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為什麼能夠同時得到漢朝和魏朝的高度評價?

2021-01-09 歷史百家爭鳴

荀彧是曹操集團前中期的著名謀士之一,對曹操戰勝其他軍閥,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後來荀彧因為反對曹操篡漢以致身死。荀彧輔佐曹操成就霸業而又殉漢而死的矛盾的人生經歷引發後世對荀彧為魏臣還是漢臣的爭議。

史書對荀彧的記載非常罕見,因為荀彧被置於魏朝的開國功臣和漢朝的殉國忠臣之列。

陳壽在《三國志》中稱荀彧 「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將荀彧看做曹操的 「王佐」 之臣,陳壽甚至還將魏臣荀彧與蜀臣龐統作對比,以龐統擬 「魏臣」荀彧,可見在陳壽的理念中,荀彧作為魏臣的身份是無疑的。

荀彧為魏臣入之史傳,陳壽開啟先例 的。陳壽將荀彧作為曹操的開國功臣寫入《三國志》中荀彧輔佐曹操平定天下的功業在陳壽的史著中得到重新確認和評價。陳壽對荀彧在曹操創業過程中的地位應當給予儘量客觀的評價。荀彧對曹操創業 的歷史作用毋庸置疑,將荀彧列入開國功臣第一併隱晦反對曹氏而死的行為,也可以看作是為司馬氏的禪讓行為的合法性提供歷史依據。荀彧之子荀顗以及荀彧從孫荀勖成為西晉政 權的開國功臣的事實,也可能對陳壽的史書撰述造成影響。

荀彧子侄輩也多為司馬氏佐命,其一舉一動皆可能對陳壽產生影響。對朝中重臣的父祖進行評價,而傳主的人生經歷又如此複雜,要做到忠於事實而不犯權貴之忌,無疑是極為困難的。陳壽對於荀彧的評價,在東晉產生許多影響。如王導曾經在給司馬睿的一封上箋中說 「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過亭侯」 但更多的是強調荀彧 「謀解時紛,功濟宇內」的 功業,置荀彧於 「三國名臣」之中,以荀彧為魏臣。

範曄則以荀彧為漢臣列入《後漢書》。在曹魏一代,荀彧始終未能配享宗廟,也沒有在曹魏官方認可的魏臣之中獲得一席之地。荀彧因反對曹操自立為「魏王」而被 「隱誅」,荀彧殉漢而 亡的行為,與他的漢臣身份密切相關。 雖保留了名譽和家人待遇,但在曹魏政權中的功臣地位卻已失去。對荀彧之死的評價,正是陳壽和範曄確定荀彧漢臣還是 魏臣身份最重要的依據。同時,曹魏朝廷也沒有給予荀彧以魏臣的身份,這與曹魏 一朝的史籍記載未將荀彧列為魏臣是一致的,

裴松之對荀彧的評價,以強調荀彧的功業對 於漢朝的意義為標的。所謂 「蒼生蒙舟航之接, 劉宗延二紀之祚」是「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裴松之看到了荀彧輔佐曹操平定天下對於 「蒼生」的意義和延續漢室20餘年的事實,無疑是具有遠見卓識的。

《後漢書》對荀彧的處理方式,正是強調荀彧對延續漢室江山所起到的作用,甚至對荀彧之死,範曄也不忘強調荀彧生前的異議延緩了曹操稱公的進程。裴松之所稱的 「亡身殉節」與範曄所稱的 「殺身成仁」更相類似,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中無疑是一種極高的評判。

在梁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中,荀彧居第七中位之左,小注云「字文若,魏武謀臣,漢尚書令。」表明荀彧「魏臣」與 「漢臣」的身份。佐魏以救時,殉漢以明道,這一極高的道德評價在荀彧身上兼而有之。

陳壽將荀彧列入魏臣,正是以史官對荀彧歷史功績的正視。晉宋之際,裴松之與範曄強調荀彧輔佐曹操對延續漢室江山的貢獻,裴範二人的目的是強調荀彧的殉漢行為,在道德層面的評價也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綜上,荀彧「漢臣」與「魏臣」的背後反映的是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中如何定位,史家對荀彧這類有著特殊經歷的人物的評價和解釋,都無法逃脫現實政治影響下的思想藩籬。

