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分父親宮崎駿:一生都在求父母點讚的孩子,到底有多苦?

2020-09-03 瀚思心理

周末聚餐,原本愉快熱烈的氣氛,卻因一位朋友的「酒後真言」熄了火。


大家都在討論中秋回家給爸媽帶點什麼。朋友小宇卻一言不發,悶頭喝酒。


有人不識趣地問:「你幾號回去?團購藍罐曲奇,要不要一起?」


他說:「買什麼他們都要挑毛病,貴了、難看、不實用、沒眼光……懶得買!」


說著說著,這個一米七八的男人,竟然借著酒勁哭了:


我在他們眼裡,從來都沒好過,我一輩子小心翼翼討他們歡心,努力讀書,努力找好工作,努力給他們買東買西,可他們永遠都不滿意!我不想回去,在他們面前,一團抹布都比我有價值……誇我一下會死嗎?!


看著這個名牌大學畢業,業務優秀的小夥子就這樣失聲痛哭,心裡真是五味雜陳。


有多少孩子都是這樣被父母打擊著,一輩子都在求父母點讚。


1


記得《龍貓》時隔30年登陸中國的時候,無數人去電影院還了「欠宮老爺爺的一張票」。


作為頂級動畫巨匠,宮崎駿溫暖治癒了全世界。卻唯獨漏了他的兒子——宮崎吾朗。和很多孩子一樣,宮崎吾朗也會在父親打擊下長大的孩子。


一次訪談中,宮崎吾朗甚至評價宮崎駿是個0分的父親。


▲宮崎吾朗


年幼的吾朗繼承了父母的繪畫天賦,並夢想能成為父親那樣棒的動畫導演。


宮崎駿認為動畫行業辛苦,不希望兒子從事動畫,同時,他認為兒子沒有動畫天分,極度看不起兒子的作品。



他憋著一口氣,拿出了第一部作品《地海戰記》,宮崎駿卻在觀影時,眾目睽睽下,中途離場,還寫信批評。


第二部作品《虞美人盛開的山坡》發布會,宮崎駿在現場毫不留情批評影片,吾朗不得不在尷尬氣氛中,公開謝罪。


之後票房不錯,宮崎駿仍然說:「好歹也給我點壓力呀。」


宮崎吾朗氣得口不擇言:「可惡,不要給我死太早!」


宮崎吾朗也是倔強,意思是:你等著,我會證明給你看!


沒有人的成長是一蹴而就的,宮崎駿自己也畫過無數失敗作品, 38歲才出了第一部動畫,還票房慘敗。


《哈爾的移動城堡》說:

「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並不完美的人。」


真正的愛,是理解,是欣賞,是鼓勵。


宮崎駿曾被問起:為什麼總是在斥責孩子?他的解釋是:與其讓別人胡亂批評,還不如自己來毒舌。


錯!孩子心裡,哪怕全世界都不認可我,只要你認可我,那世界就是完整的,我就有力量砥礪前行。


就像《哈爾的移動城堡》中說的:「只要你一個肯定,我就足夠勇敢。」


打擊不是教育,更不是愛。


2


那些一生都在求父母點讚的孩子,心裡到底有多苦?


2017年,搜狗登陸美國紐交所,對於CEO王小川來說,他付出的十八載春秋,終於開花結果。


人生裡程碑時刻,現場的母親卻說:「才50億,看看人家騰訊阿里。」


不知道那時那刻,他心中是否有什麼東西悄無聲息地碎了?


文學家拉伯雷說:「人和人之間,最痛心的事莫過於,你認為理應獲得善意和友誼的地方,卻遭受了煩擾和損害。」


如果這個人還是自己的至親,這種痛心應該會加倍吧。


王小川的履歷,金光閃閃的學霸人生:


18歲獲得國際信息學奧賽金牌,


特招進入清華讀計算機本碩,


27歲成為搜狐最年輕的副總裁,


32歲全面負責搜狗戰略及運營管理,


40歲搜狗公司赴美上市。


他卻在某訪談時說:「在我媽眼裡,她總覺得別人家孩子會這個會那個(總之比你強)。」


▲王小川訪談截圖


有些父母,永遠看不到自家孩子的好,一味苛責、打擊,以愛之名撕裂孩子渴望價值的心。


負能量場裡長大的孩子,都有一個跨不過去的心障。


姜文在十三邀訪談中,罕有地談及人生失敗。


這個眼光犀利、才華橫溢,手捧無數獎項、頭頂耀眼光環的男人,竟然說:「我平常是個很不自信的人。」


即使早已晉級卓越人士,內心卻有一處是虛的,就像風箏飛在天上,卻感覺不到那根線,飛得越高越不踏實。


他說:「我考上中戲她(媽媽)也不高興,我買了房她也不願意住,我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高興。有時候我覺得生活沒招,才拍電影假造一生活,我回到現實,面對的是十幾歲一樣的困境。」


