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狙擊手Sniper這一名稱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軍中出現,意指經過專門訓練,掌握精確射擊、從隱蔽工事射擊敵人的射手。
為什麼叫Sniper?
這又得追溯到19世紀駐印英軍在印度邊區的一種射獵活動。
據說當地有一種體積小巧、動作極其敏捷靈活的小鳥,叫snipe,要獵獲這種鳥,必須要有高超的射擊和潛行的技術,則在軍事行動中從事這種獵擊敵人的行動者,就叫Sniper。
漢語詞「狙擊」中的「狙」,《說文》的解釋是:「狙,一曰犬也。」與「擊」組合,即:獵犬出擊。意指獵犬從隱蔽處衝出去,攻擊獵物。
現在,公認的世界十大狙擊手從高到低排名,第一名是芬蘭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分別是前蘇聯的伊萬西德.薩連科、尼古拉雅克裡維奇伊林、「狙擊王剋星」瓦西裡扎伊採夫;第五名為德國的馬蒂亞斯海岑諾爾;第六名是美國的「冷血殺手」查克馬威尼;第七名為前蘇聯的「狙擊女王」柳德米拉M帕夫裡琴科;第八名是中國的張桃芳;第九名為美國的「白羽毛」海斯科克;第十名是德國的「狙擊之王」科寧斯。
這世界十大狙擊手的排名,主要是依據殲敵人數來排的。
比如排名第一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號稱斃敵人數達700多人,但其中有近200人未經證實。
排名第二的伊萬西德薩連科槍下有超過500的亡魂。
排名第三的尼古拉雅克裡維奇伊林個人戰績是射殺494人。
……
中國的張桃芳排名能排名第八,躋身於世界前十,是其在朝鮮戰場上射殺了214人。
話說,1951年6月,經過前期7個月的浴血奮戰,在五次大戰役過後,志願軍付出極大代價,共消滅23萬敵人,終於將敵人趕到了三八線附近。
敵我雙方勢均力敵,進入相持階段,開始了兩年多的陣地防禦戰。
志願軍為抗擊美軍狂轟濫炸,沿著三八線大規模挖掘坑道;美軍也構築了以杜魯門家鄉命名的主防禦陣地——「密蘇裡防線」。
兩軍前沿陣地,有的相距不到100米,在上甘嶺537.7高地附近,雙方距離只有50米。
這樣,為雙方的狙擊活動提供了巨大的舞臺。
志司稱這場曠日持久的狙擊活動為「冷槍冷炮戰」。
在「冷槍冷炮戰」戰中,敵我雙方都派出大批神槍手、神炮手,擠到五聖山到西方山的30公裡的防禦陣地上鬥智鬥勇,互相對射。
前4個月內,我15軍通過狙擊活動,擊斃了在金化到鐵原的美軍第7師、第40師一千多人,而我15軍僅傷亡35人。
張桃芳屬15軍45師214團8連,上陣地很晚,僅70多天,就殲敵214名,創造了前線我軍冷槍殺敵的最高記錄。
但是,張桃芳為了射殺這214名敵人,共耗費了442發子彈。
與此相比,15軍45師135團1營1連的班長鄒習祥的狙擊戰績驚人,他以206發子彈共斃敵203人,幾乎彈無虛發,成為斃敵人數僅次於張桃芳的神槍手,被志願軍總部授予「冷槍英雄」稱號。
鄒習祥是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慄元草場人,仡佬族,父輩兄弟七人都愛玩鳥槍,他從小就跟隨父輩學練鳥槍。
一方面是天賦異稟,另一方面自身刻苦練習,未參軍之前,鄒習祥僅憑一支鳥槍,就擁有了百步穿楊的神技,打走獸、打飛鳥,基本上是指哪打哪,百發百中。
上到朝鮮戰場,鄒習祥手中的鳥槍換成了莫辛納甘步槍——雖然只是一支普通步槍,遠不能與專業的狙擊步槍相比,但對鄒習祥而言,已足以讓這支普通步槍成為讓敵聞風喪膽的殺人利器。
鄒習祥說,莫辛納甘步槍已經比鳥槍先進上了百倍,而射擊的目標又比山上跑的走獸和天上飛的鳥雀龐大和緩慢,哪有不中的道理?
所以,但凡有美國大兵在鄒習祥的視野中出現、在莫辛納甘步槍的射程範圍之內,鄒習祥那是一打一個準,這邊槍、那邊發人倒,一槍斃敵,莫不如志。
在冷槍冷炮運動中,志願軍在自身傷亡代價極小的情況下,取得輝煌戰果,共斃傷敵5.2萬餘人,其中僅僅在537.7高地附近就斃敵1.9萬人!
「狙擊兵嶺」和「狙擊稜線」成了537.7高地北山在「聯合國軍」方面的的正式地名,也正式載入美國的戰爭史。
1952年10月,以美國、韓國軍隊為主的「聯合國軍」出動了5萬兵力,集中優勢火力,發動了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
戰鬥打響後,「聯合國軍」在3.7平方公裡的地區傾瀉下230萬發炮彈,平均1.6平方米落下一發,泥土被炸翻了幾尺深。
鄒習祥已升任為一三五團一營一連機槍排排長,他率領他的機關排,浴血奮戰在坑道內,頂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堅守了七天七夜。
在其他戰友均已負傷,且糧盡糧絕的情況下,鄒習祥在夜裡摸出坑道找營指揮所求援,雖已已負傷,但不肯下火線,領著增援部隊殺回來,一直戰鬥到11月25日的上甘嶺戰役結束。有關部門赴上甘嶺實地拍攝記錄片,鄒習祥和他所在的連隊自始至終參加了拍攝工作。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