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死了,最終,唯一值得紀念的就是她烹調的食物。瑪麗琳憂心忡忡地想起她自己的人生:一連幾個小時準備早飯、晚飯,把午飯放進乾淨的紙袋。給麵包片抹花生醬需要那麼長時間嗎?做雞蛋需要那麼長時間嗎?單面的煎給詹姆斯,煮熟的給內斯,炒雞蛋給莉迪亞。一位好妻子,應該掌握蛋的六種基本烹飪方式。她難過嗎?是的。她難過。為雞蛋難過。為一切難過。——《無聲告白》
01、中斷學業的她:16歲的二女兒投湖自殺了
瑪麗琳是美籍華語作家伍綺詩第一本長篇小說《無聲告白》中的全職媽媽。
瑪麗琳成長於單親家庭,是被母親撫養長大的,因為在讀大學三年級時意外懷上了她選修課老師的孩子,於是她選擇結婚而中斷了學業,是3個孩子的全職媽媽。
本來她的人生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她就讀的學校是哈佛大學,原計劃是拿到大學學位證後申請醫學院的。
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啊,她連大學最後一年的學業都沒有完成。
她母親為她設計的人生軌跡是:丈夫、孩子、房子。
也是她母親對她的全部期望。
她已經實現了。
可是她很難過。
一直想要「與眾不同」的瑪麗琳就這麼馬虎地進入了婚姻,以為只要1年後生下孩子就可以繼續學業,可是當她再進入學校時已經是8年以後了。
她實在忍受不了全職媽媽的生活了,每次到醫院去,都很羨慕那些穿著白大褂的女醫生。
所以在她結婚8年後且在已有2個小孩的情況下,她丟下他們偷偷失蹤了。
跑回學校繼續學業去了。
可惜事與願違,她又一次因懷孕不得不再次回歸家庭,繼續全職媽媽的生活。
當然,她當醫生的夢想在腦海中可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她將自己未完成的醫生夢想全部寄托在二女兒身上。
瑪麗琳在心中用金線為莉迪亞編織了一個華麗的未來,她相信女兒也希望擁有這樣的未來:莉迪亞穿著高跟鞋和白大褂,脖子上掛著聽診器;莉迪亞站在手術臺前,周圍的一圈男人敬畏地觀摩她嫻熟的技術。——《無聲告白》
因為瑪麗琳失蹤過一段時間,再次回到家後,全家人很小心翼翼地奉承著她,生怕她再次失蹤,只要是她喜歡的,全家人都必須跟著喜歡,包括培養二女兒成為醫生。
而二女兒呢?
她一點都不想當醫生,她超級討厭物理課,但她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害怕媽媽再次離開她們。
於是不堪壓力又目睹父親外遇的年僅16歲的二女兒投湖自殺了。
這個媽媽自己的夢想得不到實現,卻將期望全部放在女兒身上,而不管女兒是否喜歡,是否情願,間接害死了女兒。
她和女兒都是受害者。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呢?
你曾經愛得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無聲告白》
02、中斷工作的她:被「鬼上身」,抑鬱了
金智英是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的全職媽媽。
因為遇上了相愛的丈夫鄭大賢而結婚,婚後又面對婆家的催育,打亂了智英的工作計劃而成為了全職媽媽。
只有一個女兒的她常常感嘆「太陽落山時心裡空蕩蕩的」。
儘管女兒已經斷奶,但她總是神情恍惚,而且很健忘。
有時候說過的話,轉身就忘得一乾二淨。
尤其是「鬼上身」時說的話,過後完全不記得有這麼回事。
其實她是累,是孤獨,也是失落,但要做好妻子、好媽媽和好媳婦,於是在春節假期回婆家時,面對婆婆刻意的使喚和毫不體諒,忍無可忍了,被「媽媽鬼上身」:
「親家母,真想讓我休息,就讓我回家,這不是事實嗎?
親家母在節日裡看到了女兒開心是吧,我也想看看我自己的女兒。
既然你女兒來了,也該讓我的女兒走了。
還得照顧大姑子一家再走人,我家智英該多傷心啊!
