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概念最早出現於1956年,然而直到最近,它才真正迎來爆發式的發展並進入公眾視野。2017年被全球眾多主流媒體稱為「人工智慧元年」,它標誌著人工智慧從此走出實驗室、開始廣泛參與我們的生活。同年底,我國工信部發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宣告「加快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推動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隨後,社會各界對人工智慧的關注與討論持續升溫。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是,面對正在到來的、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人文學科該何去何從?
文理交叉融合是人文學科發展的新方向。關於這個問題,教育界已經率先給出了答案。2019年4月底,教育部宣布正式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全國高校開始積極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其中「新文科」涵蓋心理學、經濟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和歷史學等學科,而其「新」之所在就是要把握好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要求,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文理交叉融合的核心內涵也指出了人文學科擁抱新技術時代的必由之路。應該說,自從上世紀後半葉開始的這一輪信息技術革命,邁出了用計算機處理語言文字這一人類主要信息交流媒介的步伐,所謂的文理融合就已經開始了。但是在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面向人工智慧時代的「新文科」建設對於文理交叉融合必然會提出新的要求。
文理交叉融合,是人文助力科技,還是科技輔助人文?我國於1981年推出《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GB2312-1980),之後幾十年間陸續湧現出多種多樣的漢字輸入法,在某種意義上說都是計算機科學與語言學交叉合作的結果,是人文學科助力科技發展的典範。遺憾的是,這種融合方向似乎並沒有得到擴展深化。相反,近年來蓬勃興起的「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以引進新媒體、算法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來促進人文學科的全新發展為己任,比如各種大型資料庫的建立以及敦煌、故宮這些國寶級館藏文物的數位化工程等,都是文理交叉融合已取得的豐碩成果。但我們需要看到,這種「融合」目前的主要思路在於,探索各種數字信息技術在人文學科知識生產、傳播與教學中的創新性應用路徑與方法,為傳統人文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提供方法、工具和平臺等。換言之,「數字人文」是以「人文」為目的、以「數字」為手段的。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是,由於能滿足上述要求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一方面導致人文學界關注科技領域的深度和敏感度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科技界也很難真正重視與人文學科的合作。
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人文學科更積極地助力科技發展。筆者認為,人工智慧時代需要真正深度的文理融合,這種融合不能只是人文學科單方面對先進技術手段的需要,在更深層更根本的意義上,它也是科技本身發展的需要。人工智慧與此前所有技術革命的區別在於,它不再僅僅在工具理性層面發展技術為人類服務,而是把模擬、改造和改變人自身作為技術發展的方向。這就必然涉及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問題,進而影響到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因此,無論是「AI」(人工智慧)還是「IA」(智能增強),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需要人文學科的介入,以保障技術的發展不會偏離為人類服務、使人類生活得更好的宗旨,不會給人類文明帶來本質性的困境或傷害。在此意義上,當前正在被自動駕駛、智能醫療等技術「逼」上議事日程的技術倫理等問題,只是人文學科成為人工智慧技術之「剛需」的第一步。人文學科積極、深入、全面地介入新科技革命,是未來時代的必然趨勢。
人文學科「反哺」科技,文學與美學或有妙用。那麼,在正在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除了為技術發展套上倫理規範的「籠頭」,人文學科還可以在哪些領域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呢?筆者大膽提出以下兩種設想。
一是文學與虛擬實境技術(VR)。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式出現的虛擬實境技術,今天已經進入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階段。我國自2017年開始在全國高等院校大力推廣「國家虛擬仿真教學實驗項目」申報工作,到2019年已有數百個項目得以立項建設,項目的學科分布也從最初僅限於理、工、農、醫科類逐漸擴展到新聞學、心理學、教育學以及文學、歷史等眾多人文社會學科領域。這意味著,虛擬仿真技術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信息化轉型的重要手段。不過筆者認為,人文學科如果仍然只是採取「拿來主義」策略、用現有的虛擬實境技術輔助自身教學,可能錯失真正融入甚至引領技術發展的良機。虛擬實境技術的實質是「創造」出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虛擬世界,而「創造」或「虛構」一個世界恰恰是文學自古以來就有的特殊功能。優秀長篇敘事文學如史詩、小說、戲劇等能夠營造出一個非現實的世界,這個世界雖然只以文字的方式被表現出來,只存在於作家和讀者的想像之中,但它可以是無比完整、真實和富有魅力的。創造出這樣的世界也是虛擬實境技術的目標,一些優秀的大型電腦遊戲所創造的世界完全可以媲美文學世界。目前虛擬實境技術的熱點仍然集中在傳感器的不斷改進上,但事實上,該技術的關鍵領域並不是傳感器,而是動態建模和三維圖形展示等。傳感器相當於一個交通工具,但重要的不只是工具,而是這個工具將要把我們帶向一個怎樣的世界。在虛擬實境動態建模技術中適當引入文學千百年來所積累的關於「虛構」或「敘事」的某些技巧和原則,將會更好地幫助虛擬實境技術建造出符合人類特定價值理念、審美取向、情感體驗和認知習慣的產品,以確保新技術在為人類提供更好的教育、娛樂、社交或其他公共服務的同時,能夠始終堅守、維護和提高我們的文明境界。
二是美學與情感算法。情感算法是指一種能感知、識別和理解人的情感,並能針對人的情感作出智能、靈敏、友好反應的計算系統,該系統能賦予計算機像人一樣觀察、理解和生成各種情感特徵的能力。情感是作為高等智慧生命的人類所擁有的基本特性,不僅是人類個體存在的方式,也是社會體系和各種文明成果的催化劑。正因如此,情感識別與情感設計技術是人工智慧向高級形態發展必須跨越的關鍵性步驟,也是當前廣受關注的熱點領域。目前這一領域已經發展出較為普遍的文理融合模式,主要是藉助心理學相關理論,在人類的表情、心跳、呼吸等各種生理信息與心理學意義上的不同情感類型之間建立起可靠聯繫,再通過模擬神經元信號和傳感器技術的運用,以期最終讓機器擁有識別、理解和表達情感的功能。筆者認為,除了心理學、情感算法的研發,可能還需要美學和倫理學的參與,因為後者不僅可以幫助計算機技術對人類極度複雜的情感世界進行細緻的分類和定性研究,更重要的是,這兩種人文學科對情感的研究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因而可能起到保障人類對機器的情感設計遵循人類文明求真、向善、愛美之正確方向的作用。其中美學的參與尤為重要,因為在現代美學視野中,人類的審美行為同時關聯於感官認知、理性判斷和情感生成,被視為人類對抗技術統治和人性異化,維護人與自然、他者之間和諧關係的唯一途徑。人工智慧的情感設計,歸根到底仍然是對人類情感生成機制的模仿,在該設計中加入來自美學與倫理學的價值取向,應該是預防人工智慧違反人類文明基本法則的一種可能方案。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倡導文理融合的「新文科」建設思路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人文學科不僅應該乘此東風,藉助新科技更新自身的研究範式,打開全新的研究視野,取得更好成績,更應該積極主動地關注已經觸及人文學科核心內容的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趨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為飛速發展的技術保駕護航,從而在面向未來的新技術時代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7日第8版
作者:宋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