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被宮崎駿愛過的孩子

2021-01-20 北京青年報

    言而無信,必定會遭人嫌惡,可是世界上有一個人,大家卻盼著他「食言」。他,就是動畫大師宮崎駿。此前,宮崎駿七次宣布退休,七次又重新「走上」工作崗位。現在,78歲的老爺爺仍在為其「最後一部」作品《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努力,大家期待著老爺爺完成這部作品,更盼望著他能夠繼續創作下去,因為,我們都是被宮崎駿愛過的孩子。

    今日,宮崎駿的經典動畫《千與千尋》終於在中國上映,該片是影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同時斬獲奧斯卡與柏林金熊獎的影片。

    《千與千尋》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18年後終於首次登上中國大銀幕,這部經典雖然姍姍來遲,但依然「舉世無雙」。也難怪《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導演田曉鵬在日前的首映式上說,每次看到《千與千尋》,都會被深深震撼到,「我覺得作為動畫人來說,這是一部讓我們看了以後會絕望的作品,因為我們會感到望塵莫及,我只能說太好看了,太棒了。」

    因為《白蛇傳》,他迷戀上動畫電影

    據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人喜歡宮崎駿,一種人還不認識宮崎駿。然而,作為被膜拜的動畫大師,宮崎駿的童年並不快樂,頭太大,外表不討人喜歡;因為不停搬家而轉學,學習成績也一般,不受老師和同學歡迎。而且,由於身體不好,宮崎駿小時候更多的時間是一個人在家中畫漫畫。宮崎駿從小胃腸就虛弱,醫生曾斷言他活不過20歲。

    讓宮崎駿想以動畫為生的契機是1958年的一部日本動畫電影,這是日本東映公司取材於中國民間故事製作的《白蛇傳》,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長片動畫電影。看到這部電影的宮崎駿,就像是邂逅了命中注定的戀人:「我必須很慚愧地承認,我愛上了女性英雄主義的動畫。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大雪中,我跌跌撞撞地走回家中。與他們(劇中人物)的執著比起來,我為自己感到羞愧,哭了一整個晚上。」

    雖然喜愛動畫,但在1959年,宮崎駿仍然按照家人意願在大學選擇了政治經濟學部。在大學期間,宮崎駿卻一直沒停止畫漫畫。1963年,宮崎駿大學畢業,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就職,負責設計任務造型和場景。同很多大學生一樣,就業的最初階段是一段艱苦時光,那時他的工資只有19500日元,而房租就要花掉6000日元。

    生活的窘迫讓宮崎駿考慮是否要換一個工作。這時,宮崎駿看到了前蘇聯的動畫片《冰雪女王》,他被再一次震撼了:「這麼好的動畫,如果我能畫出來,哪怕窮點也沒關係啊。」宮崎駿稱這部電影為「改變自己命運的電影」。

    慢慢地,宮崎駿的才華逐漸展現,更幸運的是,宮崎駿認識了一輩子的搭檔高畑勳,兩人在1985年成立了後來大名鼎鼎的吉卜力工作室。

    父母對他的影響,深深體現在作品中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在國內動員軍人前往中國戰場。可是,有一個人卻在他的長官發表完煽動力十足的演說後,以妻子剛生完孩子要照顧家庭為理由,而拒絕前往中國。

    這個人就是宮崎駿的父親宮崎勝次,從部隊退役後,他進了中島飛機製造公司工作。1944年,中島飛機搬遷到東京以北的宇都宮市。宮崎勝次的哥哥恰好在宇都宮開辦了飛機零部件工廠「宮崎航空興學」,宮崎勝次便投奔兄長,當起廠長,負責零式戰鬥機主引擎的製造工作。

    1945年7月12日,太平洋戰爭末期,宇都宮遭遇大空襲,整個城市約65%被毀。目睹大空襲的宮崎駿,後來將回憶畫成了《天空之城》中的烈火焚城。廢墟和戰火也成為宮崎駿作品的重要場景,在《風之谷》《幽靈公主》《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等作品中頻頻出現。

    大人們對於戰爭的態度,讓幼時的宮崎駿極為反感,他甚至討厭自己作為日本人的身份:「我怎麼會是日本人?真丟人。」

    宮崎駿的父親是個在商言商的商人,而他的母親則是「刀子嘴豆腐心」,對子女教育要求很嚴格。在宮崎駿6歲的時候,母親罹患結核病,由於醫療條件的限制,導致結核病菌侵入脊髓,從此便只能臥病在床。《龍貓》裡面的母親永遠都躺在醫院裡,孩子只能隔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母親,就是宮崎駿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宮崎駿後來回憶說,自己從來沒有被母親背過,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之一。已過古稀之年的宮崎駿談到母親時,依舊會潸然淚下。