相關焦點

  • 荀彧為什麼老年背叛曹操?漢朝的國輝對得起士子的心,要光復漢室
    當初的關羽為什麼不投靠曹操?就是關羽早就看出了曹操就是一個奸雄,所作所為就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關羽投靠曹操也是迫不得已,受到曹操的威脅。可是關羽一身正氣又怎麼可能受到如此小人的矇騙,最後當然是甩手不幹,離開了曹操,來到了他兄弟劉備身邊。
  • 歷史上著名的謀士之荀彧-漢朝最後的忠臣
    如果說把郭嘉和諸葛亮放在一起有爭議的話,那把他和諸葛亮比較,就完全沒有問題。甚至,他不應該算是曹操的下屬,而是曹操的合伙人。從某種意義上講,他用自己的才華和家族的實力,一步步將曹操推到世人的面前。雖然在歷史上名氣一般,但是重要性卻不言而喻,他就是荀彧(yù)。荀彧宇文若,出身不凡,是大名鼎鼎的潁川荀氏家族。
  • 荀彧是漢朝的忠臣,不想曹操稱帝,為什麼他不直接去投靠劉備呢?
    荀彧是漢朝的忠臣,當時漢朝統治風雨飄搖,急需一個能臣結束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曹操的所作所為證明他是一個能臣,而且是為匡扶漢室努力,所以荀彧選擇幫助曹操興義兵,匡扶漢室。董卓專權的時候,曹操在朝裡擔任驍騎校尉,司徒王允宴請眾臣,席間王允大哭,眾人問王允為什麼悲傷,王允說:「大漢王朝自高祖建立傳到今天,不成想董卓欺主,眼看江山社稷就毀在董卓手裡,我怎麼能不悲傷呢?」眾官員聽王司徒這樣說,也都悲傷起來,一時間宴席上哭聲一片。
  • 曹操送個空食盒給荀彧,荀彧便服毒自殺,顯然荀彧把謎猜錯了
    曹操送一個空盒子給荀彧,荀彧拿到盒子後,馬上服毒自殺這件事,記載在東晉史學家孫盛寫的《魏氏春秋》裡,原文是這樣的:「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為什麼荀彧拿到曹操送他的空盒子,會選擇自殺呢?曹操和荀彧兩人,究竟在打什麼啞謎呢?這樁公案,千百年來,讓人費盡猜測。
  • 既然曹操給不了荀彧所要的漢室復興,他為什麼不去投靠劉備呢?
    然而最令人遺憾的是,荀彧從始至終都是自稱為漢臣,他所做出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復興漢室,只是可惜他更錯了對象,在曹操勢力徹底膨脹起來後,兩人因對於漢朝截然不同的態度而徹底決裂,最後年過50的荀彧以自盡表明了自己的志向,留給後人無數的嘆息。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荀彧一心想要復興漢室,為什麼不去投靠劉備呢?
  • 三國志戰略版荀彧詳解 荀彧怎麼樣
    歷史的長河中,總是存在著一些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大能人,在三國中有這麼一位謀士「荀彧」,他的一生精彩,世人對他評價不俗,今天筆者和諸位聊一聊荀彧荀的故事。
  • 曹操送荀彧一個空盒子,荀彧為何就自殺了
    荀彧和曹操,早年是一堆黃金搭檔。曹操能夠有這麼大的江山,荀彧功勞第一。荀彧之所以幫助曹操,很大程度是因為當時天下大亂,只有曹操算得上真英雄,因此藉助他來安定天下。但是,自從200年曹操殺董貴妃之後,曹魏集團與漢室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荀彧夾在中間,非常難受,卻也無計可施。
  • 荀彧一生與曹操如君如友,為什麼在晚年的時候阻止曹操稱王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期,曹操和荀彧這種即為君臣又是知己好友的關係著實讓人羨慕啊!在當時天下大亂之時,擁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嘔心瀝血的輔佐曹操成就大業,君臣關係又非常好,可是到了荀彧晚年的時候,他為什麼要阻止曹操稱王,這件事情導致他們這對知己好友最終分道揚鑣,荀彧是什麼原因要阻止曹操稱王呢?第一:荀彧一直都想匡扶漢室。
  • 曹操和荀彧的悲哀:曾經最要好的朋友,結果卻走不出集團的隔閡!
    但可惜的是,荀彧曹操最終因觀念的不同,兩人分道揚鑣。在大軍師聯盟裡面,兩人的分別和最後的陰陽相隔,可謂是賺足了眼淚。但是,這些都只是文學上的形象,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有可能我們的認知會被顛覆,而曾經那一段讓人,感覺到淚流滿面的生離死別,其實有可能只是一場權力的博弈與交易。那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此人是袁紹好友,同時看出曹操和荀彧的才能,卻最終自盡而死
    此人在曹操和荀彧不起眼之時,便看出了他們二人的巨大才能和潛力,可謂是火眼金睛。然而,遺憾的是,此人卻最終自盡而死。那麼,這位極具慧眼之人究竟是誰呢?他又是如何評價曹操和荀彧的呢?他又為何要自盡而死呢?根據《後漢書》和《三國志》的記載,這位極具慧眼的三國智士,便是南陽人何顒。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一些何顒對曹操的評價。在《後漢書黨錮列傳何顒傳》中,對此事有著如此記載:「初,顒見曹操。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 為什麼曹操給荀彧一個空食盒,荀彧就喝藥而亡?
