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尼祿之死
公元68年的羅馬帝國,尼祿(Nero)皇帝已經統治帝國14年了。這位皇帝雖然以殘忍暴虐而留名史冊,但作為奧古斯都在這個世界上的唯一血脈,尼祿依然是三十多萬羅馬軍隊的唯一的效忠對象。然而,帝國內部已經暗流湧動,那些尼祿的反對者們在暗中聯合、謀劃、一場叛亂已經開始醞釀(請參閱《作為暴君而死,死後卻仍被民眾愛戴——尼祿皇帝當真是暴君嗎?》)。
這一年4月,盧格敦高盧行省總督文德克斯率先舉起反叛的旗幟。隨後,塔拉科西班牙行省總督加爾巴(Galba)、盧西塔尼亞行省總督奧託(Otho)、貝提卡行省總督凱奇納也加入了叛軍,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都舉起了反叛的旗幟。
圖1 羅馬帝國的行省
叛亂的消息讓羅馬城內人心惶惶,早就對皇帝心有不滿的近衛軍將領、元老院元老紛紛暗中和叛軍聯絡。尼祿感到自己已經眾叛親離,他帶著幾個忠心的僕人逃出了羅馬。
事實上,這場叛亂並沒有羅馬城中的人們以為的那樣龐大,雖然高盧和伊比利亞半島加起來面積廣闊,人口眾多,但這兩地都遠離帝國邊疆,缺少軍隊駐紮,僅伊比利亞半島的塔拉科西班牙行省有一個兵團駐紮。因此,當文德克斯發起叛亂後不久,上日耳曼尼亞行省總督魯弗斯率領駐紮在萊茵河畔的軍團,進入高盧,迅速平定了盧格敦高盧行省,誅殺了文德克斯,這場叛亂仿佛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加爾巴聽到文德克斯兵敗的消息後,感到自己的末日也不遠了,他決定自殺謝罪。但緊接著另一個消息又傳來了,尼祿自殺了。原來尼祿逃出羅馬不久,元老院就控制了羅馬城,並立即宣布尼祿為「人民公敵」。公元68年6月9日,元老院派出的追捕部隊包圍了尼祿後,尼祿選擇自殺。
圖2 尼祿自殺
02
加爾巴的錯誤
在尼祿皇帝自殺後,元老院立即承認加爾巴為新的皇帝。此時加爾巴已經72歲高齡了,雖然他並非出身於奧古斯都的血脈,但其家族依然是羅馬的名門望族。元老院認為一個出身上流,德高望重的長者來做皇帝,才能更好地與元老院合作,共同管理好這個龐大帝國。
圖3 印有加爾巴頭像的銅幣
但高齡賦予加爾巴的,不只是崇高的威望、豐富的管理經驗、成熟穩重的性格,還有固執、迂腐、不懂變通、精力不濟以及缺乏危機感。
這些缺點從一開始就暴露無遺。從西班牙到羅馬,如果選擇走海路,五到十天就可以抵達羅馬,但加爾巴卻選擇走陸路,即便是走陸路,加快行軍的話一兩個月也可以抵達羅馬,但加爾巴在路上耗費了三個月。
在這三個月中,羅馬帝國處於一種權力真空的狀態,但加爾巴幸運得出奇,這一百天中竟沒有一個人公開質疑加爾巴的權力。駐守羅馬城的近衛軍司令薩比努斯曾企圖利用近衛軍奪取政權,但他沒能贏得近衛軍的忠誠,很快就被逮捕處決了;參與平定高盧叛亂的萊茵河軍團想要推舉他們的指揮官魯弗斯為皇帝,但魯弗斯拒絕了。
公元68年10月,加爾巴進入羅馬城,正式行使帝國皇帝的權力,但這位新皇帝所採取的政策卻寒了那些擁護者的心。
首先,加爾巴拒絕向軍隊發賞金,新皇登基向軍隊發賞金已經是羅馬帝國的慣例,但加爾巴卻迂腐地認為軍人的忠誠不應該通過「賄賂」來換得;
其次,加爾巴罷免了深受萊茵河軍團愛戴的魯弗斯。魯弗斯是上日耳曼尼亞行省總督,同時也是萊茵河軍團的最高指揮官,他還是所有軍團指揮官中最早向加爾巴宣誓效忠的,而且此人剛剛回絕了部下的勸進,但加爾巴依然對他很不放心。皇帝下令將魯弗斯調回羅馬,同時又任命弗拉庫斯接管上日爾曼尼亞行省,維特裡烏斯接管下日耳曼尼亞行省。這一舉動引起了軍團士兵的極大不滿。
圖4 羅馬軍團
還有,這位皇帝為了填補國庫虧空,居然要求人們歸還當年尼祿送出的賞金和禮物。尼祿皇帝雖然有殘暴行徑,但這位皇帝對臣民卻異常慷慨,曾多次向羅馬公民發放賞金以換取他們的擁護。但如今,新皇帝的吝嗇舉措反倒讓人們覺得尼祿也不是那麼糟糕了。尼祿的墳前陸陸續續被放滿了悼念的鮮花。