    這樣的原生家庭,對宮崎駿來說,顯然是不夠幸福的成長經歷,但是這樣的生活也給他的創作帶去了靈感。受父親工作的影響,宮崎駿喜歡飛機,這種迷戀,可以從他的很多作品中看到:《風之谷》裡,女主角有個設計很簡潔的小滑翔機;《天空之城》裡,整個故事基本都發生在天空中,主角的海盜朋友們還有個空中航母;《龍貓》裡,龍貓變成的公共汽車長了腿,會在天上飛;《紅豬》的主角就是個受了詛咒的戰鬥機駕駛員;《起風了》的男主角是個飛機設計師,這是宮崎駿以他父親為原型塑造的動畫人物。

    而著名的「吉卜力」,也是二戰時期義大利的一款偵察機名字,意為「撒哈拉沙漠的熱風」。

    由於母親患病,宮崎駿很難感受到母愛。在他的影片裡,主人公的媽媽要麼生病,要麼離世,要麼長久不在身邊,都是缺失母親這一角色的。顯然,這種缺失,是宮崎駿內心懷念母親的體現。

    要求完美,78歲高齡仍在創作新作

    在日前《千與千尋》的中國首映現場,宮崎駿老搭檔、吉卜力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專門為中國觀眾錄製了視頻。他透露說,宮崎駿已經為《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製作了三年。鈴木敏夫說:「這次可能是最後一次了,所以我們就不管時間和預算了。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完成3年,順利推進的話,還要3年才能完成,大概一共會用6年的時間。宮崎駿究竟能做出什麼作品呢,我非常期待。每次去看都會覺得非常興奮和激動,各種細節都沒有偷懶。」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原作作者是吉野源三郎,他以兒童文學作家的身份在1937年於《世界》雜誌上開始連載這本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在日本百年「讀者最喜愛的一本書」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夏目漱石的《心》。講述了一位15歲的「小哥白尼」在大學畢業的舅舅的思想啟發與引導下,探索了友情、貧富、歧視、霸凌、人與社會、勇氣等課題,藉此理清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宮崎駿曾評價過原作帶給他的啟發:「無論處在多麼艱難的時代或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

    以宮崎駿如今的高齡和威望,一部作品還要製作六年,可見他對藝術追求的完美程度。在這方面,宮崎駿絕對是對員工狠,對自己更狠。

    一部時長兩個小時的動畫電影,有差不多1500個鏡頭,需要畫16萬張畫稿,這意味著至少需要300名員工,工作一年半到兩年時間。最忙的時候,宮崎駿每天要伏案畫12個小時。《起風了》中那4秒描繪關東大地震的鏡頭,他足足用了15個月來製作。為了一個好看的海底鏡頭,他可以畫上2000張手稿,有一點畫得不對,就要全部重畫。

    宮崎駿曾說:「一個人一生能畫的線的長度是有限的,那就是繞地球七圈半,我早已經畫超了。」現在他的手幾乎握不穩筆,只能使用非常軟的5B鉛筆畫圖。

    與其無所事事等待死亡,不如在工作途中死去

    宮崎駿屢次宣布退休,都與自己的身體狀態有關。早在創作《幽靈公主》時,他的手疾就很嚴重,依靠按摩完成了這部電影。所以,從1986年起,他就宣布要退隱,就這樣陸陸續續七退七返。

    在剛剛退休時,宮崎駿老爺爺很是悠閒。每天就坐在家中,喝點茶和咖啡,外面有了小鳥,就找點東西餵給它們,來了客人就以最放鬆的姿態聊聊天,平時的工作就是整理自己的畫冊。可是這樣的日子維持兩個月後,宮崎駿就開始工作了。

    70歲以後,宮崎駿總是念叨著一句話:「我的時間不多了。」而在一次次地退休後,他終於還是決定勇敢地面對現實:「與其無所事事等待死亡,不如在工作途中死去。」

    有人採訪宮崎駿,問他如果在創作中逝世了,那麼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是不是就成為一個非常大的遺憾了。宮崎駿當時非常淡然地回答:「哪怕是剩下一口氣,也要繼續做下去,即使沒有未來,我也從未想過放棄。」

