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講座
喬託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位畫家,多納泰羅(Donatello,1386 —1466)則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位雕塑大師。
在佛羅倫斯,我們將在很多地方與這位大師的作品相遇。
首先是在喬託設計的喬託鐘樓,在這座鐘樓的東面第二層的壁龕中有四位猶太先知的雕像,那就是多納泰羅在1408年到1421年間的作品。人們說這些雕像的原型是多納泰羅的朋友或與他同時代的人。
聖彌爾頓教堂(museumof the Orsanmichele church,位於Via Calzaiuoli)的外牆裝飾著各種雕像,其中的聖馬可與聖喬治是多納泰羅的作品,創作時間大約在1411-1413之間。如今聖馬可的真品在教堂博物館裡面,外面壁龕中立著的是仿製品。
這尊聖馬可雕像既有傳統的一面,又有多納泰羅創新的一面。這裡的聖馬可垂著長鬚,皺著眉頭,神情沉重,手裡拿著福音書,身體傾側,重心在右腿,左腿微微彎曲以保持身體的平衡,衣服的褶痕自然下垂,右手放在大腿旁邊,顯得沒有著落。有人說,多納泰羅雕像中的手其實是一雙工人的手,當這隻手不拿工具時就會有這種無措感。米開朗琪羅曾經說過:這樣一個好人,真教人看了不得不相信他所宣傳的福音!
在喬託鐘樓的東南方就是國立巴傑羅博物館,這個館裡的二層有多納泰羅的兩件重要作品,一件是他29歲(1415年)時獨立創作《聖喬治》,一件就是他在羅馬旅行之後約1435年到1440年間創作的《大衛》。
聖喬治原來也立在聖彌爾頓教堂的外牆,但這尊與聖馬可的雕像已經不同,他的臉上已沒有了那種鬱鬱寡歡,而是充滿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他挺拔地站著,左手執盾,右手垂在身旁,雖然還有那種無可安放的感覺,但手已形成拳頭狀,增加了有力的感覺。他的肩上掛著一件小小的外衣,左臂上有不少衣褶,使手腕形成許多陰暗的部分,如此穿插,使整個作品顯得豐富而充實。這件作品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央透視法(central perspective)的代表作之一。《聖喬治》問世使多納泰羅名蓋佛羅倫斯。
多納泰羅的《大衛》是一定要看的,大衛是聖經《舊約全書》中的英雄,後來成為以色列王,並使國家得到了統一。以色列王掃羅在位時,菲利士人進攻以色列,其中有一個巨人勇士哥利亞無人能敵;大衛主動要求作戰,並用智慧和勇氣殺死了哥利亞。在這個聖經人物的雕像中,我們又仿佛看到了希臘的美少年,那麼纖秀,那麼典雅,又那麼高貴。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民族像希臘人那樣崇尚青春,崇尚美,在奧林匹克的運動場上,青春少年用裸體之美表達蘊含在身軀中的精神之美;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中,鬥志高揚的美少年以裸體舞慶祝希波戰爭的勝利;以後羅馬的屋大維,總是用青春的形象展示於世人。多納泰羅從羅馬遊歷回來,對古代雕塑的精髓深諳於心,這尊《大衛》在許多細部反映出雕塑家對古典藝術的精湛了解。這尊雕像高165釐米,是目前為止人們所知的第一尊真人大小的裸體銅雕像,他戴著一頂飾有桂枝的帽子,穿著長靴,右手持著斬下巨人哥裡亞頭顱的寶劍,左手握著用以擊斃對手的石頭,腳下是戴著漂亮頭盔的菲利士人的腦袋。整座雕像立在一個桂冠上,表達著勝利者的驕傲,與大衛臉上那泰然自若的微笑相呼應。這尊雕像原立於美第奇宮殿前的廣場上。
在聖母百花大教堂附屬美術館還陳列著一尊多納泰羅晚期的作品,那是1455年,多納泰羅已69歲,他開始有意脫離古典雕像的理想美和華麗莊嚴,追求形式上的誇張和變形,醜陋和痛苦成為他後期創作的內涵。
Magdalene Penitent( 1455)
多納泰羅的父親是個做羊毛刷的工匠,他14歲開始學習石刻,有著一雙工匠的粗壯有力的手。我們知道,在古希臘,機械和手工都被看做是鄙賤之事,希臘的精英們更喜歡形上學的美妙學問。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與雕塑家才真正登上大雅之堂,被人們所推崇和尊敬。腦與手的結合是近代科學與藝術的開端,也是現代人的開端。
多納泰羅終生未娶,又有80歲的高齡,一生孜孜不倦工作,其作品在佛羅倫斯還有很多。對於我們這些匆匆過客來說,錯過的比看過的多,看不懂的比看懂的多,但我們還是會努力,哪怕看懂一點點。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文︱冀建中
編輯︱東西坊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
歡迎分享朋友圈,轉載請聯繫以獲得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