最後,加爾巴在選擇繼承人上又犯了錯。三十六歲的奧託是盧西塔尼亞行省總督,他率先加入加爾巴的叛軍,並一直堅定地支持著加爾巴。奧託滿懷希望地認為,年邁無子的加爾巴一定會將自己收為養子,並在死後將皇位傳給自己。然而,加爾巴卻將一位羅馬城的「公子哥」收為了養子。加爾巴之所以拒絕奧託,一方面也許是因為奧託的家族並不是有數百年傳承、對元老院有極大影響力的名門望族,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奧託是通過奉承討好尼祿才年紀輕輕就成為行省總督的,奧託在加爾巴眼中只是一個投機分子而不是什麼「革命夥伴」。加爾巴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如此順利地登上皇位,離不開元老院的大力支持,於是這位皇帝天真地相信只要贏得元老院的支持,就能穩坐皇位,而收養年輕貴族皮索無疑能討得元老院的歡心。皮索出身名門,而且曾參與過謀殺尼祿的陰謀,很受元老院歡迎。
圖5 元老院
03
綠色的奧託
奧託的家族出身騎士階級,直到他的父親那一代才躋身貴族,與那些共和時代就存在、家族世代擔任元老院議員的名門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年少的奧託與尼祿皇帝臭味相投,成為圍繞皇帝周圍的眾多寵臣之一。不過奧託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寵幸,恐怕和他美麗的妻子波培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圖6 奧託
公元58年,也許是為了換取高位,也許是被尼祿脅迫,總之奧託將自己的妻子波培婭介紹給了尼祿,並在波培婭正式成為尼祿的情婦後,和她離婚。同年,尼祿破例將盧西塔尼亞行省賜予了年僅二十六歲的奧託。
公元68年,也許是出於尼祿給他戴綠帽所產生的怨恨,也許只是出於自己的野心,儘管他本人麾下沒有一支軍團,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加入了加爾巴的叛軍,並一路支持加爾巴登上皇位。
在加爾巴成為皇帝後,奧託認為自己居功甚偉,而且加爾巴年老無子,如果讓他收養自己為繼承人作為回報,應該不算過分吧。但加爾巴覺得很過分,公元69年1月,加爾巴正式宣布將年輕的貴族子弟皮索收養為養子。這一安排讓奧託大失所望,皮索年僅三十歲,自己都已經三十六了。奧託等不及了,他決定自己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皇位。
當時由於加爾巴的倒行逆施,羅馬城已經民怨沸騰,加爾巴則整日躲在皇宮內不理朝政。奧託則藉此機會散盡家財收買那些對皇帝不滿的近衛軍軍官,又說服加爾巴面對公眾發表演講來爭取民心。但當加爾巴來到羅馬廣場之後,立即就被暴民包圍了,早被奧託收買了的近衛軍也拋棄了他們的皇帝,任由加爾巴和他的養子皮索等人被暴民殺害。隨後在近衛軍的擁護下,奧託成為了羅馬帝國的新皇帝。
圖7 羅馬廣場遺址
加爾巴以為皇帝的權力來自元老院的支持,但元老院保不住他的性命;奧託則認為皇帝的權力來自對近衛軍的掌控,但近衛軍同樣無法維護奧託的皇位。
因為,駐守萊茵河的七個兵團已經擁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皇帝,正在迅速南下。
04
羅馬軍團
在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力首先需要元老院的支持,才能合法行使權力;近衛軍作為保衛羅馬城的唯一軍事力量,他們的忠誠才能確保皇帝權力不被顛覆;近衛軍能幫助皇帝控制住羅馬城,但還要靠眾多的羅馬軍團才能控制整個遼闊的帝國。那麼,此時羅馬帝國的軍團們都在哪裡呢?
