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告訴你:親密關係的不幸,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2020-12-17 騰訊網

美國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而我想補充的是,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能不能幸福,也要追溯到原生家庭來說。

今天我就想來跟大家聊聊"原生家庭",其實,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很熟悉,又很陌生,熟悉的是,它離我們很近,一出生,我們便生活在原生家庭中;可是又陌生,是因為,我們從未真正了解過原生家庭。

也許在我這兒諮詢過的小夥伴都知道,在諮詢正式之前,我都會先詢問你們的原生家庭,幸福或者不幸福,父母關係如何,父母的脾氣性格是怎樣的,甚至我會問到,父母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那是因為,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真的很重要,它在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引導我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點都沒有錯,我這麼說並不是要推卸責任,而是我們自身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投射。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可能有很多小夥伴說,父母生你養你不容易,為什麼要把錯歸咎給父母,其實並不是這樣,"百善孝為先",愛父母永遠是我們作為兒女的課題,但是,成長中被父母影響出來的帶有"缺陷"的性格,也是真實存在的,也就是說,父母的恩情和父母帶來的影響是不衝突的。

▶ 原生家庭和親密關係到底有什麼聯結呢?

迴避型人格:"不是我故意要迴避問題,而是我害怕爭吵"。

在原生家庭中,經常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關注,用打壓式的教育不停地壓迫你,並且在相處中,很少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成長過程中,讓孩子不得不學會"自我獨處",父母在不在身邊,都對孩子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例如,童年的時候,我們因為寫錯一道題,你想解釋,這道題很難,或者你馬虎了,可是父母全完聽不進去,在他們的認知中,只是覺得你錯了,然後開始下意識的批評你,久而久之,只要你犯了錯,就會選擇默默的接受父母的指責和批評,不再解釋,因為你知道,解釋也沒用。

這種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數是缺愛的、自卑的、又有很強的自尊心,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一旦出現跟伴侶出現矛盾和摩擦,就會下意識的選擇迴避的態度,來規避問題,因為在他們心裡,只有這種方式才是拯救自尊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我不解釋,矛盾就不會激化,爭吵才會停止,但是這樣真的好嗎?答案是,NO。

時間久了,親密關係中,就會出現冷暴力,施暴者只是不想爭吵,而受虐者卻因為承受冷暴力,身心俱疲,最後一段好好的戀愛,就會無疾而終。

親密關係中錯過模式:

在情緒上的表現是:壓抑情緒,迴避內心的真實情感。

在溝通上的表現是:拒絕溝通。

討好型人格:"對不起,都是我的錯"。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Pleasant personality)?

簡單來說,在親密關係中,通過不停的討好對方,來使關係更加穩定,更加安全,總是卑微的一方,即使是自己受了委屈,也會不停的跟對方道歉,主動讓步,以此來結束衝突,可以說,討好型人格是毫無邊界感的人格。

在原生家庭中,有的父母會經常吵架,甚至有的父母一生氣就會摔東西,甚至是語言暴力,在這種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多數都比較軟弱,並且很自卑。

當父母吵架的時候,也許他們的內心是難過的,但是還要強忍著淚水,勸說父母不要吵了,不要再動手了。

還有的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或者只要你犯了錯,就會劈頭蓋臉的指責你,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就是童年時期,你犯了錯,然後你就會很膽怯的跟父母說,"別生氣了,我以後再也不敢了,以後我都聽你們的,這次就不要打我了"。

對孩子來說,害怕父母的責打,會用這種討好式的方式,試圖躲避父母對自己的責罵,那麼在成年後,這種人格會延伸到親密關係中,簡單來說,不管伴侶說什麼,都是對的,即使不是你的問題,你也會大包大攬的說"都是我的錯,你別生氣,你別離開我"等等。

因為,你害怕失去這段關係,你害怕對方生氣,你害怕對方因此不愛你了,不懂拒絕,更不懂得怎麼平衡親密關係,只知道滿足對方的需求,絲毫忽略了自己也是有情感需求的。

可是現實是,你可以喜歡一個人而低到塵埃裡,但沒有人會喜歡低到塵埃的你,所以,親密關係中的討好型人格,往往受不到伴侶的重視,這也是讓親密關係分崩離析的原因之一。

親密關係中錯過模式:

在情緒上的表現是:委曲求全,在乎別人的情緒多過自己。

在溝通上的表現是:把道歉當成溝通方式,歸因於自己。

焦慮型人格:"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什麼是焦慮型人格(Anxiety personality)?

