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上午,深圳大學國學院院長景海峰教授做客南京大學哲學系,並為我系師生分享了他多年來致力於經典詮釋學研究的學術思考——「經典詮釋與傳統訓詁」。本次講座由我系李承貴教授主持。
首先,景教授從《說文解字》等文獻材料對「訓」與「詁」作了界定,認為「訓詁」就是對經典的理解和詮釋。接著,他對「訓詁」學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重點論述了訓詁學發展史中的「清代訓詁學」,認為此時期以王引之、俞樾為代表的訓詁學是基於前人學術成果的總結,他們對訓詁的體例、義倒和方法等提出了系統的見解,使訓詁學上升到了一種理論探討的高度。景教授還認為,近代的「章黃學派」(章太炎與黃侃)對現代訓詁範式轉化做出了重要理論貢獻。
其次,中國傳統訓詁學遭遇了內外之衝擊、緊張,並在應對這些衝擊、緊張時進行了自我範式的調整。對內而言,景教授指出,雖然在引進西方語法學、語音學、符號學和詞彙學等語言科學成果之後,中國傳統的音韻學、文字學基本上實現了現代化,但是訓詁學卻很難從傳統的材料中擺脫出來,融入現代語言科學系統之中。然而,通過對中國經典解釋學與西方施萊爾馬赫、伽達默爾等人詮釋學的比較,景教授卻得出了中國訓詁之學與西方的「聖經釋義學」及古典語文學是較為接近的結論。對外而言,景教授認為,歷史上的漢宋之爭,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疏離精神理解的訓詁考據之學與發揮哲學思辨性的心性義理之學之間的緊張與張力。而正是這種張力使得宋明儒轉向了輕訓詁而重義理髮揮的新的經學途經。
最後,在西學東漸的學術背景下,中國傳統訓詁學既需要與時代進行融合,又要建構當代中國哲學「新」的詮釋學。景教授認為,當代中國哲學的建構要重新理解「詮釋」的意義和建立「新」的經典詮釋。也就是說,中國哲學合法性問題的根本就在於建構一套有自己特色的詮釋學方法的體系,既不能完全受制於西方詮釋學方法論,又不能簡單地、重複地回到經典文本的懷抱,而是要以中國傳統經典為根本,充分吸收西學有利發展自己的因子,來建構當代中國的詮釋學。
講座結束後,景海峰教授與師生進行了交流互動,並回答了現場聽眾提出關於熊十力詮釋思想、宋明理學中的經典詮釋等研究領域的相關問題。李教授作了最後的總結,講座學術氛圍濃厚,圓滿成功。
供稿 | 閆磊 鍾純
編輯 | 唐銥涵
校對 | 楊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