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被稱為「工業中的工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
我國一直致力於政策引導汽車工業的發展,通過幾十年的積累進步,確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同時也崛起了一批優秀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
但我們一直都是比較關注「整車製造」,經常忽略了整車製造的基礎——汽車零部件。
2019年,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項目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說:
「國內過度關注整車,對零部件的投入不夠,而電池領域得到的投入又太分散。
還有很多短板的地方,例如晶片、高速軸承、IGBT(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等,這些都是比較難啃的骨頭,但沒有引起關注。」
他還指出:「雖說現在中國企業基本上都能自己生產發動機,但前幾年做調查發現,發動機裡面超過一半的核心部件是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在中國工廠生產的,技術在人家手裡。」
新能源車的電池和電機,內部也有少數東西還在依賴進口,例如:
電機的高速軸承國內做不了,電機轉速達到1萬多轉以後,軸承就不能用了。汽車晶片,國內只能做出一部分,還有大量來自德國、日本、美國等生產廠家。
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功率半導體產品中心晶片研發總監吳海平,在2020全球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期間接受《中國汽車報》採訪時說:
「在IGBT(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和功率半導體器件應用方面,中國市場佔全球市場份額50%,但本土化供應只有約10%。」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最新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白皮書2020》顯示,國內汽車半導體產值在全球市場佔比不到5%,部分關鍵零部件進口率超過80%至90%。
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後都折射出一個結論:我們新能源車的某些領域確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還有很多「卡脖子」的問題等待解決。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內零部件企業不僅佔據的市場份額小,同時,除了極少數企業之外,其餘企業的利潤均在逐年下滑。
根據國內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上半年財報顯示,寧德時代淨利潤同比下降7.86%、宏發股份淨利潤同比增長0.73%、銀輪股份淨利潤同比增長0.92%。
其實不止是對新能源車零部件的關注度不夠,燃油車的零部件自產率甚至還不如新能源車,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數據簡單了解一下:
2017年,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在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領域,外資市場份額高達90%。
在發動機管理系統(包括電噴)、ABS等核心零部件領域,外資企業所佔比例分別高達95%和90%以上。
據 2020年6月29日,蓋世汽車訊《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發布了2020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
與去年一樣,博世仍居首位,前十名中,除了佛吉亞和李爾的排名互換,其它八家企業依然維持上一年的排名,今年依然有7家中國企業上榜,排名最高的是第19名的延鋒。
上榜的企業共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
日本企業上榜數超過美國,共有24家企業入圍。
美國有21家企業進入今年的榜單。
德國今年上榜數少於去年,有18家企業入圍。
韓國、中國、法國、加拿大、西班牙、英國、瑞士分別有8家、7家、4家、4家、3家、3家和2家企業上榜
愛爾蘭、巴西、盧森堡、瑞典、墨西哥、印度分別有1家企業入圍。
中國上榜的7家分別為延鋒、北京海納川、中信戴卡、德昌電機、敏實集團、五菱工業和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
從該榜單也可以看出,中國只有寥寥數家企業上榜,且排名較為靠後。
所以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像新能源汽車領域這幾年國家在不斷的投入,可就是沒有出現像『特斯拉』這樣的巨頭,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了。
按照某位汽車大佬的說法是:「汽車強國的底層是零部件強國,沒有強大的零部件,汽車就是漂浮在雲上,落不了地。」
最後用王秉剛組長話結尾:「好在如今我們比過去更重視這個問題,只要重視了就好辦,那就是時間問題,中國人還是有辦法慢慢解決的」。
好了,今天關於汽車零部件的問題就暫時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了,歡迎各位朋友留言補充自己觀點和建議,喜歡的小夥伴記得點讚、關注、轉發哦。
購車0距離(公眾號)每天跟大家分享一點與車有關的問題,要是各位朋友有遇到其他任何關於車的問題都可以私信共同交流學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