簡單來說,焦慮依戀型人格,非常渴望親密關係,也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在性格上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一類人,在親密關係中,對伴侶信任感不足,經常出現患得患失的狀態。

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愛,或者是父母經常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甚至母親就是焦慮型人格,這都會讓孩子埋下焦慮的種子。

比如,你受傷了,需要父母的關心和照顧,但是父母卻告訴你,這點小傷沒什麼問題,一次次的情感需求,卻換來一次次的失望,時間久了,你會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值得被愛?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在這種焦慮下成長起來的你,成長後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中後,當初被埋下的種子,開了花 。

只要伴侶對自己有所忽略,就覺得對方是不是變心了,或者不愛了,一旦觸發了焦慮型人格的這種不安全心理,就會用作、鬧得形式,來引起伴侶的關注,想伴侶安撫自己的焦慮情緒,以此來確定對方是愛自己的情感需求。

而親密關係中的"小作精"就是焦慮型人格下的產物,因為她們缺乏安全感,伴侶不接電話,或者不像從前一樣對待自己,就會產生焦慮,會質疑,這個人是不是變心了,是不是不在乎自己了。

但是,小作怡情,大作傷身,時間長了,誰也受不了,就像我的很多諮詢者告訴我:"老師,我太能作了,但是我真的不想作,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因為每次一作,他就會來哄我,這種滿足我的方式,讓我覺得我是值得被愛的,他還是愛我的"。

我們不能否認,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而成年以後就的親密關係能否幸福,大概率取決於了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投射,簡單來說,父母相親相愛,那麼成年後的子女也會更懂得包容伴侶,相反,父母經常吵架、冷暴力,成年後的子女也會效仿父母的相處模式。

親密關係中錯過模式:

在情緒上的表現是:憤怒的情緒。

在溝通上的表現是:經常岔開話題,歸因於外部因素。

所以說,童年的原生家庭和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真的是密不可分。

▶ 那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讓我們的親密關係不受影響呢?

1、學會自我分化(Self differentiation),從原生家庭剝離出來。

很多人提起"原生家庭"的時候,更多是把它當成自己身上錯誤行為的主要歸因,把原生家庭的詬病當做是自己逃避問題的理由。

我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

"我父母脾氣就不好,所以,我脾氣都隨父母了,想改變太難了"

"在親密關係中,我總是很自我,都是因為我父母都比較自我,從小不管我,也不關心我"

"我不會處理戀愛中的問題,那是因為我父母就這樣,他們總是吵架"

其實作為情感諮詢師來說,我並不是很認同這種錯誤的歸因方式,相反,我覺得一個人在成年以後,是有能力去改變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並且具有主觀的能動性,去覺察父母帶來的影響,並且加以修正,以正確的姿態去對待未來的生活。

在系統家庭理論中提到過一個名詞:自我分化,簡單來說吧,就是在這個分化的過程中,去學習將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模式從原生家庭中分解出來。

分析自己的角色,自省自己曾經的行為,哪一部分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哪一部分是自己後天形成的,而不是將所有的問題擱置或者是都拋給原生家庭。

我們要正視父母的成長環境,多在父母的視角去看待父母的問題,通過理解他們來解脫自己。

有很多小夥伴可能看到這會很迷茫,我同樣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你的父母脾氣不好,而你也在這種責罵的環境下長大,進入親密關係中後,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你的脾氣也不是很好,那麼這個時候,不妨了解一下父母的成長環境,你會發現,這也是父母的上一輩遺留下來的問題。

可是從小耳濡目染的你,覺得父母被上一輩影響遺留下來的問題,真的好嗎?讓你很受傷,對不對,那你已經深受其害,難道還要延伸到自己的家庭中嗎?