功成名就如姜文,贏得了全世界的讚譽,內心卻困在一份求而不得的渴望裡。


他的母親前年過世了,他說「她最終也沒誇過我」。


他永遠失去了機會,心裡的傷,永遠難以癒合。


3


作家三毛在《送你一匹馬》書中,記錄了她和父親的故事。


從小,她的父親對她頗為苛責,對她的作品也諸多不喜。


1983年,三毛在《聯合報》發表《朝陽為誰升起》,父親讀後,一改常態,留下127字的紙條表達了讚賞。


三毛讀完字條,這樣寫道:

「你留的信,很快地讀了一遍,再慢讀了一遍,眼淚奪眶而出。爸爸,那一剎那,心裡只有一個馬上就死掉的念頭。」


接下來這句話,更扎心:

「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裡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父親的認可,是她一生追尋的「道」,那一刻,是「朝聞道,夕可死」的解脫感,似乎生命的任務業已完成,死而無憾。


柏邦妮問:「一個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滿心裡的苦?」


馬東說:「因為太苦,所以一絲甜就夠了。」


父親的一句肯定,是那漫長苦澀裡的一絲甜,如煙火般頃刻照亮了人生。


她說:

「這一生,丈夫欣賞我,朋友欣賞我,手足欣賞我,都解不開我心裡那個死結。對我來說,一生的悲哀,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


童年時期對心理的影響極其深遠,在「剛烈與脆弱」,「自卑與自負」之間搖擺的三毛,最終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世界,也許,與此不無關係。


常常被打擊的孩子,不僅心裡苦,一生都在求父母點讚,同時也因為安全感與價值感極度匱乏,讓他們一輩子都活在自卑裡,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配不上這個世界。


4


真正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的,是孩子內心的力量。

如何把父母的期望內化為孩子自己的力量?如何對待孩子成長中的缺點?


唯一的途徑是理解、鼓勵和愛。


父母要與孩子建立好的連接關係,《他人的力量》一書告訴我們,好的連接關係,讚揚和批評的比例是6:1,而壞的連接關係,讚揚和批評的比例是1:3,以至更低。


《正面管教》一書講到,父母要善用正面的語言教育孩子,切忌辱罵和人身攻擊,也儘量少使用否定的語句。


我參加過一個正面管教的心理講座。


開課前,有個互動遊戲:講師說指令,大家照做。


兩組指令,意思完全相同,區別是,一組用正面的語言,一組用負面的語言。比如:「請坐下」和「不要站著」。


遊戲結束,心被狠狠戳中,負面的語言,特別刺耳,人不由自主地焦慮、緊繃、防禦。


《他人的力量》一書說,好的連接關係,並不是沒有批評,而是批評具有建設性,對事不對人。


許多父母,動不動罵孩子「笨死了」,「你就是不如某同學好」,這種話,要麼是發洩,要麼是挑刺,根本不是教育。


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找到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幫助。


生存於世,父母難免有許多壓力和情緒,孩子常常無意中成了出氣筒。


孩子有缺點,不是不能批評,而是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的心態,是出於愛,還是出於洩憤。