當時的羅馬帝國大約有27個軍團,主要布防在三處:
在萊茵河防線駐紮有7支軍團,包括上日耳曼尼亞行省的3支軍團,其指揮官是弗拉庫斯;下日耳曼尼亞行省的4支軍團,其指揮官是維特裡烏斯;這7支軍團主要防範日耳曼人的入侵以及高盧的叛亂;
在多瑙河防線駐紮有7支軍團,這七支軍團分別駐紮在潘諾尼亞、達爾馬提亞和默西亞,主要是防範薩爾瑪提亞、達西亞等遊牧民族的入侵;
東部防線駐紮有9支軍團,包括敘利亞行省的4支軍團,其指揮官是穆奇阿努斯,主要防範波斯帝國入侵;猶太行省的3支軍團,其指揮官是韋斯巴薌,當時正在鎮壓猶太人起義;埃及行省的2支軍團,其指揮官是提圖斯·亞歷山大;
此外還有伊比利亞半島的1支軍團、北非的1支軍團、不列顛島上的2支軍團。
圖8 公元80年的羅馬軍團駐地
05
萊茵河軍團的叛亂
公元69年1月1日,萊茵河畔的軍團營地內,士兵聚集起來拒絕向新任皇帝加爾巴宣誓效忠。這些士兵們早就對加爾巴有所不滿,他們此前曾試圖推舉前軍團指揮官魯弗斯為皇帝與加爾巴競爭皇位,但被魯弗斯拒絕了。而加爾巴拒絕給軍隊發賞金,以及撤掉深受士兵愛戴的軍團指揮官魯弗斯的行為更是讓這些士兵們心寒。加爾巴僅僅憑藉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軍團就可以登上皇位,那擁有七個軍團的萊茵河軍團難道就沒有資格選一個屬於自己的皇帝嗎?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我們推舉誰當皇帝?對於萊茵河軍團來說,有兩個人有資格競爭皇位,即上日耳曼尼亞行省總督弗拉庫斯和下日耳曼尼亞行省總督維特裡烏斯。也許是維特裡烏斯更懂得收買人心,也許是弗拉庫斯招致了軍團士兵的厭惡,最後,這些軍團決定擁立就任下日耳曼尼亞行省總督一職不到一個月的維特裡烏斯為皇帝。
這樣的舉動在任何年代、任何國家都屬於叛變,但對於維特裡烏斯而言,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1月3日,維特裡烏斯接受了上、下日耳曼尼亞總共七個兵團的效忠,並開始調動軍隊,準備南下。一個滿編軍團有6000人,同時還會配備兵力相當的輔助軍團,因此,得到七個軍團的效忠就相當於坐擁近八、九萬大軍,更何況駐守萊茵河的軍團是帝國所有軍團中的佼佼者。
圖9 維特裡烏斯
當萊茵河軍團叛變的消息傳到羅馬時,羅馬已經發生了巨變。加爾巴被殺,奧託在近衛軍的支持下稱帝。奧託在了解到萊茵河軍團叛變的消息後,立即向維特裡烏斯提出和解,甚至願意與維特裡烏斯共享皇位。雖然讓萊茵河軍團不滿的人是加爾巴,不是奧託,但阻擋維特裡烏斯的稱帝之路的卻是奧託。
儘管維特裡烏斯之前沒有領兵作戰的經驗,但突然得到這樣一支龐大軍隊,任誰也不會選擇妥協吧;儘管奧託也沒有領兵作戰的經驗,但自己好不容易當上皇帝,任誰也不會選擇退位吧。雙方的和談破裂了,維特裡烏斯率領軍團迅速南下,奧託則號召各地軍團迅速派兵保衛羅馬。
06
決戰波河
為了自己的野心,維特裡烏斯置國家北部邊疆安全於不顧,將絕大部分軍隊都集結起來發動內戰。帝國皇帝奧託能依仗的軍事力量則是駐守多瑙河的七個軍團以及駐守羅馬城的近衛軍。東方軍團並沒有積極響應皇帝的號召,但也沒有倒向維特裡烏斯。
得益於羅馬帝國高效的公路網絡,維特裡烏斯的部將席西納率領的三萬人輕易地翻過了阿爾卑斯山,三月初就已經進入了義大利,兵臨波河北岸。四月,維特裡烏斯另一名部將瓦倫斯率領的第二支軍隊也抵達了波河北岸,最終萊茵河軍團中抵達前線的有六萬餘人,維特裡烏斯本人這在高盧徵募軍隊。
圖10 波河
此時,奧託的軍隊也完成了集結,約有五萬人。這五萬人包括近衛軍一萬人,西班牙的一個軍團和不列顛的一個軍團,即一萬兩千軍團兵以及同等數量的輔助軍團,多瑙河軍團派出的一萬人的先遣軍,羅馬城中臨時組織起來的兩千角鬥士。
對於奧託而言,他有兩種選擇,一是趁萊茵河軍團立足未穩儘快展開決戰,因為維特裡烏斯本人還沒抵達前線,前線的萊茵河軍團指揮十分混亂;二是按兵不動等待多瑙河軍團後續援兵,這樣比較穩妥,但奧託選擇了前第一種。4月15日,奧託派遣部隊渡過波河尋求決戰,但自己卻留在南岸等待戰役結果。結果可想而知,在波河北岸的貝特裡亞庫姆,奧託軍隊大敗。隨後,奧託做出了一個有點讓人難以理解的決定,4月16日,他用劍刺穿了自己的胸膛,自殺了。
一個人死比許多人死更公正。
——4月15日,奧託在得知戰敗後對全軍的演講
在權力鬥爭之中,落敗者只要一息尚存,往往就有絕地反殺的機會,但奧託卻選擇自裁。後世有人誇讚奧託這一舉動是犧牲自己制止內戰的高尚之舉,但如果真的不希望內戰爆發,為何不早早將皇位讓予維特裡烏斯呢?