所以,只有剝離於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你才能真正的認知原生家庭,並且跟原生家庭去和解,只有跟原生家庭和解,你才能實現真正的人格獨立。

當一個人從心理上跟父母分離,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時候,就不會活在"都是父母坑了我"的世界中,才能徹底放下父母對自己的影響,並且不會影響到日後自己的婚戀關係中去。

2、要有復原力,去擁抱值得被愛的人,而不是去傷害。

如果你想從原生家庭的陰影中走出來,那麼你就要有強大的"復原力",學會用重啟鍵,重新啟動你人生的後半場。

什麼是復原力(recuperability)?

在卡倫·萊維奇的《復原力的因素》一書中寫到:"復原力指的是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中獲得動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壓力和困難的能力。"

也就是說,我們總結過去,並且在過去的失敗中,找到涅槃重生的起點。

我們從童年長大成人,從學生變成工作一族,從戀愛到結婚組建家庭,其實生活是給了我們第二次選擇的機會。

比如,我們的同事很善良,懂得包容我們在工作中的失誤,我們有很友好的朋友,懂得站在我們的立場為我們思考問題,我們遇到了真正懂我們的愛人,在我們缺愛或者需要安全感的時候,第一時間來安撫我們焦慮的情緒,等等。

這種機遇很多,我們可以脫離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去學習敞開胸懷擁抱更多美好的事物,並且學習身邊的人,如何更好的對待彼此之間的關係,但是前提是,你要有復原力,簡單來說就是你要願意去改變。

你要相信,拋開原生家庭,還有很多愛著你的人,還有很多值得你去愛的人,所以,你要尋找到復原力,去擁抱這些值得被愛的人,而不是用原生家庭的影響,去變相的傷害他們,對不對?

阿德勒說過,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這段經歷的意義。

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原生家庭對我們帶來的種種問題,你為它賦予什麼意義,就決定了你是否能放下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以及能不能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當你擺脫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你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僅在親密關係中,可以遊刃有餘,你也會更懂得,怎麼理解別人,善待別人,人生的上半場或許是糟糕的,但是人生的下半場幸福還是不幸福,都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中。

心理測試:測試你分手後複合的概率

分手後你是否想過兩個人還有多大的可能會複合?這套測試題幫你測試分手後複合的概率有多大,一起來試試吧!

1、 現在你的手機裡是否還存著前任的聯繫方式?

A.是 (5分)

B.否,全部刪除了 (0分)

2、你們分手的原因是什麼?

A.客觀原因,家裡不同意 (1分)

B.異地戀,沒有未來 (2分)

C.TA認為我脾氣很差,我們性格不合適 (3分)

D.有第三者介入我們的感情 (0分)

E.我們吵架之後誰也不願意低頭,一怒之下分手 (5分)

F.我覺得TA脾氣很不好,總是抱怨,被TA甩掉 (6分)

3、 以下四種說法,如果非要選一個你最認同的,你會選哪一個?

A.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就應該愛TA 的全部,無論優點還是缺點,否則就稱不上是真愛,頂多是喜歡 (2分)

B.感情雖說是你情我願,但是事在人為,對方的愛也是可以把控的,只要能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愛情就能被引導 (4分)

C.強扭的瓜不甜,如果TA不想複合,我尊重TA的想法 (1分)

D.感情世界永遠不可能是平等的,想複合的那個人必然要不吝惜自己的付出 (6分)

4、在表達一件事情上,你更看重什麼?

A.說話表述的精確程度 (2分)

B.說話給對方感受到的強烈印象 (1分)

C.說出的話周圍的人是否感到舒服 (6分)

D.說出的話所能達到的最終目標 (4分)

5、你認為自己的情感上的基本特點

A.情緒化嚴重,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0分)

B.自抑能力強,表面風平浪靜,但內心情緒起伏大,一旦挫傷很難平復 (2分)

C.一切都是浮雲,天生不容易動怒,朋友都誇讚的好脾氣 (6分)

D.感情不拖泥帶水,較為直接,只是一旦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發怒 (3分)

6、 曾經挽回過前任嗎?