    宮崎駿的作品,給人們帶來一個溫暖治癒的童話世界,他自己也說:「我無法製作那種殺掉反派的電影,雖然大家都愛看,可我做不出來。我認為孩子們在三四歲時,只需要看《龍貓》就行了。這是一部非常單純的影片。我希望拍這樣一部電影,有一個怪物住在隔壁,但是你卻看不到它。就好比你走入森林中,能夠感覺到有什麼東西存在一樣。你不知道是什麼,而它確實存在。」

    宮崎駿說想要通過自己的電影,告訴每一個人,尤其是孩子,「或許你尚未遇見,但是這個世界上真的有許多美麗的東西,這個世界值得我們活下去。我一直是這麼想的。」

    宮崎駿筆下的世界柔軟美好,可這並不意味著宮崎駿作品迴避了世間的殘酷和人生深度的探尋。他的作品在傳遞愛的同時,也會傳遞反戰、環保觀念,會有許多關於人生與哲學的反思。

    2001年,宮崎駿導演的作品《千與千尋》震撼動畫界,更是斬獲奧斯卡動畫片獎和柏林金熊獎。而就在所有人都期待著宮崎駿登上萬眾矚目的奧斯卡領獎臺時,宮崎駿卻以「不想去一個正在轟炸伊拉克的國家」為由而拒絕親自領獎。

    2013年,宮崎駿的《起風了》上映,故事講的是日本戰鬥飛機設計師崛越二郎的生平,宮崎駿第一次直面日本二戰時期的歷史。《起風了》上映之際,他說:「這也是我第一次為自己的電影流淚,我把它送給傾盡全力生活的人。」

    當年,適逢日本安倍政府計劃修改憲法,為日本擁有軍隊大開綠燈時,宮崎駿曾發表文章批評安倍。他還提到了「慰安婦」的問題,稱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政府「應該鄭重道歉,好好賠償」。

    做他的影迷很幸福,做他的親人很辛苦

    做宮崎駿的影迷很幸福,可是做他的親人卻很辛苦。

    宮崎駿的妻子叫太田朱美,比他大3歲,曾經是東映一位非常有前途的動畫製作人。1958年《白蛇傳》、1960年《西遊記》等著名動畫,太田朱美都參與了製作,她自己也說:「畫畫的話,我比宮崎駿更厲害。」

    1965年10月,兩人結婚。1967年,長子宮崎吾郎出生。當時,26歲的宮崎駿正值事業上升期,每天拼命工作,他給兒子取了個非常草率的名字——宮崎吾郎,意思就是「宮崎家的兒子」。1970年,次子宮崎敬介出生。

    為了照顧家庭,太田朱美只能放棄自己的事業,當起了賢妻良母,忙碌的宮崎駿沒有時間陪伴宮崎吾郎,導致父子關係非常緊張。吾郎曾經公開給父親差評:「他是個零分的父親,一輩子奉獻給工作,在家中卻一無是處,母親比其他主婦辛苦得多。」

    多年之後,《懸崖上的金魚姬》上映時,被認為是宮崎駿給兒子的彌補之作。製作人透露,那個爸爸始終不曾出現過的5歲男孩「宗介」,就是宮崎吾郎幼年的影子。

    宮崎吾郎1998年進入吉卜力團隊,但是卻遭到了宮崎駿的嚴厲反對,有工作人員說,兩人曾經有一年半的時間沒說過半句話。他們在吉卜力工作室的辦公室相隔不到20米,卻從沒找過對方,甚至在遠方看到彼此,還會故意繞道避開對方。關係不佳的原因正是宮崎駿反對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對此,吉卜力動畫工作室社長鈴木敏夫在接受日本雜誌採訪時透露:「事實上,宮崎駿是不想讓兒子走上這條路,太辛苦了。」

    宮崎駿曾多次感謝妻子的付出,而在他的作品中,雖然有夢想有愛,但是兒女情長的曖昧和甜言蜜語卻很少。可見,在生活中,宮崎駿並不擅長表達情感。

    《千與千尋》中,有句經典臺詞:「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而在《幽靈公主》上映時,宮崎駿也曾說,電影的主題其實不是活下去,而是應該怎麼活。對於宮崎駿本人來說,他的生命就是要把最溫暖、最美好的東西畫給人看,生命的意義不是享受個人家庭生活,而是用手中的筆給這個世界帶去力量。

