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巖 通訊員 李維
「脫貧不能只靠政府,自立自強更重要。現在黨的扶貧政策這麼好,俺有信心今年一定摘掉窮帽子!」5月3日上午,正在自家院子裡組裝傘骨的修武縣王屯鄉前董村貧困戶董永軍說道。
今年49歲的董永軍因小兒麻痺症導致下肢殘疾,妻子馮冬花患智障和聽力殘疾,兩口子上有7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贍養,下邊兩個女兒都還在上學,生活的重擔壓得董永軍喘不過氣來,於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扶貧工作隊駐村後,先後幫助董永軍家辦理了低保補貼、殘疾補貼、義務教育寄宿補貼,並享受扶貧項目分紅。一項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為董永軍一家的生活帶來了新的希望。
「雖然腿腳不太方便,但俺還有雙手,腦子也不笨,一定有俺能幹的活兒。」董永軍並未因工作隊的幫扶而安於現狀,他渴望通過努力來改善家人的生活。
經過一番考察,董永軍發現村民們對新鮮蔬菜的需求比較大。於是,他每天清晨6點多就駕駛著電動三輪車從家出發,到15公裡外的批發市場進貨,10點左右返回村裡開始售賣。
為儘快打開銷路,董永軍也動了一番腦筋。每次進貨回來,他先將疏菜名稱和價格錄入擴音喇叭,再將喇叭固定在電動三輪車上走街串巷進行「叫賣」,使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買到所需的新鮮蔬菜。
同時,董永軍還堅持薄利多銷的原則,所售蔬菜價格普遍比村內超市低一些,對上午未賣完的則以成本價銷售,既避免了囤貨成本,又確保了所售蔬菜的新鮮度。
依靠上門服務和靈活的銷售策略,董永軍的銷售範圍逐步擴大,鄰村許多人也成了他的固定客戶,每天淨利潤也從不到50元逐漸增加到近100元。
賣菜之餘,有著一定養雞經驗的董永軍還籌錢將院內雞舍擴建、購入雞苗,開始飼養土雞,並通過線下、線上多渠道進行銷售。
「每隻雞除去成本能掙10元錢,我一年能養三茬,每次養200隻,一年光養雞就能收入5000多元。」董永軍高興地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賣菜生意和養殖都受到了影響,閒不住的董永軍又與附近的雨傘廠家取得聯繫,將零件帶回家組裝雨傘骨架,月增收400多元。
「雖然我身患殘疾,但咱決不能當『寄生蟲』,等疫情過後,我打算擴大養殖規模,努力讓家人早日過上好日子。」談到將來的生活,董永軍信心滿滿。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龔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