A.挽回過,但是被拒絕了,沒有再繼續挽回 (4分)

B.沒有,不知道對方心裡怎麼想的,不敢開口 (2分)

C.挽回過好幾次,對方很排斥,拉黑,不希望再見到我 (0分)

D.試探著開過口,但是對方認為我們不合適,希望我找到幸福 (6分)

相關焦點

  • 《春潮》:原生家庭的不幸,是一個人最大的不幸
    而小編為什麼原生家庭的不幸會是一個人最大的不幸,這種連鎖反應影片中的郭建波給出了最好的答案,母親教育的悲劇幾乎是一點不落地體現在她的身上。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在她的面前完全展示了婚姻的不幸,甚至是為了和郭建波的父親離婚,不惜半夜兩點將還在睡夢中的她叫起床一起舉報自己的父親,並且在郭建波面前將她的父親說成是一個變態,試問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怎麼會輕易的去好好的愛別人。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讓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那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 《許願》:原生家庭,幸 or 不幸?
    導讀:有些人的幸運,是從幸福的原生家庭開始的,他們總是陽光開朗、快樂自信;而有些人的不幸,是從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開始的,長期生活在被負面情緒包裹的極端環境裡,導致了緊張、焦慮、挫敗、痛苦伴隨著他們的一生。
  • 楊紫「哭訴」原生家庭:幸與不幸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
    你我的幸與不幸,也許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了。幸與不幸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了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非常大,這一點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去懷疑,但是至於影響有多大,也許很少有人去衡量。而實際上,一個人漫長的一生,種種幸與不幸,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了,無可避免。俗話說「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些人的幸運,從幸福的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了;而有些人的不幸,從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就已經註定。
  • 心理學:原生家庭是生命的重要部分,包括愛和喜悅,也包括創傷
    而這個生命史不只是我個人的生命史,而是包括我原生家庭的生命史,我原生家庭系統的生命史。而我對這份追溯的興趣正是我對家庭家族生命系統的愛和皈依,或許也是未了的情結。我對自己的研究、了解是一種「考古」。原生家庭系統中的那些榮耀、那些喜悅、幸福等,讓我們內心感覺幸福、有力、榮耀。原生家庭系統中的那些創傷、傷害、那些不堪等等,成為我們內心抗拒的,難於逾越的部分。那些部分,成為了我們生命的功課。
  • 心理學:原生家庭是抑鬱的根源
    家長會為自己抱不平,自己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最後結果讓孩子恨自己,到底抑鬱症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今天老K和大家聊聊這個。孩子人格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要說父母為何對孩子影響之大,我想大家經常看我的文章,有個詞叫「原生家庭」。
  • 心理學:愛情不僅需要激情,親密關係裡的真相你知道嗎?
    我們無法完全了解伴侶,其實我們都在改變,前一秒的你和下一秒的你,已經發生了不同,看這篇文章之前的你,和看完之後的你,也和之前不同。 親密關係中需要讓彼此隨著各自的時間成長,拔苗助長的行為,只能把感情扼殺在成長的搖籃裡。
  • 高情商的王詩齡告訴你:開掛的人生,要有原生家庭充足的愛和理解
    這種焦慮持續到成年,在以後的親密關係中會被觸發。在嬰幼兒期,如果我們的依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就會永久陷入纏人型依戀模式,無法放鬆,不相信一切都會好。缺乏安全感的成年人害怕被親密的人拋棄或拒絕,因為他們在童年早期有過那種經歷。在童年期形成了某種依戀關係模式之後,他們就會認為依戀關係永遠是這樣的。
  • 這7本書告訴你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好好愛自己
    最近一部熱播劇《不完美的她》又把大家拉回了關於原生家庭的熱點話題當中,這部電視劇吸引我的不是因為周迅、趙雅芝、惠紅英三大主演陣容,更多的是劇中談及的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影響。看過這部劇之後,讓我想到了在果媽閱讀聽過的幾本有關原生家庭、自我療愈的書籍,可以幫助我們好好的把自己愛回來。
  • 命運悲慘情路坎坷,卻稱為鞏俐偶像:原生家庭不幸的女人如何逆襲
    雖然你認為原生家庭並沒有給到你什麼,但是在你的內心裡其實一直以來對它是忠誠的。總而言之,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而原生家庭很糟糕和混亂的姑娘,往往是不幸福的重災區。除了距離的遠離,真正脫離原生家庭,還要從心理上主動積極地融入各種關係中。走進更廣闊的世界,這會讓原生家庭的傷害和影響被不斷稀釋,乃至消失。3、對成長和苦難保持「哲學式的耐心」。
