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 11:10:16 來源:新疆網 閱讀:
9月23日,在高新區(新市區)老舊小區改造配套基礎設施工程第三標段(二毛家屬院),施工工人正在進行小區道路鋪設。(記者蔣曉 實習記者娜扎開提·柯尤木 攝)
隨著城鎮化不斷推進,每個城市都逐漸形成了老城和新城並存的格局。新城,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寬敞明亮、高端大氣;老城,久經歲月的老舊樓房,牆面斑駁、基礎設施老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老舊小區改造,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烏魯木齊不斷培育發展新動力,既要做好城市的「增量」,也要優化城市的「存量」。從2019年起,烏魯木齊正式啟動了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通過補短板、強化基礎設施;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建立長效管理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改造等措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疆網記者王媛媛
補齊短板
強化基礎設施
米黃色的牆體,平整的道路,蜘蛛網電線「收」進了地下,高低錯落的灌木花卉相映成趣,隨處可見散步的居民……9月25日,記者走進頭宮社區一運司家屬院,很難想像,眼前的樓房已有30多年的歷史。
「改造效果大家都看在眼裡,變化太大了,就像搬了個新家。」75歲的居民高思德豎起了大拇指。
一運司家屬院有20棟樓,修建於1987年至2000年,今年改造的內容包括給排水管網改造、屋面防水、樓體粉刷、新增人行道路和小遊園、小廣場、照明設施以及便於居民休閒活動的桌椅、健身器械等。
房屋破敗、道路坑窪不平、無停車泊位,設施老舊、公共管理服務落後……老舊小區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經歷了城市成長過程中的諸多煩惱。補齊硬體短板則是老舊小區改造的第一步。
嶄新的花崗巖人行道、重新更換的保溫窗、外掛式電梯……經過綜合改造後的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家屬院「顏值」提升。居民金強說:「住了20多年了,環境越來越好,日子越來越舒心。」
急居民所急、改居民所需。光華路居民蘇雯住在5樓,平時最發愁上下樓,如今,這個煩惱被一部電梯解決了,「以前擔心70多歲的父母上下樓,現在有了電梯,十幾秒就到樓上了。」
房屋由「舊」到「新」、道路由「堵」到「疏」、樓道由「亂」到「齊」,緊貼居民需求實施的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使居民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提升。
烏魯木齊市老城區(棚戶區)改造提升工程辦公室建設管理組組長王鑫說,前期已對老舊小區摸底調查,科學規劃,按照「實施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統籌安排符合條件老舊小區的改造時序,做到「好住」和「好看」相結合。
根據「三年改完、五年完善」目標,烏魯木齊力爭五年內基本改造完成小區內的綠化、美化、暢通、安全等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改造建設工作。
「訂單」改造
居民參與改造全程
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老舊小區改造中處處體現著不斷進步的新理念,「訂單式」改造就是最具體的說明。
9月26日,在高新區(新市區)二毛小區,十幾名工人在鋪設瀝青混凝土。2020年更換小區自來水、排水管網,並整治路面,安裝路燈。
居民趙婷婷說,年初建設部門和社區就開始徵集意見,當時她反映的問題是道路坑窪,很多路燈也不亮,如今道路重新平整了,路燈也裝上了。
二毛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現場負責人曹勇寧說,一開始計劃是改造排水管網主線,挖開管網後,發現已經鏽跡斑斑,最後連管網支線也進行了更換。
在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時,烏魯木齊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堅持整治前「問需於民」、整治中「問計於民」、整治後「問效於民」,讓居民真正參與到其中。
高新區(新市區)建設局現場管理人員李俊峰說,根據各老舊小區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通過實地踏勘,匯集社區、物業和業主意見,分別針對每個小區制定了改造計劃,因地制宜地開展室內外老舊小區配套基礎設施改造,力求達到應改盡改、群眾滿意、一次到位的工作目標。
在施工過程中,每個小區還成立了由物業公司、社區、業主代表組成的協調小組,通過提前發布公告、建立協調機制、制定突發情況應急預案等措施,力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做到不擾民、改造快、效果好。
