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前,板角青牛那一聲悠揚的長哞,和漫天的晚霞一道,把西行的道路映照地孤獨而又落寞。那位白髮皓首的老者騎坐在青牛之上,宛如天上的金甲神人。
關令尹喜一揖到底,五體投地。待老者行出許久之後,似乎還能看到尹喜仍然伏於地面的身影。
這大概就是老子最為人所知的故事了。
這位久負盛名的道家祖師爺,其事跡流傳至今,竟連他的出身,他的生平都漸漸模糊以至於全憑猜測和附會,在後世的眾說紛紜中,唯有一篇道德真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熠熠生輝。
老子為何被稱為老子?
老子,現今通常的說法是姓李,名耳,或重耳,《神仙傳》又說他字伯陽。
關於老子姓李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為老子的母親有感天上的流星而有身孕,所以並不知道生父為何人,但母親生在李家,於是隨母親姓李,這是比較傳統的說法。
另一說則頗具神話的意味:老子出生便會講話,母親走到一棵李樹下面,他便手指李樹說:以此為我姓——因而姓李。
名耳或重耳則是在眾多的記載裡都出現了老子「耳有三漏門」的描述,說明耳朵很大或者形狀怪異。
老子二字的得名則是因為傳聞老子的母親懷胎有七十二年,老子出生即為老者,鬚髮皆白;後人又發現老子其人極為長壽,所以尊稱其為老子。
老子函谷關度尹喜
尹喜這個人存不存在,叫不叫尹喜已經不可考了:有人說函谷關令尹本就是個官職,其人單名一個「喜」字;更有甚者認為「喜」就是表示高興的意思,關令尹喜就是說這個當官的見到老子很高興。
不管怎麼樣,我們權且叫他尹喜。
《太平廣記》說:(尹喜)佔風氣…命應得道。
意思是說尹喜這個人本來就擅長觀氣,有成仙得道的基礎,看到紫氣東來,知道必有貴人前來,於是「掃道四十裡」,恭迎老子。
尹喜由此得以親眼見識了老子神奇的一面。
有一位名叫徐甲的人從小就受僱於老子,跟隨他二百年多年,老子因此欠了徐甲不少工錢,得知老子西遊,徐甲找人寫信討薪,結果老子卻說:你早就應該死了,只是因為我官小家貧沒有太多的錢給你,所以給了你一道太玄清生符,你才能活到今天。
於是徐甲張口吐符,立刻成為一具白骨。
尹喜更加深信不疑,對老子執以弟子之禮,老子也將長生之術授予他。
《道德經》便是尹喜整理老子的訓誡之言而來。
老子的另一名弟子
陶弘景《真誥·甄命授》裡提到老子除了尹喜之外,還曾經在焦山度化過一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鎮江市,這位弟子有姓無名,只說叫傅先生。
傅先生在焦山學道七年,老子給他一把木鑽,並對他說你如果用這把木鑽將厚五尺的石頭鑽穿,便可得道。於是傅先生晝夜不停,一直到四十七年後,終於鑽盡石穿,得仙丹以升仙。
「山中宰相」陶弘景作為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多有道家的思想在裡面,教人研求真理,當如木鑽鑽磐石,必須持之以恆,方有所成。
老子的影響力後來也正是在道家的包裝下達到一個極限,被尊稱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並在唐朝追認為李姓始祖。
對後世的影響
而今老子的影響也遠播到國外,《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五百種,涉及十七種歐洲文字,在譯成外國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聖經》排第一,《道德經》高居第二。
感謝尹喜,在兩千五百年前,那位乘著青牛的老者轉身西去之時,留下《道德經》,留給後世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