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沙龍」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一司汽車發展處副處長馬春生表示,與2019年全年120.6萬輛的產銷量相比,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預計持平,很有可能略高於去年。總體來看,今年在新冠疫情、新能源汽車補貼下滑以及油價下降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有驚無險」,未受影響。
明年新能源汽車產銷或將迎來較大增幅。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介紹,通過調研,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為130萬輛,預測明年「會有更大的驚喜」,「初步估計評判,新的一年新能源汽車產銷的增速會超過30%以上,甚至會接近40%。這意味著2021年的銷量會達到180萬輛。」
工業和信息化部12月11日舉辦「工信沙龍」活動。(朱延生/攝)
面對新能源汽車2021年將有望實現兩位數以上的可喜增長,現實卻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仍存在不少「卡脖子」技術。
近期,公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2035年規劃》)提出,要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認為,「『三縱』『三橫』體現了新能源汽車對應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目前,我國主要的新能源汽車「卡脖子」問題集中在基礎部分,包括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元器件等等。這其中,也包括一些用於基礎開發的工具,如設計軟體、仿真測試軟體等等。
對於如何解決這些「卡脖子」問題,侯福深表示,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通過專項和創新工程,包括提出《2035年規劃》來開展相應工作安排,組織各方面的力量聯合攻關。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需求和市場來拉動。《2035年規劃》就是給大家一個非常明確的一個信號,即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就是要向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方向去轉型,可以放心大膽去投資和投入。
具體來說,就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扶持,進一步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持續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依託骨幹龍頭企業、新興領域獨角獸企業,讓他們真正成為創新主體。最後,要加強產業聯合,瞄準未來的前瞻技術領域開展競爭性合作。
侯福深表示,「產業聯合,不光是技術創新的供給者要聯合在一起,還要和應用者聯合在一起,使用戶和供需之間還需要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