遇到問題,先克制兩秒,用接納的心,寬容的態度,善意提醒。


5


李宗盛有一首長達6分多鐘的歌《新寫的舊歌》,無數人聽得淚流成河。


滄桑的歌聲裡,父子間的隔閡、從未得到認可的遺憾、漫長一生無解的心結。與其說是「言和」,不如說是「奈若何」。


這也是多少人內心,想說不能說的苦。


無數影視劇裡,都有一個大boss,看似強大無比,其實,內心有個大窟窿,傾其一生都在表演,只為向父母證明「我不差」。


父母是孩子的來路,亦是孩子的歸途。


我們要明白,無論子女長到多大多老,無論世間獲得的名利多麼耀眼,他們的內心裡,最珍貴的,不過是來自父母的那份欣賞與肯定。

相關焦點

  • 李國慶與兒子聊天記錄,0分父親宮崎駿,破裂家庭受傷的都是孩子
    以前,我只知道宮崎駿的動畫很美,美不勝收,無論從風景、人物、風景還是動作刻畫,簡直無人媲美,然而在這樣精心製作的背後,卻是因為大兒子宮崎吾郎父親的0分。宮崎駿的動畫生涯,完美詮釋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成為動畫大師的宮崎駿在父親這一角色註定只能得0分。
  • 動畫做到滿分的宮崎駿,卻是個「0分父親」:別把孩子逼成了敵人
    現在越來越多家長從小就對孩子非常嚴格,但是有時候卻事與願違,逼得太緊,反而把孩子逼成敵人。 被美譽為"動畫之神"的日本畫家宮崎駿,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但是他有個做動畫導演的兒子叫宮崎吾朗,可能鮮為人知。 如果說宮崎駿的動畫做到滿分,那他作為一個父親卻只能算"0分"。
  • 宮崎駿:100分的動畫國王,0分的父親
    宮崎駿的起點,已是無數動畫人一生無法到達的終點。說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宮崎駿」也不為過。然而這樣輝煌的動畫王國背後,卻面臨著無人繼承的窘境。這一切,大概和宮崎駿的「暴君」風格脫不了干係。隨著宮崎駿投奔到更廣袤的幻想世界中,妻子朱美不得不當了全職媽媽,包攬所有家務,照顧兩個兒子。孩子吵鬧要爸爸的時候,朱美就畫一張全家福,紙上有完整的一家人。吾朗長大後評價父親:他讓我媽比一般女人更辛苦,是個零分父親,在家裡一無是處。
  • 頂級動畫巨匠宮崎駿,從小得不到母親的擁抱,自己也是個0分父親
    作為頂級動畫巨匠,宮崎駿的動畫《千與千尋》,《龍貓》等作品充滿了愛與治癒感,全世界看完宮崎駿作品受到治癒的人千千萬,但是在這千千萬萬被宮崎駿溫暖的心靈中獨獨沒有溫暖到自己的兒子 —— 宮崎吾朗。這也是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一點,宮崎駿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竟然採取的也是「打擊教育」。
  • 「動畫之神」宮崎駿被兒子打「0」分:別費勁心思養出最恨你的人
    他的兒子從小喜歡畫畫,而且極有天賦,但宮崎駿一直反對孩子從事畫畫,被父親否認的兒子,不得不成為了一名「建築師」。他兒子直到38歲,才回歸到熱愛的「漫畫導演」。當孩子考試終於達到90分,開心的向你報喜的時,你不屑的一句:「等你考到100分再高興吧!」當孩子演講比賽得了三等獎,你不屑的一句:「你看看你同學,一等獎,比你強多了!」
  • 「動畫之神」宮崎駿被兒子打「0」分:別費勁心思養出最恨你的人
    兒子直言:父親是一個惡魔,就算導演是100分,他也頂多是個0分父親。你對孩子做的一切,孩子都深深的記在心中。她還太小,分不清哪些是父母刻意「打擊激勵」。她還太小,不知道成才有一種方式是「在打擊中成長」。她還太小,她的世界沒有「玩笑」,只想父母肯定的評價。
  • 宮崎駿:100分的動畫導演,在兒子眼裡卻是個0分的爸爸 ​
    時隔4年,宮崎駿又獲得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終身成就獎。事業成就堪稱登峰造極,註定名留影視,但在大兒子宮崎吾朗眼裡,老爸工作時像個惡魔,而在家庭中,他更是個0分的父親。說起來,宮崎駿和長子的關係是出了名的差,差到可以專門拍一部紀錄片來表現。(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虞美人盛開的山坡·父與子300天的戰爭》)我們現在常說的喪偶式育兒、打壓孩子夢想等問題都可以在宮崎駿身上找到。
  • 「中國式謙虛」有多可怕?來自親生父母的不認可,是孩子一生的痛
    編輯:貝貝豆審核:貝貝豆謙虛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這代人的父母,連表達愛意都是含蓄內斂的,更別提當眾誇獎孩子了。有時,這種謙虛確實能幫助孩子學會低調,但有時,也對孩子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自親生父母的不認可,是孩子一生的痛第一,自卑和羞怯的人格伴隨著孩子一生總是被父母打擊、從來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一生永遠活在被比較中……這樣的孩子,不管成年後取得多麼大的成就,始終無法擺脫童年不被的陰影,永遠活在過去被否定的童年裡。
  • 我們都是被宮崎駿愛過的孩子
    言而無信,必定會遭人嫌惡,可是世界上有一個人,大家卻盼著他「食言」。他,就是動畫大師宮崎駿。此前,宮崎駿七次宣布退休,七次又重新「走上」工作崗位。現在,78歲的老爺爺仍在為其「最後一部」作品《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努力,大家期待著老爺爺完成這部作品,更盼望著他能夠繼續創作下去,因為,我們都是被宮崎駿愛過的孩子。
  • 宮崎駿:夢工廠,把自己看作一場夢
