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大選臨近,打壓中國的力度在加大,中國人在海外的日子更加艱難。
在以美國帶頭對抗中國的環境之下,有澳大利亞、甚至印度這樣的國家正大力配合美國,給中國下套,使絆子。
美國已經發動貿易戰、科技戰、外交戰、還有軍事碰瓷,在影響力巨大的人文交流方面,也打出一記記黑拳。
美國近期吊銷了超過1000名中國留學生和學者的籤證。川普的藉口是有人從事「間諜活動」。沒有什麼比所謂「國家安全」更萬能的藉口了。
中國對於美國方面的意圖和做法高度警覺,用9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的話來說,已經是「赤裸裸的政治迫害和種族歧視」。
這兩個定性的嚴重性,我覺得是朝著「排華」的方向去了,不再是僅僅針對商人、學者、學生某些特定群體,而是針對中國人的無差別歧視。
美國國內種族歧視,是白人對黑人的歧視,而這種歧視居然用到了黃種人,中國人身上。
不樂觀預計,在美國的中國人,都會遭到普遍打壓,原因是大家身上有一個共同的基因,中國。
目前在美國的中國人,相信已經沒有遊客,幾乎全部都是有任務在身的,持有不同的護照。這些不同的人,面臨的風險是不一樣的。
外交人員持有外交護照,是有豁免權的。在今天這種氛圍下,中國外交官不可能做違反美國法律的事情,不會有什麼把柄被美方拿住。
留學生和學者絕大多數持有因私護照。中國記者分兩類,一類像新華社這樣的央媒記者,持有公務護照,還有一些媒體記者,持有因私護照。
這些非外交護照的,全部沒有豁免權。但不管什麼類型護照,媒體人員在美國工作都需要記者籤證。
現在一個非常詭異的現象是,從去年以來,美國把中國駐美媒體註冊為「外國代理人」,列為「外國使團」,變相「驅逐」了60名中國記者,無限期拖延甚至拒籤30名中國記者籤證,籤證有效期縮短到90天。
留在美國的記者,他們的籤證在8月6號就到期了,也按要求向遞交了籤證延期申請,但美方沒有給任何一個中方記者延期,這就讓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處在極大的不確定當中。
我今天還和其中的一位記者聯繫,記者本人仍然留在美國,並沒有回中國。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籤證自動延長了90天,算一下日子的話,會在美國總統大選的那個禮拜到期。
如果美國政府要大做文章的話,不排除會在投票日前,下「逐客令」。那又會是一個包含「中國」熱詞的頭條新聞。
從川普政府試圖保持「中國話題熱度」的操作思路來說,是有可能把事情做絕的。
某種程度上說,美方是在利用中國記者,配合他選戰,擇機狠狠甩出來一張「中國牌」。
在這種困境中,不論是被撤銷籤證的中國留學生或學者,還有拿不到籤證延期的記者,在這段時期,為人處事要非常非常小心,凡事考慮儘量周全一些,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不給自己添麻煩,也不給同胞添麻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無獨有偶,印度也在新的商務籤證最新指南中,對中國公民實施了更為嚴格的規定,包括在某些情況下需要向印度「外籍人士地方登記局」登記。
印度有樣學樣,隔著太平洋和印度洋,呼應美國的高壓政策,限制交往,短期目標也意在脫鉤。
中國在應對上,保持了極大克制,沒有採取針鋒相對的做法,沒有刁難美國駐華記者。
這不是示弱,事態從來都是升級容易,緩解難。
美國政客恨不得中國把所有美國記者踢出中國,這樣他們就能給中國扣上高帽子,聯合所謂的「民主世界」,啟動對中國的全方位脫鉤、甚至制裁。這就是套路。
中國在輿論上高調回擊,在道義上批駁,但在具體做法上,從維護中國利益的角度出發,在克制中不給對方可乘之機,是技術難度很高的博弈。
