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春秋末年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
約生於周簡王六年(前580),死於何時不詳。老子看到周朝衰敗,離周隱去。
靈寶函谷關令尹喜通曉天文地理,一日,他在關樓上望見紫氣從東而來,知道不久將會有大聖人從此經過,於是尹喜下令將關前的大道清掃乾淨,迎候聖人。果然,不久老子騎著青牛而來。
有感於尹喜的盛情和虔誠,老子便留下來,在此著下《道德經》,又名《老子》。這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以個人名義寫出的系統完整的理論著作,其核心概念是「道」。
靈寶市函谷關也成為道家學說的發源地。西漢初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稱。東漢後期,道家開始分化,一派向神仙方術和神秘化方向發展,形成中國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把老子奉為教祖,把《道德經》奉為主要經典。「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家哲學是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一派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形成道家思想的新形式—魏晉玄學。魏晉以後,以《老子》《莊子》為道家學術淵源的說法得到學術界承認,後來道家又藉助道教而發展深化。
《道德經》自問世以來,人們對其研究探討從未間斷。20世紀出現了三次研究熱潮。80年代後出現的第三次研究高潮著力研究老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
據不完全統計,古今中外出版的有關《道德經》的著作多達1800多種。
從整體上看,《道德經》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應是一部哲學著作,它體現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各個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有普遍的指導意義。老子哲學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道」。「道」是對事物的一種高度的抽象和概括。
老子認為,道是萬物之宗,一切事物都是由「道」產生的,「道」便是萬物的總規律。「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一個核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