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曾說:「創作一部動畫也就是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慰藉著那些失去勇氣的、與殘忍現實搏鬥的靈魂」。
宮崎駿是日本知名動畫導演,以《千與千尋》最為著名,收穫不少忠實的觀眾,其粉絲年齡最大可跨越一輪,可以說是動畫界的傳奇人物。
每一部紅極一時的動畫電影,媒體都會給其作者冠上「下一個宮崎駿」、「接班人」等名號,以致於現在的動畫製作,只要跟宮崎駿扯上一點關係,似乎逼格就上升了不少。但是,在這個利益至上的社會,這些處於「後宮崎駿時代」的新生力量,能否做到與宮老一樣追求動畫高質量的藝術創作,儘可能的還原真實,而非商業性追求。儘管畫風通過模仿可以做到相似,但動畫內容中,對於人類世界與自然、成長與 責任等這些更深層次的思考是否可以延續還是未知。
關於宮崎駿,除了膾炙人口的作品,爭議最大的就是「7次復出」,他先後7次宣布退出動畫電影製作,又復出了7次,不明所以的觀眾認為這是炒作,也有粉絲說動畫是他的事業,按奈不住一顆想要創作的心。不管是哪一種,可以發現宮崎駿宣布退出的次數越多,議論的聲音越大,越發顯出他內心的糾結與矛盾。從側面也反映出了他麾下並沒有得力的接班人,這一空缺,也是他屢次宣布復出的重要原因,宮崎駿表示,工作室是為了製作動畫而存在,也曾說過要解散吉卜力。
堅持只拍自己喜歡的作品,沒有隨波逐流製作「大眾口味」的動畫,一貫特立獨行的做事態度,宮崎駿以自我為中心的專制,也使得他的工作室至今為止後繼無人。不過,天才總是有自己的處事習慣,老爺子就屬於那種「獨斷專行的偉大藝術家」。
宮崎駿動畫的特點
宮崎駿的動畫可以說是每個人小時候眼中的世界,那時候沒有林立的高樓,總能見到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一切都是那麼的心曠神怡。現在看來,以成年人的眼光再看宮老的動畫,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鏡頭間陷入兒時的回憶之中。明明是輕快的風格,有時卻又講述著大道理,每一部動畫電影都十分注重人物刻畫和引人深思的故事內容。
1、宮崎駿動畫裡表現出的殘酷現實
看過宮崎駿動畫的人會發現,他的作品多以少年為主角,從少年的視角講述了成年人世界的殘酷現象和貪婪的人性。
比如《千與千尋》,主角千尋所打工的「湯屋」其實是一個有著996制度,包吃包住籤合同的血汗工廠,而她的爸媽因為貪婪變成了待宰的家豬。講述了人與自然的《幽靈公主》,人類對大自然沒有敬畏之心,為了發展技術力量肆意破壞,從而遭到了自然界的報復,付出慘痛代價。《風之谷》工業文明的高速發展帶來的災難,最終摧毀了人類文明。動畫中威脅人類生存的原因是腐海和蟲群,究其根本還是在於人性,對自然界無節制的索取。《天空之城》因權利和欲望喪失心智的穆思卡想要利用拉普達的力量統治全世界,而掩藏在雲裡霧裡的天空之城正是那些居心叵測之人心中權力、財富的聚集地,他們為此爭奪不休、不擇手段。母親病了,父親無力顧及家庭,決定遷居鄉下,《龍貓》講的就是這樣的悲情故事。搬到鄉下的一家人各自上班上學,只有梅白天一個人在家,那些美好不過是幻想。少年心中飛機夢,《起風了》中的少年夢想成為優秀的飛機製造師,然而生在二戰時期的他不過是軍國主義下的「工具人」,他製造的是打破和平,戰鬥用的零式戰機。
2、與宮崎駿動畫裡的人物找到「共鳴」
很多人喜歡宮崎駿的動畫,是因為在影片裡找回了兒時的童真,看見了世界上的美好,觀眾在人物身上投射的情感,使人感受溫暖且戀戀不捨,影片中的情感描寫細膩又真摯,讓人怦然心動。他筆下的人物在每一部動畫中都有著鮮明的性格特徵,將人性醜惡的一面在故事內容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作者塑造的每一個人物是有血有肉有著明確目標的少年,即使過程艱難險阻,也會想方設法克服困難。
宮崎駿在這方面之所以能做到最好,是因為他真正的去了解過。
①觀察身邊人的日常習慣
他為了一個角色長期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人物行為,近距離了解過他們的一舉一動,孩子在不同場景下的習慣反應,包括一些小動作。正因為他去了解過,才能夠細膩傳神的刻畫出來。