  • 《以家人之名》的2個道理,我們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傷?
    《以家人之名》3個不同家庭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大哥凌霄,母親把三歲的妹妹留給他照顧,因核桃嗆到喉嚨發生意外妹妹去世,母親各種指責,最終離婚。卻忽略了凌霄也是個孩子,他該如何背負母親的指責和妹妹的去世的陰影。
  • 《分手心理學》告訴你怎麼做
    她在這本書中用最恰當的心理諮詢技術教讀者包紮傷口、認識自己、解決原生家庭問題,讓我們在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之後,重新出發,收穫真正的愛情。因此,這是一本讓我們走出傷痛的理性療愈書。那麼,我們分手以後應該如何走出傷痛,再次相信愛情?曹雪敏在《分手心理學》這本書裡都給出了答案。
  • 不管你的人生有多麼的不堪,也不要抱怨你的「原生家庭」!
    文:元叔插圖:來源於網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生家庭這4個字開始被很多人所關注。然而不同的人在面對這4個字的時候,卻選擇了不同的態度,有的人選擇積極的面對,並且開始試著做出改變。因此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在生活或者事業當中遇到了一點小小的挫折,遇到了一點點困難,就去怪罪我們的原生家庭,必然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道德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父母已經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應對原生家庭的方法,那就是勇敢的去面對,積極的去改變。
  • 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自我療愈,重啟人生!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其實是一本自我救贖、自我療愈的書籍。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一、心理學入門書本書的作者金尚通過20年的潛心研究,對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創造了療傷的方法,超過1萬人親測方法奏效。《重啟人生》是作者在熟讀國內外有關創傷及原生家庭創傷著作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分析、實踐總結出了系統性解決代際創傷的理論和方法。本書對代際創傷的概念、原因、表徵、影響、內容、療法等,都有著極為詳細的論述。
  •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論擺脫原生家庭傷害5個方法
    文:Jane 電視劇《都挺好》播出後,原生家庭這一話題再一次出現在觀眾熱議的話題中,引發了網友們深沉的思考。其實根源就在於原生家庭。
  • 《分手心理學》:那些分手的人,到底在糾結什麼?點破人性的真實
    《分手心理學》一書中提及到,「覺知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對自我的無條件接納」。只有你肯定自己,學會自我關懷,接納現階段的自己,好好愛自己,那麼迎接新生就指日可待。03-超越原生家庭,獲得親密之愛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極大的。
  • 《親密關係》邦尼媽:你是他親姐姐,這十萬塊你不出也得出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親密關係》,隨著劇集的播出,一直熱搜不斷。這不,「邦尼媽媽」就上了熱搜。邦尼的媽媽和弟弟被邦尼男友林肯帶到了上海,林肯原本是一個好意,想給邦尼一個驚喜,沒想到的是給自己一個驚嚇,也給了邦尼一個難堪。
  • 豆瓣評分9.0:這本書告訴你,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有多困難
    每一個字都力透紙背,每一個字都沾染著她在真實世界和原生家庭之間搖擺和撕裂的鮮血。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隨著一些心理學社會學通俗文本的面世,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讀完這本書一周後,我終於能夠梳理好自己的情緒,將我對這本書中有關原生家庭描述的感受,分享給你。一、塔拉的父親塔拉的父親在家裡營造了一種「一言堂」的氛圍。
  • 心理學:想要擁有美好的婚姻關係,這個方面值得重點考察
    作者:劉英雅 想要一段有生命力的伴侶關係、婚姻關係,需要兩個人能彼此接納的愛情,需要經營關係的能力技巧,更需要生命力,熱愛生命的動力。
  • 睿智燈塔-突破原生家庭的限制密碼,如果你想,一定可以
    你的出身決定了你的成長的環境,這個環境會塑造你的性格,而你的性格會決定你遇到什麼樣的人,展開什麼樣的關係,從而決定了你的人生軌跡。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最底層邏輯是性格,性格的形成來源於父母在孩子早期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