    造夢之旅——我要用自己的手,做自己的夢,和很多大師一樣,即便宮崎駿創立了工作室,有自己的專業團隊,卻還是對夢想事無巨細地守護到底。即便累,即便因為夢想、工作缺少了生活的其他部分,他都接受然後繼續付出。完全可以把劇本和想法交給工作時的員工做,完全可以在70多歲的年紀退休,好好彌補對妻子和孩子的關愛,但是宮崎駿沒有,可以說是執拗,可以說是掌控力強。在「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這兩個的創作過程中,它們都必須是他自己的東西。
  • 女嬰2次墜樓,父親重男輕女拒救丨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
    你相信有的父母,真的對孩子充滿惡意嗎?12月6日,石家莊一名4個月的女嬰從5樓墜樓,腦部、肺部、腎部多處受傷。有愛心人士想要資助女孩治療。可女孩的父親卻拒絕治療:「醫院細菌多,回家養養就好了。之前也墜過樓,不也沒事嘛。」
  • 這幾個時辰出生的孩子,一生都在報答父母,懂事有出息
    這幾個時辰出生的孩子,一生都在報答父母,懂事有出息 從小到大,他們不但有成就,有出息,還一直都敬重父親,體貼母親,未來若是職位高升,收穫進步,也不會忘了讓父母的生活質量更上一層樓,報的三春暉,忘不了父母!
  • 越是低層次的父親,會習慣用以下方法教育孩子,苦了自己的娃娃
    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父母總會採取一些教育方式,可以說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家規」,比如一些家庭就比較推崇「棍棒教育」,他們相信所謂的「棒打出孝子,慣養忤逆兒」。另一些家庭就比較確信「以德服人」,他們認為要給孩子講道理才最為重要。這兩種教育方式都各有其詞,我們暫且不去議論。我們先來看看家長在教育孩子上會犯的小錯誤。
  • 68位高考狀元家庭背景曝光,到底什麼決定孩子一生?
    原標題:【68位高考狀元家庭背景曝光,揭露4個扎心真相:到底什麼決定孩子一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多名學生考入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名校…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一定要進好學校?最高贊的回答是:為的不是名氣和光環,而是氛圍和圈子。
  • 小學生0分作文《無聊的事》走紅:低俗網絡文化,正在毀了孩子
    一、小學生0分作為《一件無聊的事》,「抖機靈」式的作業太可怕網絡段子層出不窮,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時候,人們就會有空閒去尋求娛樂上的快樂。短視頻的發生,讓人們的日常時間有了消遣,而孩子們也耳濡目染,在手機中獲得了快樂。
  • 宮崎駿之《千與千尋》
    眾所周知《千與千尋》是日本大師宮崎駿的佳作,這部電影主要的內容講述了:一個少女千尋因父親變成豬後為了救回父母開啟了一場人生奇妙的旅途,認識了一個異世界裡的白龍和無臉男。一件大新聞的事件轟動了全國,未成年的時期的孩子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倘若身為家長的父母不能及時地阻止,糾正孩子的心理就會一失足造成千古恨。這是整個故事的開端推動了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千尋因為進入了異世界,善良的小白龍告訴她:你不能來這裡,快回去。
  • 《無聲告白》:那個對父母百依百順的孩子,她的心裡到底有多痛苦
    莉迪亞發現,她按照父母期待的樣子去做,父親還是出軌露易莎,她的家還是會出問題,於是她徹底崩潰了。她在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時,她也是有期待的,期待家庭幸福,父母恩愛,父母永遠愛她,不要拋棄她。一個孩子通常拼命努力來回應父母的期待,那是他們認為要是違背父母的期待,其命運就會被拋棄。
  • 適合父母陪孩子一起欣賞的5部教育題材電影,父母必看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在自己的人生當中,尋找教育孩子的真實目的,這個過程艱辛而多變。隨著閱歷、知識的不斷增加,價值觀的不斷重塑,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斷改變,意義也更多維屬於正常現象。在別人的故事裡總結自己的經驗也是一種捷徑。
  • 名校畢業的父母會希望孩子上什麼學校?這個回復獲4萬點讚
    這麼多回答裡,有一個回答點讚數遠遠高於其他,達到4萬多。那會兒是15年,北京的家長可以感受下這個開銷有多低。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我媽是一個活出自我的奇女子。別的家庭搬家都是為了孩子的學區房,我家搬家只是因為我媽喜歡。我高中的時候我家從海澱搬到了豐臺。
  • 孩子懂事是從感恩父母開始的,唯有靈魂覺醒,方才懂得學習的重要
    很多孩子從小玩遊戲,父母驕縱,早已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很多孩子一玩遊戲,父母就打就罵,讓孩子對學習更加逆反;而更多的孩子雖然是在學習,但是感覺是在完成任務,在被動學習,學習毫無激情而言。父母放縱溺愛的教育培養了逆子,以至於長大後子女非但不感恩父母的付出而出現被子女傷害的事情;所謂慈母多敗兒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