最近還有一件事,也是和記者有關,只不過博弈的對象變成了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找中國的麻煩,也是在配合美國。
就像加拿大找孟晚舟的麻煩一樣,美國的影子,美國的手,無處不在。
根據官方通報,今年6月,澳大利亞安全情報機構,以可能違反澳「反外國幹涉法」為由,對新華社等幾家中國媒體駐當地的4名記者進行突擊搜查和盤問,扣押電腦、手機等設備。澳方認為這是「正常問詢」。
澳大利亞之前就炒作中國「對澳滲透」,這次查扣中國記者,實質是「定點打擊」,製造針對中方機構人員,和澳大利亞國內友華人士的「白色恐怖」。
博弈免不了會在中澳兩國展開。
在中國這邊,有關部門在辦案中,依法對兩名澳大利亞記者開展調查詢問。結果,澳大利亞駐華使館,居然在中方要求記者配合調查後,讓這兩人躲進使館,成為二人的「避風港」,逃避中方調查。
而且中方的工作還反而被稱為「人質外交」,還說兩人「被迫離境」。
澳大利亞記者在中國成為「人質」,這倒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新聞標題。
但本質上,這是一條假新聞。
根據我作為駐外記者的經歷來說,記者的活動範圍、交際範圍非常廣,但是有邊界,越線就是超出允許在行事了。
這幾名澳大利亞記者為什麼要躲進大使館?心虛,想找媽媽了。
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他們越線做的事,中方不是沒有掌握。
但他們不是人質。
人質有威脅、脅迫的含義,而這兩個記者,是澳大利亞駐華使館要求他們儘快離開中國。
外交部記者會上,有記者問,這兩名記者是不是和CGTN澳籍記者成蕾案有關。
外交部發言人說,澳大利亞籍人員成蕾案,正在依法偵辦中。發言人沒有把成蕾叫做澳籍記者,而是澳籍人員。
這個區別,相信大家能體會出來。
表面上看,成蕾和前面提到的兩位澳籍人士,都是駐華記者,實際上恐怕沒有那麼簡單。隨著調查進展,相信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美國有「新麥卡錫主義」,澳大利亞一點兒也不少。
打造反華、排華樣板,澳大利亞、印度都是指標性國家。美國希望有更多國家跟進。
我在記者生涯中,有一次情況和人質非常接近。那是我去利比亞採訪時,當時我在的黎波裡卡扎菲政府軍一邊採訪,反對派兵臨城下,北約炸彈也越來越近。
卡扎菲一方就把包括我在內的38名記者全部封鎖在一家酒店內,同在一家酒店內的還有卡扎菲的政府發言人等官員。
跟我在一起的媒體包括CNN、美聯社、路透社、央視2名記者等,在這種這樣情況下,北約是不可能轟炸酒店,反對派也不會貿然強攻,原因就是我們成為了卡扎菲的人質,成為了他阻止反對派進攻的盾牌。
後來,卡扎菲兵敗如山倒,也不敢加害我們這些記者。
所以人質,大多數是在交戰情況下使用的。
澳大利亞記者要定義自己是「人質」,大膽猜測一下,是捲入了情報戰。
打著記者的名號,幹著間諜的勾當。
澳大利亞作為「五眼聯盟」國家,長期從事對華間諜活動,包括在中國設立情報站、在中國駐澳使館安裝竊聽器、針對華人開展策反活動等,並且和美國等國家分享情報。中國不可能不設防。
還有當地政客說,中國駐阿德萊德總領館對當地海軍造船業從事所謂「間諜活動」,嚴重威脅國家安全,甚至要求政府關閉中國駐阿德萊德總領館。
中國在美國休斯敦總領館不久前被迫關閉,如果在美國以外的國家,還有中國使領館關閉的話,這個國家極有可能就是澳大利亞。
現在,中國和美國、澳大利亞已經進入深度博弈。
中國在這兩個國家的人員,人身安全還不至於受到傷害。
但是,當我們聽到中國外交部把這種打壓定性為「種族歧視」的時候,可以預見,「白色恐怖」會蔓延,針對中國人的系統性打壓,系統性排斥,還會升級。
針對這些海外中國人,應該明白和理解他們的處境。
有一種立功叫堅守,有一種成功叫撤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