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那個對父母百依百順的孩子,她的心裡到底有多痛苦

2020-12-01 媽媽文刊

文/黎庶

《無聲告白》這本書,是作者伍綺詩花費六年時間,完成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它是一本能引起讀者對自己婚姻愛情和家庭教育的拷問之書。讀完這本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讓處於婚姻,為人父母的我不禁反思:

本來是濃烈的愛,為什麼卻成了枷鎖?

本來因愛建立的共同家園,為什麼最後卻成了彼此恐懼和拼命想要逃離的地方?

家成了圍堵彼此夢想的圍牆。傾盡所有的愛,成了枷鎖。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愛?

01

真正的愛,不是將孩子視為自己夢想的延續

瑪麗琳在生下兒子內斯和女兒莉迪亞之後,她覺得自己偏離了夢想,她的夢想是做個醫生,但是結果卻淪為了家庭主婦。整天是孩子哭鬧,廚房鍋臺,她突然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於是她痛下決心,丟下孩子,離家出走去實現自己當醫生的夢想。

一個有孩子的家庭裡沒有媽媽,後果可想而知。家裡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作為家裡的二女兒莉迪亞,她許願媽媽回來了,自己一定聽她的話。

離家出走兩周後的瑪麗琳,最終也沒有實現自己夢想。因為她正準備讀研備考的時候,發現自己懷上了第三個孩子漢娜。她只好狼狽的回到了家裡。

媽媽的回來,家裡都很開心,尤其莉迪亞,她既開心又恐懼。媽媽的出走,給她內心留下了陰影。她怕有一天媽媽會再次消失,她父親會因此崩潰,全家再次瓦解。此後,她媽媽的所有心願都變成了她的承諾。只要媽媽能留下,她媽媽的夢想就是她的夢想。

她已經無法做自己了,她要活成媽媽期待的樣子。

每當媽媽說「你想不想」的時候,她會說「是的」。讀讀這本書。是的。你想要這個。你喜歡這個。是的。是的。

全都是的,媽媽說什麼,就是什麼。媽媽喜歡什麼,她也喜歡什麼。

莉迪亞的爸爸詹姆斯,由於是中國偷偷移居到美國的居民的兒子,所以內心一直很自卑。從小到大,身邊的亞洲人很少,他經常被朋友欺負。所以他很內向,沒有什麼朋友。

但是他期望莉迪亞不要像她一樣,要多交朋友,活潑開朗。莉迪亞由於母親的離家出走,父母間的爭吵,她從小心裡就埋下了一個「條件公式」,只要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父母就不會吵架了,母親一定不會家出走了

於是,莉迪亞被迫變成了全家人的中心,承載著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真實的需求。她放棄自己喜歡的科目,全新按照母親的想法去做。她假裝對醫學充滿濃厚的興趣,喜歡社交,有很多朋友。

壓死一隻駱駝的往往是最後一根稻草。

莉迪亞發現,她按照父母期待的樣子去做,父親還是出軌露易莎,她的家還是會出問題,於是她徹底崩潰了。她在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時,她也是有期待的,期待家庭幸福,父母恩愛,父母永遠愛她,不要拋棄她。

一個孩子通常拼命努力來回應父母的期待,那是他們認為要是違背父母的期待,其命運就會被拋棄。

如,「你真聰明!」孩子聽到父母這樣的誇讚自己,為了回應父母的期待,會來斷督促自己「一定要非常聰明」,甚至會要求自己加陪努力地「發揮聰明」,以此回應父母對自己貼的標籤。

孩子所以會努力的去回應父母貼給自己的標籤,是因為她怕一旦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也許會被拋棄,就不會被父母喜歡。

