一次就不會得癌症,想方設法讓爸爸感冒。我們以為自己最愛孩子,但孩子卻在以自己的的方式愛著我們。文學家們總是喜歡謳歌父愛和母愛,人們津津樂道的也是自己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很少說到孩子對我們的愛,其實我們愛孩子遠遠沒有孩子愛我們得多。
  • 「年畫娃娃」生命停留在8歲:父母的利慾薰心,終究害了孩子
    直到8歲那年,這個"年畫娃娃"的生命卻永遠地停止了,父母的利慾薰心,終究害了自己兒子。"啃小"現象,令人寒心社會上或許有不少的啃老行為,我們都嗤之以鼻,但是還有不少父母,是利用自己的子女做來賺錢的,我們稱之為啃小族。
  • 人這一生,欠的最多的人就是父母!
    ,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在,回家就是團圓,父母去,回家成了歸鄉。有父母一直在,就能擁有雙份愛,倘若父母走了,再也沒有人把你當孩子待了。 父母愛子女,是天性,子女愛父母,是人性。無論你是成功還是失敗,你都是父母的最愛。不管你是優秀還是普通,你都是父母的寶貝。別人在乎的是你賺得多不多,父母在乎的是你過得累不累。只要父母還健在,你就永遠有靠山,被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