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提問】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一直很排斥親密關係,不管是同性還是異性。對於朋友,總覺得有一個明顯的界限,如果對方觸碰到我會立馬倒退很多,所以親密的朋友特別特別少。曾經有過戀人,努力對他敞開心扉,努力到討好的地步,但現在再去想其實還是保留有模糊的界限,同時對方對我諸多挑剔的態度,導致最終分手。後來單身很久覺得一個人過的很自由喜樂,很享受獨處的時間,除了工作比較少約朋友一起,非常非常偶爾會覺得孤單。目前在家人朋友同事的壓力下開始相親,但是非常排斥跟不熟悉的人聊天吃飯之類的,所以最後也都不了了之。自己認真想過,還是希望能找到一個能尊重我的界限感和距離感並給我足夠空間的人,這樣能算親密關係嗎?有這樣的人嗎?我是異類嗎?我應該怎麼辦呢?
【我的回答】
1、「好」的親密關係:親密有間
在你的提問中,本身已經包含了你的思考,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點。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自我覺察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認知,才有可能擁有和諧的關係。
在我看來,你對另一半期待的核心在於,希望自我的邊界不被入侵,保持人格的獨立性。我認為這種期待是恰當的,任何一段親密關係,如果以犧牲自我邊界為代價,都不會走的很長遠,或者具有高質量的關係。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親密關係的本質,其實是「親密有間」,這裡面的「有間」二字,就是各自擁有獨立的人格、尊重各自的邊界。
2、自我邊界的本質:守護自己的邊界,同時也不入侵別人的邊界。
但邊界其實並不是一條涇渭分明的線,尤其在親密關係中,清晰的界定邊界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親密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融合性。而融合本身,就意味著雙方都要放棄一些自己的東西。所以,當你產生自我懷疑的時候,也許你應該更加清晰一個問題:什麼叫自我邊界?
有人將自我邊界設定為「所有屬於我的東西」,比如我的生活習慣、我的行事風格、我的個人喜好等等。凡是與【我】掛鈎的,都列入個人邊界的範疇。
很顯然,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很難與他人形成親密的關係,更難維繫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係,這樣的人,會比較「獨」,而不是「獨立」。
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是雙標,對方不能侵犯自己的任何邊界,但自己卻經常有控制他人的意願。
以上這兩點,也許是你需要特別注意思考的部分。
3、高質量親密關係的要點:協商與合作
如果是一個人,就談不上協商與合作,但是涉及到關係,就必然涉及尊重、協商、合作,甚至還有必要的妥協。可以說,「合作精神」是親密關係的核心態度。
當然,合作不意味著討好對方,而是既充分的尊重自己的意志,也同時尊重別人的想法。兩個人可以在同一件事情上看法不統一,但我們應該允許這種不統一的存在。所以,我想請你思考一些問題:比如,你不喜歡別人幹涉你的生活習慣(比如幾點鐘睡覺),你可以思考一下以下幾個問題:
l 如果對方是基於關心你的身體健康,提出你早點休息的建議,這種情況你能接受嗎?
l 你不接受的是對方的任何提醒,還是需要對方在提醒的時候要用合適的態度?
l 是否會發生只要對方提出與你原有生活習慣相悖的觀念,你都會視為對方在侵犯你的邊界的情況?
從以上幾個問題,也許可以幫你釐清一些你心中的困惑——「我是不是有問題?」
【最後】我想說的是,期待或要求本身不是問題,但標準或許應該更具象化,同時,提升自我的開放度和人格的靈活度,從「關係」的視角看待世界,也許你會更能體驗到關係的「好處」,一個人是自由的,但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係也同樣能帶來很多溫暖和喜悅。尊重自己的內心,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關係中學會信賴...這些都是我們生命的體驗。
祝福你。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臺的籤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讚,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臺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