當莉迪亞發現父親出軌露易莎的時候,她覺得父親的身體雖然沒有離家出走,但心已經離家出走了,她很失落。她感覺自己遭到了背叛和拋棄。

她的所有精神支撐都崩塌了,她駕照考試不通過,她裝著保險套去找傑克,甚至跳進了她以前最怕的湖水裡。她想做以前都不敢做的事。

正如阿德勒所說:「一旦孩子不想再背負任何責任,不再期待得到別人的認同,他就會做出不負責任的行為。」

當然父母也會有種「遭到背叛」的感覺,但父母沒意識到,孩子之所以採取這樣的行為,也是因為無法負荷父母的期待。另外,父母也「背叛」了她的期待。

將孩子視為自己夢想的延續,是最冷酷的枷鎖,他折斷了孩子的羽翼,讓他喪失了飛翔的能力。

02

真正的愛,不是讓孩子去彌補父母身上的缺陷

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因為是中國人,從小隨著父親在美國生活,令他自卑的是他來自不同的種族。

久而久之,他把自己處於深深的自卑枷鎖之中,他認為朋友少也是因為他是中國人。他是哈佛的尖子生,沒能留校當老師的原因,也因他是中國人。

他愛上了和他不同種族的瑪麗琳,但卻在結婚後劈腿和他同種族的露易莎,每當家庭遇到矛盾的時候,他就去露易莎家裡,尋找安慰和逃避現實。

詹姆斯他對自己的高期待,優越感,導致他一直帶著沉重的精神枷鎖。因為是哈佛尖子生,他認為他就應該留校當老師。他期望他被女人仰視,他卻和白皮膚、藍眼睛的瑪麗琳結了婚。在他的概念裡,在這個種族博弈中,他就不佔優勢,他內心期待的優越感,得不到實現。於是他就去找他的小助理,在他那裡他是放鬆的,自信的,優越的,被滿足的。

人自出生起在本質上就是自由的,但隨著與社會聯繫的增強,每個人會覺得自己時刻都處於一個無形的枷鎖之中,認為是遺傳決定了自己的相貌,家庭環境塑造了自己的性格,社會促使自己成為這樣一個人……

於是詹姆斯期望通過孩子來彌補自己的缺陷。內斯長得像爸爸,爸爸之前就喜歡遊泳,但是沒有得過獎牌。所以他覺得內斯應該隨他,喜歡遊泳,可以在遊泳上拿一塊獎牌。但是內斯沒有,在一次遊泳中,他被同學嘲笑:「中國佬找不到中國啦。」內斯其實不喜歡遊泳,他喜歡的是宇航,喜歡理科。但是父母並沒有對他的愛好給出任何回應。

莉迪亞長得像媽媽,尤其她的藍眼睛。詹姆斯覺得她和其他的孩子是同族人,她可以多交一些朋友。可是麗迪亞並不喜歡這樣的社交,她只偽裝成爸爸喜歡的樣子。

父母往往會陷入這樣的誤區:自己身上缺失的,未實現的,強加給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

阿德勒說:「決定自己的不是外在環境,而是自己。既然生而為人,就永遠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事實上,人既然生而為人,生命就永遠不會只有一種面貌和姿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方式。

正如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的詩裡寫道: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他玩音樂獲得陣陣掌聲,她在舞臺上綻放光彩而斬獲世界各大獎項,他們憑藉文採而名垂千古……我們不必刻意追求一種特定模式裡的意義,那些掌聲與獎項,那些名聲與利益,並不完全適合每個人。只要我們都能夠在自己的生存方式裡活得精彩紛呈,感受到人生的快樂,那麼生活的現實意義就足夠完整與美好。

03

真正的愛,是接受每個生命個體的差異

瑪麗琳,她的母親對她的愛,是期望她學習做烹飪,像她一樣,當好一名家庭主婦。但是瑪麗琳卻不想做一名家庭主婦,她考進了醫學院,是班裡唯一的女生,她想以此向母親證明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大四的時候,她愛上了詹姆斯,後面兩人結婚了,母親沒有給她們祝福,因為詹姆斯是中國人。母親對她的愛,是期望她和同種族的人結婚。