    那麼一個空食盒代表了什麼,荀彧為什麼會因此自我了斷呢?在古代,生產力還不發達,吃飯跟禮是直接掛鈎的,許多情況下,一個主公在宴席上如何對待屬下,就能大致推斷出對這個人的態度如何。漢景帝時期,他想試探一下周亞夫的脾氣怎樣,能不能輔佐太子。
  • 荀彧為什麼背叛曹操?
    曹操為什麼要殺竭盡全力助他成功的荀彧?荀彧當初為什麼要投靠曹操,又反對曹操?是什麼原因釀成荀彧的悲劇人生?便成為後世議論的主題。荀彧協調了曹操與世家大族的關係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軍閥混戰,鬥爭激烈。荀彧為了實現維護漢室統治,選擇了與曹操合作。他們倆人的合作,當屬於相輔相成形的合作。荀彧作為士大族代表,協調了曹操與世家大族的關係。同時也依靠曹操的軍事力量,使漢王朝統治得以延續。荀彧,字文若,出身於東漢世家大族。祖父曾任郎陵令,當時號為「神君」。史載荀彧「為人偉美」、「瑰姿奇表」,屬於那種表裡皆為男神級帥哥。
  • 中國歷史人物之荀彧
    荀彧棄官歸鄉。對父老說:「潁川是四戰之地,如果天下有變,那就會經常受到侵略,應該早離去,不能久留。」但鄉人們多懷戀故土,不願離去。時冀州牧同郡韓馥派人接荀彧,卻無人相隨。荀彧只得獨自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2] 到冀州後,冀州已為袁紹所得,袁紹見荀彧來,待之為上賓。荀彧弟荀諶和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荀彧卻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
  • 荀彧忠於漢室,為何不拋棄曹操、投奔劉備?
    荀彧,字文若,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集團首席謀臣和功臣。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是為數不多的誓死忠於大漢的大臣之一,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當曹操稱公稱王后,荀彧對曹操失望至極。他為何不去成都投奔以興復漢室為己任,與曹操勢不兩立的劉備呢?
  • 三國中荀彧為何要死?他的死因是什麼?讀懂荀彧之死,即懂三國
    但是,不管具體的史實是何面目,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荀彧的死與曹操稱「魏公」有關,而且是荀彧自己求死的。那麼,為什麼曹操稱「魏公」一事,能對荀彧產生這麼大的刺激呢?影視劇照要了解荀彧為什麼會對「曹操稱魏公」一事反應如此劇烈,首先還是要先了解一下荀彧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說性格決定命運也好,說立場改變決定也罷,荀彧選擇自尋死路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的「出身」以及出身所帶來的信仰。
  • 荀彧他有才能和有眼光,也非常有魄力,下場真是讓人惋惜!
    如何評價荀彧呢?他有才能,有眼光,有魄力,但是當時是東漢末年,由於受封建思想的約束,思想沒那麼開放,始終忠於漢室。為了阻止曹操也是下了下了血本了。可是曹操野心太大了,曹操的思想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負我」。所以儘管荀彧有大才,不忠心於曹操,也會捨棄。
  • 荀彧為何到死,都不願意稱曹操為魏公
    荀彧生於公元163年,死於公元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荀彧是曹操統一北方的主要謀臣和功臣。荀彧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實力的人,而他的家族也是一個很有實力的家族。荀彧身上自帶一個名門名士這樣的標籤。
  • 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荀彧也忠於漢室,為何他不去投奔劉備
    但讓人疑惑的是,劉備和荀彧都想匡扶漢室,為何荀彧不去投奔漢室之後的劉備,而要選擇曹操呢?二、荀彧出山時,劉備還很落魄荀彧是潁川郡的豪族,他在董卓為相後,辭官故裡。同時,又預料到董卓的所作所為將會引發戰爭,所以為避禍帶著宗族離開了潁川郡。荀彧最開始投奔的是「四世三公」之後的袁紹,袁紹非常看重他,將他視為座上賓,但相處一段時間後,荀彧發現袁紹徒有虛名,沒有匡扶漢室的理想,所以離開了他。
  • 曹操給荀彧一個食盒,荀彧看完後便選擇自殺,他究竟看到了什麼?
    在當時,別說食盒裡面空空如也,就算食盒裡面放有食物,荀彧見到後同樣會心領神會而選擇自殺。即便換作劉備,他給手下任何一人,如諸葛亮、關羽、張飛或黃忠、趙雲等人送去食盒,見此物當知「君要臣死」。 曹操給荀彧送食盒的典故,出自於《魏氏春秋》。據《魏氏春秋》記載,「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 荀彧為什麼一邊輔佐曹操,一邊忠於漢室,他到底怎麼想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能夠篡奪東漢朝廷的大權,離不開荀彧的輔佐,正是荀彧等人的鞍前馬後,讓曹操擁有了取代東漢王朝的實力(雖然最後是由他兒子曹丕篡漢自立的)。那麼,問題來了,荀彧為什麼一邊輔佐曹操,一邊忠於漢室,他到底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