    文/本報記者 張嘉  供圖/吉卜力

相關焦點

  • 宮崎駿———我們心中都有一個童話世界!
    宮崎駿老爺爺像是一個擁有魔法的人他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碧海藍天 綠草村莊 庭院蟬鳴 潮汐貝殼……>他為我們創造夢想是該我們守護天空的時候了不同的人 不同的年齡 不同的階段看宮崎駿老爺爺的動畫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
  • 520,我們都曾深愛過,大可不必太在乎結果
    我們都曾深愛過,大可不必太在乎結果,你只要記得相愛的時候,是真的很快樂。感謝曾經愛過,不遺憾彼此錯過在最初分開的那段時間,如同所有失戀中的人兒一樣,我也過得很痛苦,晚上不睡覺,白天不出門,無論做什麼都提不起勁,有時候很傷心,有時候又很憤懣:為什麼我們那麼相愛,卻不能有一個圓滿的結果?
  • 宮崎駿這八部電影,藏著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小事
    宮崎駿的動畫看多少次都不會膩,裡面的風景美食讓人嚮往,每一部的意義也足以深種進每個人觀看的人心中。他的動畫,是陪伴孩子成長最好的治癒。就如宮崎駿爺爺說的:「我要讓孩子們覺得人間值得啊!」今天我選了8部宮崎駿的動畫,每一部都在講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事。很慶幸,我們都被宮崎駿的動畫愛過。
  • 32年來我們都誤解宮崎駿了!不是單純的孩子才能看見《龍貓》
    「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裡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這是宮崎駿幼年時在家鄉聽到的傳說。正是因為這個美麗的傳說,我們才能親眼看到《龍貓》這部動漫給我們帶來的單純和美好。
  • 宮崎駿:每個孩子心中,都曾住著一隻龍貓
    「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裡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這是宮崎駿幼年時在家鄉聽到的傳說,年少的他或許也曾認真地在小徑上等待,在草叢間尋找吧。
  • 宮崎駿:每一部作品都是我的孩子
    宮崎駿動畫的特點宮崎駿的動畫可以說是每個人小時候眼中的世界,那時候沒有林立的高樓,總能見到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一切都是那麼的心曠神怡。現在看來,以成年人的眼光再看宮老的動畫,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鏡頭間陷入兒時的回憶之中。
  • 宮崎駿:每一部作品都是我的孩子。
    明明是輕快的風格,有時卻又講述著大道理,每一部動畫電影都十分注重人物刻畫和引人深思的故事內容。1、宮崎駿動畫裡表現出的殘酷現實看過宮崎駿動畫的人會發現,他的作品多以少年為主角,從少年的視角講述了成年人世界的殘酷現象和貪婪的人性。
  • 宮崎駿: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在用童真交換長大的勇氣
    」長大後的我們好像變得更加小心翼翼了。小時候生怕別人看不到自己的無理取鬧,長大後生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狼狽。小時候一塊錢就能買到汽水,現在買幾瓶好像都沒那麼開心。小時候放假是瘋玩一整天,現在是一睡大半天。宮崎駿說: 「 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交換長大的勇氣。 」對於長大這件事,我們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氣。因為長大意味著你不能再依賴任何人,即使前方的路荊棘滿地,你也得忍著疼自己一個人走過去。
  • 李國慶與兒子聊天記錄,0分父親宮崎駿,破裂家庭受傷的都是孩子
    父母爭執,從來就沒有贏家,而最大的輸家,往往就是孩子,對兒子接受股份的表態時,連李國慶都說:當時他都想到了這個投票權的問題,我都沒有想到。在我們絕大多數普通人的眼裡,富二代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沒有世俗煩惱,整天穿金戴銀,真正的錢從天降。
  • 《種下星星的日子》:宮崎駿的自我鼓勵,我們都要成為獨立的人
    可以這麼說,再多的不合理,反常規,到了宮崎駿的動漫裡,都是順理成章的既視感。沒有宮崎駿不敢想像,不能借用的東西,他的想像來源不固定。可能是鄰家小孩兒,可能是一部小說,可能是他的情感經歷,可能就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想像。