「改什麼、怎麼改,哪些功能最需要增加,哪些地方最需要改造,群眾心裡都有本明白帳。」沙依巴克區建設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站長祝左成說,改造前,他們都給居民發放了徵求意見表,只有這樣才能真實了解到居民的訴求,也激發了群眾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
「保鮮」小區
建立長效機制
老舊小區改造僅僅是其中一個開端,依靠「建」「修」,解決的只是基礎條件的問題,要想讓改造成果「保鮮」,必須進行長效管理,否則改造成果將付諸東流。
烏魯木齊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副局長、市老城區(棚戶區)改造提升工程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建說,烏魯木齊老舊小區改造和物業管理全覆蓋兩項工作一直是統一進行。去年,1294個老舊小區實現了物業管理服務全覆蓋,全市10餘萬居民受益。今年逐步完善物業管理服務考核工作、信用評價體系、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物業服務市場監管體制。同時創新管理機制,發揮居民的主動性,建立社區、業主、物業企業三方聯動機制,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天山區東後南街社區有13個院落,建於上世紀90年代,1363戶,涉及3000多人。
東後南街社區黨委書記楊旭東說,為了讓轄區老舊小區實行長效化管理,社區進行了三年的運作,先是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拆除違章建築物,同時對小區周邊車輛進行整治。然後實施「大物業」管理,統一由一家物業公司管理。
改善的是環境,凝聚的是人心。居民付書強說:「如今大家自己選的物業,也比較愛惜周邊環境衛生。」
烏魯木齊市物業監督管理中心主任馬強說,烏魯木齊連續出臺十幾項措施,包括政策扶持、資金補貼、指導手冊等多個方面推進居民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工作,實施老舊小區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管理模式。今年以來,中心採取線上線下模式對業主的滿意度進行調查。下一步繼續創新管理模式,增強居民花錢買服務的意識,促進物業市場公平、公正和良性發展,切實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
多方合力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改造
烏魯木齊老舊小區改造,堅持緊貼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在改造提升的過程中,老舊小區就像一塊磁石,將不同行業的市場主體聚合在一起,以需求為導向,以投資拉動消費。
烏魯木齊老舊小區改造主要分為基礎類,滿足水電氣路暖等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完善類,滿足加裝電梯、綠化設施、文化體育設施等生活便利性需要;提升類,發展養老、託幼、便民市場等服務設施,豐富居民社會服務供給和提升生活品質。
從升級「硬體」滿足「點菜下單」,到再造「軟體」建立長效管理,既有一次性的投入,也有細水長流的支出,尤其是完善類和提升類項目光靠政府資金遠遠不夠。目前老舊小區改造迫切需要解決市場化、金融化的問題,真正把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的「微利可持續」商業模型建立起來。
米東區八方小區有43個無人管理院落,去年整合改造後由新疆德裕家祥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統一管理。總經理陳兆龍說,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系統化改造,需要盤活老舊小區資源。作為物業公司,他們也在考慮在養老等方面拓展服務工作,為後續長效管理奠定基礎。
王鑫說,後期他們在用好中央補助資金、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的同時,還將加快建立政府牽頭、市場化企業參與、相關部門協助的改造機制和公平的準入制度以及規範的行業監管體系,並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及時搭建投融資平臺,積極吸引專業機構、房地產企業、物業管理公司等社會力量參與改造和後續管理,最終形成政府、社會、群眾多方共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合力。
2019年烏魯木齊
1294個老舊小區實現了物業管理服務全覆蓋,10餘萬居民受益
2019年烏魯木齊
已對147個小區進行了改造,涉及23268戶居民
2020年烏魯木齊
已開工建設133個老舊小區,涉及21937戶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