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日,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起風了》在日本正式上映,電影一經播出就好評如潮,更是一舉斬獲了第3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優秀動畫作品獎等8項大獎。
伴隨著宮崎駿電影的大熱,外界對於這部電影的爭論也越來越多,因為這部動畫電影選擇了一個特殊的時期作為創作背景——二戰時期。
主人公的夢想是造飛機,而在那個時代他所造的飛機必定要用於戰爭之中。因此這部動漫而遭到了很多人的攻擊,說宮崎駿在美化戰爭。
為此,宮崎駿公開致歉,但是他的話頭卻對準了自己的國家,他說:日本應該向中國和韓國道歉。此話一出,他在日本國內被罵得很慘,日本國內很多人說他是「賣國賊」,但是他卻受到了世界上很多和平主義者的集體尊敬。
一、宮崎駿的世界——用童話的溫柔包裹現實的悲哀
要想真正了解宮崎駿的故事,或許應該從他的父親開始。宮崎駿的父親是個堅定的反戰主義者。
在那個幾乎日本國內大多數人都激烈且狂熱的想要效忠於日本冠冕堂皇的所謂偉大的帝國主義事業的時候,宮崎駿的父親卻是個異類,他始終拒絕去戰場。
戰爭的影響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在當時的日本放肆損害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利益的同時,戰爭帶來的副作用,讓日本人民一度出現了頹靡的情緒。
宮崎駿的父親雖然沒有奔赴戰場,但是宮崎駿的大伯卻是一個狂熱的戰爭主義者。在他回到日本國內之後,向自己的親人大肆宣揚自己的功績。
少年清澈的眼睛看著自己的大伯誇誇其談地說著自己在戰場上殺了多少人的時候,少年的內心是悲哀的。在那個時候他就對戰爭生出了無端的厭惡來,這個善良的少年對現實深深的失望了。
因此在宮崎駿的動漫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戰爭的,用浪漫的童話幻想包裹現實的悲哀,揭露一個時代的不幸與荒涼,因此宮崎駿的動漫不僅僅是給兒童看的,更是給成年人看的。
無論是《哈爾的移動城堡》還是《起風了》都是以二戰為背景而展開的,他歌頌奮力追求夢想的人,由此引發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思。
《起風了》中的主人公僅僅是個想要製造飛機的少年,他對戰爭表現出的情緒是討厭的,他只是在追求自己的夢想,然而他所製造的飛機者要送往戰場,成為殺人的武器。這本來就是一種悲哀。
有人說宮崎駿浪漫美好的夢境之中,有關現實的那一部分,始終是悲涼的。比如戰爭的影響,比如在《千與千尋》中那始終臥床的母親,就是宮崎駿現實中母親的影子。
或許在少年面對著大伯對著戰爭的炫耀,低聲說出那一句「我怎麼會是個日本人,真討厭。」的時候,他的動漫電影悲涼的內核便已經註定了。
二、討厭日本的日本人
宮崎駿對於日本的討厭源自那場荒唐的戰爭,戰爭這種原本應該被人類深惡痛絕的東西,在他的家鄉卻受到了無數人的積極響應。
他用自己童真而又親切的眼神看向這個世界,覺得這個世界在他的眼中是那樣的模糊,所以他決定創造一個夢境,創造一個美好的,沒有任何瑕疵的夢境。
然而戰爭始終是籠罩在他心頭的陰影,所以他在他的作品之中會不自覺地帶有戰爭的因素。面對戰爭的時候,他始終表現得十分厭惡,哪怕他被自己的同胞稱之為賣國賊,他也絲毫不在乎。
其實要說他真正討厭他的祖國,倒也不是那麼的準確。畢竟每一個人都是愛自己的國家的,那你是他成長的地方,他眼中所見的都是這個世界的美好,他又怎麼會恨自己的祖國?
他討厭的是日本作為一個國家發動的那場非正義的戰爭,他害怕的是這個世界上的戰亂,流離,殺戮,死亡。所以與其說他討厭日本,不如說他討厭二戰時期的日本,討厭這個世界上的所有殘酷的陰暗。
一個創造童話的人物用美好的眼睛看見這個世界的所有陽光面,所以陰暗讓自己進入他的視線的時候,他表現出來的自然是不適應很難受。
善良的人都是討厭戰爭的,這話果然不假。雖然他是日本人,但他討厭日本,在這裡他所說的日本其實是戰爭的代名詞,並不是自己祖國的代名詞,而他的討厭只是因為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有良知的人,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面對日本戰後的不反思和洋洋自得宮崎駿是失望的,他厭惡日本,甚至開始厭惡自己日本人的身份,一度想要逃離日本。
後來《廣場的孤獨》這個電影改變了他,從此他開始用他的動漫喚醒對於戰爭的反思,喚醒人們心中美好的溫柔的童真的一面。
也就是這樣,他成為了日本動漫宗師級別的大師,因為他的動漫中,不僅僅編織了一個美好的夢,這個夢中,還有現實的化身與反映。
《中國日報》曾經這樣評價宮崎駿:宮崎駿本人多次表達反戰主張,他的作品始終秉承著感人的故事、溫暖的畫風以及反戰和平思想。
三、和平始終是人類所追求的東西
宮崎駿對於日本的態度總會讓人想到法國文學大師雨果,在一個名叫《就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致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作品中,雨果用諷刺的筆調憤怒的譴責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罪行,表現了對英法聯軍野蠻行徑的厭惡。
他在信中說: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淨淨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那才是真正的物主。這與宮崎駿所說的希望日本應該向中國道歉的發言何其相似,果然大師們在某一個方面都是相似的。
戰爭代表著加注在一個人身上所有的不幸,甚至是加注在一個家庭,一個社會,兩個乃至好幾個國家的黑暗與不幸。
善良和正義的人總是相似的,他們能用犀利而又澄澈的眼神看清楚戰爭的本質,他們始終站在正義的一方面,勇於揭露自己祖國的罪行和野蠻。
和平始終是這個世界上所有善良的人的追求,百年前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幾乎弄垮了整個時代所建立起來文明的世界秩序,讓整個世界元氣大傷,然而卻少有人對戰爭進行反思。
當今時代的主題起「和平與發展」,和平的主旋律讓這個時代的人生活得比史上任何時代的人都要幸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戰爭的陰影已經從人們的頭上散去了。
世界的一些角落正在面臨著不幸,有一些國家正在遭受著戰爭與恐怖勢力的威脅,當新聞播報的一些非洲國家,當那些國家孩子的眼睛不再童真乾淨,他們用稚嫩的臂膀扛起了槍枝,我們該悲哀還是該心痛?
人類應該永遠的反思戰爭,追求和平。不管是為了自己的國家還是為了整個世界的發展。戰爭波及到的並不僅僅是被侵略國家,戰爭的發生,是整個世界。
宮崎駿的話並不僅僅是對於過去的戰爭的反思,更是用他的動漫之中的美好裡的美好去引導這個社會追求美好,追求和平。
如此來看,宮崎駿並僅僅是一個人,他代表的是這個社會上所有的熱愛和平,追求和平的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