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南通這座城市因為長江的分隔,被定義為蘇北,這麼多年經濟上和蘇南有一定的差距;內循環時代到來,在長三角,這座城市又被賦予了新的希望,曾經被嫌棄的南通成了香餑餑,大有和上海組CP的趨勢!
建築大市
南通這座城市在國內還是比較有名的,搞建築全國有名,南通幾建、南通某某、中南等等,這個地方搞建築的太多了,所以當地人預算有錢,只是幹的是辛苦活。
南通傳統製造業在全國來說也可以,比如下轄的如東、如皋等等,做電氣方面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設備都還不錯,只是南通沒有引起國家的重視,沒有政策的支持,因此沒有大規模的企業,而本身南京處於長江的北側,一江之隔,相差了不少,上海的輻射效應也低了不少,相比於蘇錫常,南通顯得有些暗淡。
內循環時代
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主要發展基礎建設以及工業大類,為了換取國外的技術,我們充分地融入了國際社會,利用廉價勞動力製作價值含量低的產品;或者直接對外輸出勞動力,最典型的就是工程建設;也利用政策吸引了很多外資,這些都是為了加強與國外的交流,讓人家帶一帶我們。
這樣下來,我們除了服務於本國的基本生活和基本發展之外,多餘的產品全部出口,因此,沿海城市相對發達,得益於對外貿易的先天優勢。
這次疫情,國外很嚴重,而且大有長期持續的態勢。屆時,中國在很多行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在基本技術上,中國掌握了太多,在這個階段,中國也到了轉型的時候,從製造到創造到創新到引領,其次,要提高國內生活水平,提高國內的消費,進一步強調內循環的重要性,在對外輸出不減的前提下,開通內循環,最終實現雙循環。
和上海組CP
長三角一直都是協同發展比較好的經濟圈,在外貿時代,蘇南地區尤其和上海協同的最好,蘇南地區也因為這種協同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最明顯的就是蘇州,不管蘇州原來多厲害,現在的蘇州確實是和上海在配合,當然南通也處於和上海協同發展的範圍內,只是位置不好,不受重視,因此比蘇南地區還是差了一些。
現在內循環時代到來,上海就不是唯一的產品出發地了,當然上海肯定還會掌握住高端環節,一來上海在這方面有經驗,二來上海級別高,規則在它手中,三來上海本身也是一張名片,有利於人才吸引,但不管怎樣還是要在地理位置上考慮如何服務內陸城市,當然還不能影響原來的外貿。
南通的地理位置對於內循環是很有利的,首先南通處於長江邊,從水運角度考慮很便捷;其次南通有大量的土地可以開發利用;再者,南通本身距離上海也比較近,只要重視會有很大的作用;最後內循環也是服務人,人都在發達的城市裡,長江邊的城市都還不錯,這是一條線。
當然,理論上講往浙江方向發展也可以,但浙江再往西部走,城市化不高,城市也不好,從服務角度來看不划算,所以,最終南通和上海組了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