  • 《種下星星的日子》:宮崎駿的自我鼓勵,我們都要成為獨立的人
    可以這麼說,再多的不合理,反常規,到了宮崎駿的動漫裡,都是順理成章的既視感。沒有宮崎駿不敢想像,不能借用的東西,他的想像來源不固定。可能是鄰家小孩兒,可能是一部小說,可能是他的情感經歷,可能就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想像。
  • 宮崎駿電影教會我們的事
    點藍色字關注「觀營銷」宮崎駿的電影,並沒有太多天然的臺詞金句。很多目前流傳的「宮崎駿的經典臺詞」太多就是影迷的影評和思考。但無論是臺詞還是影評,只要能給我們帶來生活的思考和靈感,就是好內容。下面我們挑選了一些這樣的好內容與大家分享。
  • 童年時期的我們,從來都沒有看懂過宮崎駿大師《千與千尋》的奧秘
    童年時期的我們,從來都沒有看懂過宮崎駿大師《千與千尋》的奧秘如果我們要給《千與千尋》定性的話,那它一定是一部成長類型的電影,或者是說尋求自我的電影。千與千尋其實就是同一個人,只是湯婆婆覺得拗口,所以拿走了一個字,女孩就忘記了自己曾經是誰。
  • 守護童心,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宮崎駿的電影?
    很喜歡宮崎駿的一句話:歲月永遠年輕,我們慢慢老去,你會發現,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用「造夢大師」、「童心守護神」這些稱呼來形容宮崎駿再合適不過。電影中的一切,或許只是我們兒時的美夢,卻倒映出童年的心聲,一切都是那麼充滿期待、希望和驚喜。
  • 守護童心,為什麼我們那麼喜歡宮崎駿的電影?
    很喜歡宮崎駿的一句話:歲月永遠年輕,我們慢慢老去,你會發現,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用「造夢大師」、「童心守護神」這些稱呼來形容宮崎駿再合適不過。無論是內心堅定的千尋、外表冷峻內心複雜的白龍、痴情的無臉男、沉著熱心的鍋爐爺爺,還是蠻橫的湯婆婆,都能讓人感受到被宿命控制的內心圖景。既是孩子的一部童話,又是成人的一次心靈救贖。或許它既適合孩子,也適合即將踏上或已經踏上人生旅途的成人吧!
  • 宮崎駿筆下的治癒系夏天,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在記憶逐漸模糊的時候,是宮崎駿的動漫讓我重新會為了一次真正的夏天,他筆下的夏天永遠是綠意盎然、充滿生機,有關兒時夏日美好記憶,在宮崎駿漫畫中再次被喚醒。鄉村田野的夏天才是最美的,可以在田野中肆意的奔跑,可以光著腳丫踏過清亮的溪水,可以在起風的天氣裡去草坪上畫下眼前的美景……宮崎駿動漫裡的故事,大多都發生在夏天,我想,大概是因為夏天是一個容易發生好事的季節吧。或許會遇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心上人。
  • 宮崎駿80歲了,辛苦你,讓我們感受到美好
    長大後知道雲彩不是棉花糖,天空也不是乾淨的湛藍,成年人是不會做白日夢的,每個人都是後工業時代中的無靈魂工作者。生活會戳破你的童話夢,但總有為你造夢的普通人。——宮崎駿爺爺他創作的動畫世界,如世外桃源一樣,入深處豁然開朗。讓小朋友無限遐想,讓成年人依然有夢可做。
  • 32年的今天龍貓上映了,宮崎駿告訴我們每一個少女都應當倔強勇敢
    《龍貓》講述了草壁達郎在妻子住院以後,帶領孩子草壁皋月和草壁米去鄉下居住的生活,兩個孩子嘻嘻哈哈的住進了「鬼屋」,與「灰塵精靈」作樂,與龍貓相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龍貓》是宮崎駿的在STUDIO GHIBLI的第三部電影,因為這部平靜而溫馨的電影使得龍貓這個可愛的生物在全世界都家喻戶曉。
  • 0分父親宮崎駿:一生都在求父母點讚的孩子,到底有多苦?
    有多少孩子都是這樣被父母打擊著,一輩子都在求父母點讚。 1 記得《龍貓》時隔30年登陸中國的時候,無數人去電影院還了「欠宮老爺爺的一張票」。作為頂級動畫巨匠,宮崎駿溫暖治癒了全世界。卻唯獨漏了他的兒子——宮崎吾朗。
  • 動畫做到滿分的宮崎駿,卻是個「0分父親」:別把孩子逼成了敵人
    現在越來越多家長從小就對孩子非常嚴格,但是有時候卻事與願違,逼得太緊,反而把孩子逼成敵人。 被美譽為"動畫之神"的日本畫家宮崎駿,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但是他有個做動畫導演的兒子叫宮崎吾朗,可能鮮為人知。 如果說宮崎駿的動畫做到滿分,那他作為一個父親卻只能算"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