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24家藥企加入抗病毒研發後,中國製藥取得三大突破!

2020-12-17 金十數據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後,目前治療COVID-19的特效藥尚未出現,但是COVID-19疫苗的研發競賽已經開啟了。國內已有不少知名藥企採取行動加入抗病毒藥物研發當中,同時,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企業和科研機構緊隨其後。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共同與病毒競速的一系列行動之後,近期中國在COVID-19研發方面率先取得了三大突破。

時下,加速研發出處理公共衛生危機的疫苗已成為全球重中之重的事情之一,當前全球各大相關病毒研究機構、醫療機構和藥企無疑成為此次抗病毒藥物研發的中堅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12日,包括廣生堂、康泰生物等藥企在內,我國國內至少已有24家藥企或機構加入了疫苗研發的工作。

另外,國醫療巨頭強生也於12日宣稱,該公司正與BARDA(美國生物醫學高級研究和發展管理局)合作,以加速其疫苗的研發。據悉,該企業早在1月份就宣布著手開發疫苗工作。此次與BARDA強強聯合,則有望加快其研發進程。

在美國疫苗製藥公司行動之後,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企業和科研機構緊隨其後同時,不少國家及基建會都撥款重金資助疫苗研發,比如2月18日澳大利亞宣布將撥款200萬澳元(約130萬美元)用於研製COVID-19疫苗;此前,美國製藥公司Inovio和德國生物製藥公司CureVac AG業也分別獲得CEPI(非營利組織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 900萬美元和830萬美元的資助。

目前,在世界疫苗產業掌握最大話語權的全球四大製藥廠商中,已有強生、默克、葛蘭素史克三家巨頭加入此次疫苗研發行列,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疫苗銷售總額達到540億美元。憑藉著豐富的行業經驗和雄厚的研發資金,COVID-19疫苗的研發之路正全速推行。