結婚後的瑪麗琳發現自己越來越偏離自己理想,有了三個孩子後,更是多了很多羈絆。她開始焦慮,開始對現狀不滿,但是又無力改變現狀,只能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寄托在最聽話,學習最認真,最符合自己期待的,她自認為最像她的莉迪亞身上。

她對莉迪亞的愛和關注,是因為莉迪亞身上承載著她未實現的夢想。其實莉迪亞根本就不喜歡醫學,不喜歡社交。

大兒子內斯長得像爸爸,爸爸之前就喜歡遊泳,但是沒有得過獎牌。所以他覺得內斯應該隨他,可以在遊泳上拿一塊獎牌。但是內斯沒有,在一次遊泳中,他被同學嘲笑:「中國佬找不到中國啦。」他羞恥的把頭埋在水裡,而爸爸詹姆斯對此卻無動於衷,甚至是失望。在媽媽出走的時候,內斯無意在電視中看到了太空人的新聞,從此就喜歡上了理科,但他歡心的去跟父母說的時候,發現父母只關注妹妹莉迪亞,他的任何想法都被無視。

父母所有的關注焦點都在莉迪亞身上,因為她聽話。他們無視內斯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夢想。無視漢娜的膽小,總是躲在角落,跟不存在一樣,收集他們的物品,他們都不知道。

面對每個孩子的不同,孩子的缺點,他們不是欣喜接納,而是焦慮。他們面對婚姻和理想的大相逕庭,不是選擇面對,而是焦慮。他們面對自身的缺陷,不是欣然接受和克服,而是焦慮。他們焦慮著自己的未來,婚姻的未來,孩子的未來。

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趙昱鯤說:「 無論你怎麼焦慮,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

言下之意,是每個人,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的人生,你需要做的是讓自己,讓她們擁抱人生無限發展的可能性,而不是遏制她們。

瑪麗琳和她的媽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不可能有相同的命運。內斯、莉迪亞和漢娜也是三個不同的生命個體。

但是很多父母陷入的誤區更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複製品,把兄弟姐妹間看成克隆品。