07
維特裡烏斯的報復
儘管奧託登基僅僅三個月就自殺身亡,但已經習慣皇位更迭的羅馬人民和元老院迅速就向維特裡烏斯宣誓效忠。但維特裡烏斯更算不上一個好皇帝。
維特裡烏斯稱帝後首先要決定的就是如何處置內戰的戰敗者。當年愷撒贏得內戰後,寬恕所有為龐培而戰的士兵,因為他知道這些士兵只是在服從長官的命令罷了。
但維特裡烏斯卻反其道而行,雖然不可能將這些軍人全部屠殺掉,但殺掉那些百夫長(Centurio)還是可以的。百夫長是百人隊的領導,擔任百夫長的人往往是從行伍中一步步奮鬥起身的,同時又是底層士兵的直接領導者,因此與其麾下士兵的情誼深厚,處決這些人無疑激怒了所有軍團士兵。
圖11 羅馬百夫長
處決了這些基層軍官後,他又將涉嫌謀殺加爾巴皇帝的近衛軍徹底解散,又派輔助軍團將其餘軍團押送到邊境繼續服役。押送,通常指拘送犯人或俘虜,這些軍團士兵們僅僅因為效忠於他們的皇帝就被當作罪犯被押送回駐地,而押送這些軍團士兵的輔助軍團都來自那些沒有公民權的被羅馬人徵服的民族。一個羅馬人在自己的國家竟然要受被徵服者的看押,這種屈辱深深烙印在每一個士兵的心裡,逐漸成為了對皇帝、對萊茵河軍團的仇恨,而仇恨將醞釀新的動蕩。
08
動蕩仍沒結束
維特裡烏斯在4月16日就已經得到元老院的承認,成為真正的皇帝了。但他並不著急前往羅馬,而是一路享受著各個城市的款待,直到7月份,才第一次踏入羅馬。但維特裡烏斯沒有加爾巴那麼幸運,在這三個月中,一場叛亂已經爆發,但維特裡烏斯直到進入羅馬城後才得知這一消息——東方軍團叛亂了。
負責鎮壓猶太人起義的軍團指揮官韋斯巴薌在敘利亞總督穆奇阿努斯、埃及總督提圖斯·亞歷山大以及不甘心失敗的多瑙河軍團的共同支持下在亞歷山大港稱帝。懷著對維特裡烏斯的仇恨,多瑙河軍團重新集結,第二次向義大利進軍,「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這些復仇者們決心在貝特裡亞庫姆一雪前恥。
那麼,韋斯巴薌是如何掀起叛亂的呢?多瑙河軍團又能否戰勝萊茵河軍團一雪前恥呢?維特裡烏斯又將如何應對呢?
讓我們下期再詳細敘述。
註:
圖1取自維基百科「元首行省」詞條;
圖2截取自《Fate/EXTRALast Encore》第9話
圖3取自維基百科「加爾巴」詞條;
圖6取自維基百科「奧託」詞條;
圖8取自維基百科「羅馬軍團」詞條;
圖9取自維基百科「維特裡烏斯」詞條;
圖10取自維基百科「波河河谷」詞條;
編輯:希羅
校對:二桿子
關注公眾號,每周二,五定期推送中外歷史文章;歡迎批評,質疑,討論,留言。關注我們妥妥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