同時,我國科研人員與國際研發疫苗進展基本保持一致,並且可喜的是,日前我國在全力推行COVID-19有效藥物的科研攻關工作中,率先取得了一些進展

其一,國藥集團、華潤集團、通用技術集團等中央涉藥企業的滅活疫苗的研發,已進行到病毒培養階段,重組基因工程疫苗研發已完成基因序列核查。

其二,國藥集團所屬中國生物,成功率先研製出核酸分子檢測試劑盒並迅速用於一線檢測,目前已累計生產100萬人份,在病患篩查、病毒檢測分離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三,據中新網報導,目前中國生物製備出可用於臨床治療的特免血漿,已經成功用於10名危重病人的治療,從目前掌握的消息來看,治療效果良好。有聲音認為,這可能是自疫情出現以來第一個明確有效的治療手段,對於疫情的控制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抗病毒創新藥:中外藥企鏖戰新賽道
    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吳曉濱說,該公司現有1500多名研發人員,將紮實做好每一款藥,惠及全球更多患者。火熱的背後,源於中國藥企在創新藥領域的持續突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國內藥企通過專利破局,讓新藥走出研發和上市困境。近日,中國自主研發的乳腺癌新藥——伊尼妥單抗在全國五個省市同時開出當地首張處方。
  • 藥企最新排行榜公布|中國生物製藥|輝瑞|江蘇恆瑞醫藥|研發費用|...
    比較罕見的是,羅氏是近些年來唯一在藥物收入和研發支出上均名列第一的藥企:羅氏製藥公司的總收入達到103億美元,這也是唯一一家研發投資超過十億美元的藥企。2多受藥企大型收購案影響除了羅氏外,諾華也於之前的排名相比上升一位,從第三名躍升至第二位,藥品銷售增長6%。
  • 君實生物營運長馮輝:疫情促使創新藥企關注抗病毒類藥物,行業...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君實生物營運長馮輝以「後疫情時代生物創新藥企的研發與國際合作」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馮輝認為,新冠疫情對生物製藥生態的總體影響有四點:一是新冠疫情下的市場需求增加,抗病毒藥物、疫苗、核酸檢測等需求迫切,新興技術行業積極參與電子臨床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二是藥企研發速度提升與領域拓展,在相關政府部門、審批機構的支持下,藥企根據自身特點,憑藉現有管線核心能力或拓展至新領域、開發新技術,使得產品研發迅速推進;三是藥企開展國際合作、全球布局
  • 葛蘭素史克、中國生物、恆瑞製藥等多家知名藥企驚現「離職潮」 或...
    8月28日,中國生物製藥有限公司公布了中期業績。財報顯示,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營收12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歸母淨利潤12.1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16%。具體到已被納入集採的產品層面,上半年,中國生物製藥肝病產品實現收入22.5 億元,同比下降31.7%,佔總營收的17.8%,增長乏力;其他板塊中,心血管與鎮痛同比下滑明顯,預計鎮痛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等受集採擴面衝擊影響較大。
  • 日本創新藥企的崛起與仿製藥企的集中
    由於面對藥品質量再評價和藥品降價的壓力,日本醫藥企業數量減少,低質量以及惡性競爭的企業被淘汰,仿製藥市場向頭部企業集中。根據招商證券統計,2016 年日本以仿製藥為主業的藥企僅剩32家,佔處方藥企業數量的30%左右,佔日本所有藥企數量的11%。
  • 最新| 10大跨國藥企業績公布|賽諾菲|默沙東|藥企|業績|-健康界
    截止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有10家MNC藥企公布了Q3「成績單」:賽諾菲、禮來、吉利德、GSK、默沙東、諾華、輝瑞、渤健、羅氏、強生。其中製藥營收111.15億瑞郎,同比-10.1%,佔總營收76%;診斷營收35.83億瑞郎,同比+10.9%,佔總營收24%。
  • 方大集團7億元再加碼東北製藥 揭開老牌國有藥企之困
    來源:中新經緯中新經緯客戶端6月23日電(高曉鍈)東北製藥為期兩年多的混改路上消息不斷。6月23日,方大鋼鐵7億元人民幣要約收購東北製藥股份計劃期滿。為此,東北製藥股票自2020年6月24日開市起停牌,待要約收購結果公告後復牌。
  • 興業證券:呼吸領域國內藥企有望突破 看好中生製藥
    來源:新浪港股近日,中國生物製藥附屬公司開發的兩款哮喘治療藥物(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孟魯司特鈉顆粒)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藥品註冊批件。興業證券發布研究報告,認為本次正大天晴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的獲批是國內藥企在該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持續看好能夠持續推出新產品、在新的領域做大做強的頭部公司,如中國生物製藥(01177),石藥集團(01093)等。報告測算,我國目前哮喘和COPD治療藥物市場規模合計188億元。