真正的愛,是看見孩子,尊重孩子,看見他們的優點,同時接納他們的缺點,尊重他們的差異,支持他們的夢想,讓他們做自己。

相關焦點

  • 《無聲告白》背後的失語
    中國社會是一個人情社會,父母的愛往往變成過多幹涉子女生活的暴力,孩子們也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願而活,痛苦地實現著他們寄予的期待,最後失去了真實的自己。果然,這部小說出版不到一個月就在豆瓣有了八百多個評價。但作者希望達到的高度,真的有在作品全部體現嗎?  失語一  所選擇的時間背景沒有獨特性  小說《無聲告白》圍繞一個華裔混血家庭的故事展開。
  • 書評:《無聲告白》:愛的枷鎖
    起初我是讀不懂封面上這句話的,直到看完小說才發現那是一個少女靈魂深處的無聲告白,向我述說了她生命無法承受的「期待」:來自父母過於沉重的期待和愛傾壓在她一人身上時,變成了引人墮入無間地獄的枷鎖,使其一步步地迷失真正的自己。全文開篇第一句就寫到「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 《無聲告白》:青春期女兒投湖,父母全然不解,有一種愛叫自私
    莉迪亞,15歲女孩,正在上初中,各方面都很優秀:學習成績好、在學校很受歡迎,在父母眼中乖巧聽話,雖然她上面有個哥哥,下面有個妹妹,但父母還是把她視為掌上明珠,寄予厚望,把她看成是整個家庭的驕傲。可是,有一天,莉迪亞卻跳湖自殺了,發生了什麼?全家人都不知道,想不通。讓我們回憶一下那天晚上,一家五口像往常一樣,在餐桌上用餐。
  • 《無聲告白》|那些原生家庭帶來的愛與痛
    但是瑪德琳心裡卻不同意她母親給她安排的道路,她希望能夠做一個醫生(在那個年代,醫生就等同於男醫生),因此她努力的學習物理和化學,甚至作為唯一的女生勇敢的面對一整個化學實驗室男生的嘲笑和調戲。但是她從沒放棄過,就在莉迪亞小的時候,她計劃周密的離家出走兩個多月,想要重新完成課程再圓醫生夢。但還是因為第三個孩子的來臨而不得不再次放棄。在她對自己的醫生夢死心的時候,她驚喜的發現她女兒天賦不錯,於是就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全部推給女兒。
  • 心理學:為什麼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在五六十年代,大多家庭都是重男輕女,我媽會主動承擔家務,照顧弟弟妹妹,所以幾乎就沒時間上學,後來長大後,我媽也是他們五個兄弟姐妹中對我外公外婆最好的那個子女,她也是最賢妻良母的那個。我外公外婆經常給我們說,我媽小時候特別懂事,也從來都不向他們提要求,愛幹活,她幾乎就是我外公外婆誇大的孩子。
  • 心理學:對你百依百順的那個男人,多半是在騙你
    03對你百依百順的那個男人,多半是在騙你。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越是愛的「驚天動地」的情侶,越難走到最後。因為愛情的本質是相互付出和尊重,絕對不是過分索取和付出,因為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在愛情裡百依百順就是過分付出中的一種,現實的來講付出必定需要回報,可是這種百依百順的付出又幾乎沒有能長久與之匹配的回報。哪怕是出於「真愛」的百依百順也無法維持感情的長久。百依百順的男人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既騙你也騙自己,一種是單純的只騙你。
  • 金老師為何變成阿衰百依百順?原來他也害怕父母逼婚
    前言:不知道有沒有人親身經歷過被家裡人催著找對象的呢?畢竟有些時候兩個人的緣分沒有到,感情這種事情確實是強求不來,但是父母的一片苦心我們也應該去體會。在漫畫中,金老師突然成為了對阿衰百依百順的侍從,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 震撼心靈之作《無聲告白》∣父母的期望,可能會壓垮一個孩子!
    三個孩子中,莉迪亞一直是父母的寵兒。哥哥內斯和小女兒漢娜長得父親,而大女兒莉迪亞則更像母親,雖然她的頭髮是黑色的,但她也有一雙藍眼睛。為此,他們的父母格外偏愛莉迪亞,而內斯和漢娜則永遠是被父母忽略的存在。
  • 中斷學業和工作進入婚姻的女性們,怎樣了,看她們的《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01、中斷學業的她:16歲的二女兒投湖自殺了瑪麗琳是美籍華語作家伍綺詩第一本長篇小說《無聲告白》中的全職媽媽。瑪麗琳成長於單親家庭,是被母親撫養長大的,因為在讀大學三年級時意外懷上了她選修課老師的孩子,於是她選擇結婚而中斷了學業,是3個孩子的全職媽媽。
  • 從《無聲告白》中感受到的,社會文化對人的性格影響,究竟有多大
    作為一個標準的「90後」,記得在我小時候,幾乎人人人都對美國有一種莫名的嚮往和憧憬,對比我們生活的國家,仿佛美國才是一個人間天堂。隨著我們這一代人慢慢長大,我們對美國也逐漸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意識到美國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其實外國的月亮並沒有比較圓。
  • 讀了這篇文章才知道,原來我從未真正看懂《無聲告白》