親家,我也心疼我家女兒。」
金智英如願回到了娘家,倒頭便睡,娘家所有人都在歡聲笑語過春節時,她只想睡覺。
當她想找兼職時,丈夫不同意,面對丈夫的不理解,被「已亡好友鬼上身」:
「喂,鄭大賢,最近智英會很痛苦,雖然斷了奶,身體些許輕鬆了,可她卻心急如焚,你跟她多說說,做得好,辛苦了,謝謝吧」......
聽得丈夫淚流滿面。
丈夫為此專門用電腦搜索「鬼上身」,還去醫院諮詢精神科醫生。
當金智英的媽媽得知女兒似乎生病了時,心疼地去看望她,當著媽媽的面,被「外婆鬼上身」:
「美淑啊,別那樣,想當年你正青春年華,卻為了照料哥哥們,在清溪川踩縫紉機,臉變得消瘦,每當你按時拿工資回來,媽都心如刀割。
孩子太乖了,你手被縫紉機弄成那樣回來,媽別提有多心痛了!
當時都沒能好好抱抱你,也沒能說句感謝,美淑啊,對不起!
智英她就算幸苦也會自己看著辦的,你把她培養得很堅強,對吧?」
筆者看到這裡也跟著淚流滿面啊!
金智英之前可是智慧美麗的職場麗人啊,只不過生了個孩子在家待了幾年,怎麼就抑鬱了呢?
竟然需要去看精神科心理醫生!
社會心理學家正在積極地探索抑鬱、孤獨、社會性焦慮以及身體有疾病的人們的歸因和期望問題。抑鬱的人有一種消極的解釋風格。與不抑鬱的人們相比,他們更加自責,用一種更消極的看法去解釋和回憶事情,對於未來也不抱有太多的希望。——《社會心理學》
03、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女性應該是怎樣的?
善良、獨立、堅強、吃苦耐勞、忍辱負重?
是波伏娃中的《第二性》?
是由男性來塑造的?
必須取悅和依附於男性?
還是一定要成為好女兒、好妻子、好媽媽。
那什麼又是好呢?
相較於《無聲告白》中的瑪麗琳,《82年生的金智英》是幸福的,金智英的媽媽很有能量,不願意女兒重蹈自己的命運,鼓勵女兒做自己想做的,在金智英需要幫助、傷心難過的時候,她總是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維護、保護著女兒。
金智英的丈夫很愛她,不顧自己的前途,願意請一年的育兒假替換她照顧女兒,為了她的健康,請她做她想做的事。
金智英在丈夫和家人們的關心愛護下慢慢恢復了健康,重新拾起了工作的自信。
她終於找到了自己。
而《無聲告白》中瑪麗琳的媽媽明明知道女兒沒有完成學業就結婚是不對的。但從不當面指出來,只是一遍遍重複:
「這樣不對,瑪麗琳,這樣不對。」卻不點明「這樣」指哪樣,而且任由這個詞在她們之間的空氣中迴響。
卻不知道沒點明的「這樣」卻害了女兒和外孫女。
瑪麗琳與媽媽最後一次見面是在婚禮上,再次見面時已是參加媽媽的葬禮。
但是,當她試圖整理母親的遺物時,卻找不出自己想要留下的東西。她想找一張和媽媽的合影,卻發現沒有。她翻了三本相冊,連她母親的一張擔任照都找不到,她母親像根本沒有存在過一樣。她 難過嗎?她的母親根本無處可尋,她又怎麼會難過?——《無聲告白》
而瑪麗琳的大學教授丈夫,竟然與他的女學生搞起了外遇。
結語
《無聲告白》是筆者讀過的最難忘的一本書,其涵蓋了原生家庭、婚姻、性別和種族等問題,令人讀起來醍醐灌頂。
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筆者一口氣看了2遍,意猶未盡,很溫暖的一部電影。
作為女性,
我們不要被定義,
不要為了取悅誰而委屈求全。
一時的忍耐或許沒問題,
但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
它從來沒有放過任何對它不負責任的人。
我們一定要遵從自己內心去生活。
我們不是別人眼裡的誰誰誰,
我們只是我們自己,
為自己而活!
(本文圖片來自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和騰訊視頻《聽見她說》,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