  • 輝瑞立普妥專利到期 中國藥企瞄上仿製藥商機
    也就是說,一旦基本專利到期,「只要不落到補充的專利圈內,就可以生產仿製藥。」郭銀漢表示,「但是如果不小心進入到別人的小圈內,就侵權了。」  這一點,潘力佳深有體會。「像我們企業搞研發,首先要查相關專利,包括它在美國申請的專利和在中國申請的專利。」
  • 日本小林製藥收購中國藥企
    3月30日,日本上市公司小林製藥獨資子公司上海小林日化有限公司官網消息顯示,為在中國發展擴大非處方藥業務,小林製藥擬在中國設立小林製藥(中國)有限公司,並通過該公司收購中國江蘇中丹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丹製藥」)的全部股權。
  • 口服抗病毒藥物已在研製!進博會上,多家藥企透露新冠疫苗新進展
    紅星新聞記者 11 月 5 日在進博會現場採訪獲悉,默沙東、禮來、阿斯利康等多家藥企均亮相該展區,且帶來了新冠疫苗研發的新進展。默沙東:正合作開發口服抗病毒藥物" 默沙東在全球已經展開多項抗擊新冠病毒計劃,包括正在研發的兩種新冠肺炎疫苗和一款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 默沙東全球高級副總裁兼中國總裁羅萬裡此前公開表示。
  • 韓國15家藥企著手研製新冠疫苗和藥物;日本藥企AnGes開始研發新冠...
    韓國製藥生物協會3月9日表示,國內有15家生物製藥企業已開始或正準備研製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和藥物製劑,但預計完成研發和臨床試驗至少需要數月甚至數年。韓國GC綠十字和SK生物科技等5家藥企宣布開始研發新冠疫苗,賽爾群等10家藥企也已著手或準備研發相關藥物。賽爾群通過分析治癒者血液研發藥物,醫企Immunemed則正在研究使用抗流感藥物治療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國立保健研究院、科學技術信息通信部、韓國化學研究院、韓國生命工學研究院4家機構也為研發新冠疫苗和藥物正在積極推進民官合作。
  • 日本小林製藥收購中國虧損藥企 正式進軍中國
    點擊查看 小林製藥雖然在中國製藥界名氣並不是很大,但是隨著這幾年出國代購熱的出現,其在中國名氣盛隆,很多產品被中國消費者追捧為「神藥」,現在其通過併購一家虧損藥企正式進軍中國,並將在華總部設在上海,其主打的退熱貼、液體創可貼等能否在競爭激烈的當下拿下市場份額?
  • 「最強後援團」齊上陣,中國藥企捐款捐物捐藥
    作為疫情的「最強後援團」,中國藥企不敢停歇,口罩、防護服、護目鏡、消毒液……還有藥企自身所擁有的大批新型冠狀病毒防治藥品等都需保證供應。 短短一周,無數中國藥企站了出來,發揮自身的力量和優勢支持疫情防控,籌集款項和物資,加班加點供應藥品,共同書寫中國藥企的社會責任心。
  • 大批員工感染新冠,多家藥企宣布關閉製藥工廠!
    受影響的工廠是盧平在其Ankleshwar基地運營的11家工廠之一,該工廠佔地40英畝,僱用984名工人。一名官員告訴路透社,檢測呈陽性的18名工人都在一家工廠工作,與感染員工接觸過的其他工人正在接受冠狀病毒檢測。目前,盧平的其他製藥廠暫未發現新的感染病例。
  • 康希諾、復宏漢霖、成大生物等近20家藥企「衝刺」科創板,底氣在哪
    2018年港交所開閘激發了不少未盈利藥企走向資本市場的決心。而後,2019年科創板問世,先驅性的改革更是進一步為創新藥企帶來融資曙光。據統計,2019年至今已有21家醫藥企業登錄科創板,儘管已掛牌藥企有漲有跌,但並不影響後備軍們的熱情。據悉,目前已有成都先導、君實生物、康希諾等14家醫藥企業正式申報科創板IPO。
  • 各大藥企上半年業績披露,幾家歡喜幾家愁,恆瑞、石藥、上海醫藥...
    我們搜集了幾家有代表性的行業龍頭企業及創新型藥企的上年報,摘出其中關鍵內容,或許可以從中了解醫藥行業的基本經營情況。 恆瑞醫藥:持續穩健高速發展,總市值曾一度突破5000億元 8月1日,恆瑞醫藥發布了2020年度半年報。
  • 武田製藥管線被藥企新秀海森收購,背後有怎樣的戰略新布局
    來源:vb動脈網根據海外新聞,武田製藥在2020年12月21日宣布與海森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籤署協議,剝離在中國內地的部分處方藥業務至海森生物製藥。在滿足監管要求並完成交割後,武田將收到3.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08億元)的交易總額。
  • 15家跨國藥企2019年收入曝光,5家企業兩位數增長,中國是重要貢獻者
    據健識局統計,2月10日以來,已有至少15家跨國藥企發布了2019年財報。輝瑞、羅氏、諾華名列前三,其中輝瑞的銷售額518億美元,羅氏495.9億美元,諾華474.5億美元。
  • 15家跨國藥企去年收入曝光,5家企業兩位數增長,中國是重要貢獻
    事實上,在跨國藥企耀眼的收入背後,來自政策和市場的影響已經發生作用。2019年中國的醫藥衛生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在帶量採購、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倒逼之下,過專利期原研藥不是價格大跳水,就是市場萎縮,甚至二者同時到來。至此「專利懸崖」正式成為常態。跨國藥企在中國「躺著賺錢」的日子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