    文 | 魚雁 原創今天想再寫寫《無聲告白》,一本我很喜歡的書。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或者說一本好的小說,它除了故事性,更重要的是要有更深層的可以去探索的背景與內涵。《無聲告白》的華裔作家,就用了這種獨特的洞察力,將一個美國社會混血家庭中的脆弱人性完整地展現了出來。父親詹姆斯:不理解與被歧視,美國少數族裔自卑心理的體現《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的父親就是這樣美國社會的少數族裔人。
  • 0分父親宮崎駿:一生都在求父母點讚的孩子,到底有多苦?
    我不想回去,在他們面前,一團抹布都比我有價值……誇我一下會死嗎?!」看著這個名牌大學畢業,業務優秀的小夥子就這樣失聲痛哭,心裡真是五味雜陳。有多少孩子都是這樣被父母打擊著,一輩子都在求父母點讚。 2 那些一生都在求父母點讚的孩子,心裡到底有多苦?2017年,搜狗登陸美國紐交所,對於CEO王小川來說,他付出的十八載春秋,終於開花結果。人生裡程碑時刻,現場的母親卻說:「才50億,看看人家騰訊阿里。」
  • 她生了二胎,家人都很高興,可她哭了,有個秘密她只能放在心裡
    她生了二胎,家人都很高興,可她哭了,有個秘密她只能放在心裡 文/心岸姐姐 女人這一輩子的路比男人更要自律,因為女人若糊裡糊塗就會釀出來大錯。
  • 「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了,她很痛苦」
    孩子被罰站了幾次,心裡越發害怕拼音和語文課,明明會的內容,被提問的時候也不會了。 媽媽們聚在一起,難免聊到孩子,最後聊著聊著全是灰心喪氣。 她發現,自從上學後,家裡可愛的那個孩子貌似就消失了。孩子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被完成各種作業所填滿,每天都在機械的完成作業。 孩子們毫無動力,灰心喪氣,有些孩子會哭,大多數孩子都討厭上學。
  • 又一部類似《告白》的日劇,校園暴力到底有多陰暗!
    於是大罵柊老師,甚至要動手結果出人意料的是,柊老師似乎變了一個人,具有專業的格鬥技術,幾下就將挑釁的學生一個一個擊倒在地學生們開始害怕了,柊老師不再是那個懦弱的人,這件事情或許是真的開局老師綁架了自己的學生刺不刺激,荒誕的開頭,似乎繼承了《告白》的以暴制暴的風格只不過並沒有《告白》那麼悲壯,至於結局到底如何,現在就不劇透了
  • 《無聲告白》:一個生命的隕落,帶來的深刻思考
    遇到類似事情發生時,人們通常第一反應是,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我則同意另外一種說法,孩子用這種不計後果的方式面對問題,既是性格使然,也跟家長的教育,以及原生家庭必然有著難辭其咎的聯繫。這讓我想到了看過的一本書《無聲告白》。
  • 強推純愛《無聲告白》禁慾學神X超強佔有欲,沉默是我無聲的告白
    大家好,歡迎來到果果小說,今天果果又來給大家推薦小說了,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強推《無聲告白》禁慾學神X超強佔有欲,沉默是我無聲的告白,希望大家能夠喜歡。短評:很喜歡看這種片子類型的小說酸酸甜甜的,而且還能夠對於學習有詳細的描寫兩個人的感情,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而且非常的唯美,你是我生命中的光這樣的描寫實在是太讓人羨慕了。
  • 無聲告白: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歷時6年寫就,是一部爆發力驚人的處女作。美籍華裔作者伍綺詩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因此她深諳移民家庭的與眾不同。於是在這本書中,首先討論的便是美國在吸收移民的歷史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種族問題,以及華人移民在他人眼中和自我認同方面的尷尬處境。
  • 《隱秘的角落》|失去愛的孩子,到底會有多可怕?
    當父母在孩子身上失去了應有的影響力,別人就會代替父母成為影響孩子的那個人。這個人,可能是好人,也可能是壞人。而這樣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負面的。朱朝陽在與張東升的周旋中,目睹了成人世界殘酷的生存法則。
  • 廣東18歲高中生迎娶14歲初中生:縱慾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縱慾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都挺好》裡,蘇明玉的母親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封建機器,她不僅有重男輕女的傾向,連她自己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扶弟魔」。在重男輕女方向縱慾的父母,是把女孩推向了無底的深淵,讓男孩成了真正的騎象人。有時候我也會想,如果這世界上只有一個蘇明玉,那該有多好,可是蘇明玉的代表的卻是無數個被原生家庭壓榨的女孩,她們生活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中,把自己的靈魂都給了生她們的父母,沒有自由選擇的人生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