宮崎駿擅長描繪細節,《千與千尋》中腳踩在破舊管子上留下的凹陷,小姑娘蹬鞋的畫面等等。一個小女孩,穿鞋的時候蹬一下腳尖,是每個人小時候最常見的動作,宮崎駿就將這一動作形象的刻畫出來。除此之外,小白龍在岸邊找到千尋時,雙手輕輕扶住她的肩;遞給千尋施了魔法的飯糰,拍肩安慰她;給千尋藥丸時,拉住她的雙手告訴她吃了不會變成豬等等這些小動作都給人非常溫柔可靠的感覺。而千尋,雖然大多時候都在勤勤懇懇的工作,卻是一個心思敏感、重感情,懂得報答的善良女孩。
越是不經意的小動作,越能表現出人物的情緒,宮崎駿對人物內心細微之處的著重描繪,可以讓觀眾透過行為洞悉角色的意願。
②以自己或母親為動畫人物的創作原型
宮崎駿的家族經營著飛機工廠,父親在那裡擔任主管,在他四歲的時候,居住的鎮子遭遇了空襲,逃離期間目睹的慘狀成了他心裡無法抹去的陰影,而父親所在的飛機工廠與戰爭有所關連,這一直是他的心結,因此在動畫《起風了》、《天空之城》、《幽靈公主》多部片中對戰爭有著明顯的反感。
宮崎駿的母親患有肺結核,因為是傳染病,不能過多接觸,加上忙於工作的父親,兒童時期的他很少有父母的陪伴,動畫《龍貓》中患病的母親,獨自在家的妹妹,都像極了小時候的他。《起風了》是家族事業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身為一個愛好者的飛行夢想,以及小時候目睹戰爭對人類帶來的災難。
每部動畫電影中的「飛行夢」
為什麼宮崎駿很多動畫裡都有著飛行人物或城堡?
相信看過宮崎駿系列動畫電影的人會發現,老爺子很多部電影裡都有著「飛行人物」,《紅豬》裡面的飛行員,《天空之城》裡面的飛行石和飛行母船虎蛾號,《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凌立於空中的城堡,《風之谷》那烏西卡的滑翔翼,《魔女宅急便》的載著魔女飛行的掃把,《千與千尋》裡帶著小千的白龍,《龍貓》化身於龍貓巴士飛行的龍貓等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有著真正飛行夢的《起風了》。
2013年7月,動畫《起風了》正式在日本上映。這部歷時五年被宮崎駿稱為「封山之作」的電影飽受社會質疑,不同於其他的作品,老爺子一改往日的創作習慣,摒棄了最為擅長的充滿想像力的大膽風格,選擇了一個真實的發生在動亂年間的故事,也是這個讓宮崎駿流淚的電影,圓了他心中的「飛行夢」。
在老爺子的工作室裡,有著各種飛機模型和繪圖,還有飛機原理的相關書籍,在動畫中出現的個別飛機,也能找到真實的機體原型。也許深受家族的影響,宮崎駿的動畫裡總是有著與飛行相關的鏡頭,「靈感來源於生活」,相信很多情節設計,都有著他童年生活的影子和愛好。
宮崎駿:一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
有人說宮崎駿的動畫不耐看,個人覺得他早期作品,初看可能會覺得簡單,再看倒是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在他的動畫電影裡,孩子們對成人世界有了更多的認識和奇思妙想,而成年人則找回了久違的童心,沒有年齡的限制,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能在這虛擬的動畫世界裡獲得真實的感動。正因為有他這樣「挑剔」的人把關,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每一部動畫才能夠深入人心,雖然老爺子再度宣布復出,但年歲已高的他精力已大不如前,大眾更期待是否有與老爺子一較高下的新生力量。
就像法國影評家埃利·福爾預言那樣:「終有一天動畫片會具有縱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層次……會有德拉克洛瓦的心靈、魯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開朗基羅的活力。一種視覺交響樂,較之最偉大的音樂家創作的有聲交響樂更為令人激動。」
結語:
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太無聊了。
這是老爺子對大家,也是對自己的一個回答,如他所言,這是他做了一輩子的事情,無論如何也放不下。宮崎駿在動畫藝術上的造詣,是大部分人望塵莫及的。現在的宮崎駿,製作動畫不再是為了功成名就,在眾多榮譽之下,至今為止還在堅持創作動畫的原因只有一個:與生命無法分割。
日媒在2016年播出的紀錄片中,已經76歲的宮崎駿表示:和什麼都不做相比,在製作中去世會更好,再做點什麼總是好的。
(圖片截選自宮崎駿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