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科在人工智慧時代的作用

2020-12-22 中國教育新聞網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概念最早出現於1956年,然而直到最近,它才真正迎來爆發式的發展並進入公眾視野。2017年被全球眾多主流媒體稱為「人工智慧元年」,它標誌著人工智慧從此走出實驗室、開始廣泛參與我們的生活。同年底,我國工信部發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宣告「加快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推動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隨後,社會各界對人工智慧的關注與討論持續升溫。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是,面對正在到來的、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人文學科該何去何從?

文理交叉融合是人文學科發展的新方向。關於這個問題,教育界已經率先給出了答案。2019年4月底,教育部宣布正式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全國高校開始積極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其中「新文科」涵蓋心理學、經濟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和歷史學等學科,而其「新」之所在就是要把握好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要求,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文理交叉融合的核心內涵也指出了人文學科擁抱新技術時代的必由之路。應該說,自從上世紀後半葉開始的這一輪信息技術革命,邁出了用計算機處理語言文字這一人類主要信息交流媒介的步伐,所謂的文理融合就已經開始了。但是在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面向人工智慧時代的「新文科」建設對於文理交叉融合必然會提出新的要求。

文理交叉融合,是人文助力科技,還是科技輔助人文?我國於1981年推出《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GB2312-1980),之後幾十年間陸續湧現出多種多樣的漢字輸入法,在某種意義上說都是計算機科學與語言學交叉合作的結果,是人文學科助力科技發展的典範。遺憾的是,這種融合方向似乎並沒有得到擴展深化。相反,近年來蓬勃興起的「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以引進新媒體、算法和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來促進人文學科的全新發展為己任,比如各種大型資料庫的建立以及敦煌、故宮這些國寶級館藏文物的數位化工程等,都是文理交叉融合已取得的豐碩成果。但我們需要看到,這種「融合」目前的主要思路在於,探索各種數字信息技術在人文學科知識生產、傳播與教學中的創新性應用路徑與方法,為傳統人文學科的教學和研究提供方法、工具和平臺等。換言之,「數字人文」是以「人文」為目的、以「數字」為手段的。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是,由於能滿足上述要求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一方面導致人文學界關注科技領域的深度和敏感度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科技界也很難真正重視與人文學科的合作。

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人文學科更積極地助力科技發展。筆者認為,人工智慧時代需要真正深度的文理融合,這種融合不能只是人文學科單方面對先進技術手段的需要,在更深層更根本的意義上,它也是科技本身發展的需要。人工智慧與此前所有技術革命的區別在於,它不再僅僅在工具理性層面發展技術為人類服務,而是把模擬、改造和改變人自身作為技術發展的方向。這就必然涉及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問題,進而影響到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因此,無論是「AI」(人工智慧)還是「IA」(智能增強),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需要人文學科的介入,以保障技術的發展不會偏離為人類服務、使人類生活得更好的宗旨,不會給人類文明帶來本質性的困境或傷害。在此意義上,當前正在被自動駕駛、智能醫療等技術「逼」上議事日程的技術倫理等問題,只是人文學科成為人工智慧技術之「剛需」的第一步。人文學科積極、深入、全面地介入新科技革命,是未來時代的必然趨勢。

人文學科「反哺」科技,文學與美學或有妙用。那麼,在正在到來的人工智慧時代,除了為技術發展套上倫理規範的「籠頭」,人文學科還可以在哪些領域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呢?筆者大膽提出以下兩種設想。

一是文學與虛擬實境技術(VR)。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式出現的虛擬實境技術,今天已經進入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階段。我國自2017年開始在全國高等院校大力推廣「國家虛擬仿真教學實驗項目」申報工作,到2019年已有數百個項目得以立項建設,項目的學科分布也從最初僅限於理、工、農、醫科類逐漸擴展到新聞學、心理學、教育學以及文學、歷史等眾多人文社會學科領域。這意味著,虛擬仿真技術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信息化轉型的重要手段。不過筆者認為,人文學科如果仍然只是採取「拿來主義」策略、用現有的虛擬實境技術輔助自身教學,可能錯失真正融入甚至引領技術發展的良機。虛擬實境技術的實質是「創造」出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虛擬世界,而「創造」或「虛構」一個世界恰恰是文學自古以來就有的特殊功能。優秀長篇敘事文學如史詩、小說、戲劇等能夠營造出一個非現實的世界,這個世界雖然只以文字的方式被表現出來,只存在於作家和讀者的想像之中,但它可以是無比完整、真實和富有魅力的。創造出這樣的世界也是虛擬實境技術的目標,一些優秀的大型電腦遊戲所創造的世界完全可以媲美文學世界。目前虛擬實境技術的熱點仍然集中在傳感器的不斷改進上,但事實上,該技術的關鍵領域並不是傳感器,而是動態建模和三維圖形展示等。傳感器相當於一個交通工具,但重要的不只是工具,而是這個工具將要把我們帶向一個怎樣的世界。在虛擬實境動態建模技術中適當引入文學千百年來所積累的關於「虛構」或「敘事」的某些技巧和原則,將會更好地幫助虛擬實境技術建造出符合人類特定價值理念、審美取向、情感體驗和認知習慣的產品,以確保新技術在為人類提供更好的教育、娛樂、社交或其他公共服務的同時,能夠始終堅守、維護和提高我們的文明境界。

二是美學與情感算法。情感算法是指一種能感知、識別和理解人的情感,並能針對人的情感作出智能、靈敏、友好反應的計算系統,該系統能賦予計算機像人一樣觀察、理解和生成各種情感特徵的能力。情感是作為高等智慧生命的人類所擁有的基本特性,不僅是人類個體存在的方式,也是社會體系和各種文明成果的催化劑。正因如此,情感識別與情感設計技術是人工智慧向高級形態發展必須跨越的關鍵性步驟,也是當前廣受關注的熱點領域。目前這一領域已經發展出較為普遍的文理融合模式,主要是藉助心理學相關理論,在人類的表情、心跳、呼吸等各種生理信息與心理學意義上的不同情感類型之間建立起可靠聯繫,再通過模擬神經元信號和傳感器技術的運用,以期最終讓機器擁有識別、理解和表達情感的功能。筆者認為,除了心理學、情感算法的研發,可能還需要美學和倫理學的參與,因為後者不僅可以幫助計算機技術對人類極度複雜的情感世界進行細緻的分類和定性研究,更重要的是,這兩種人文學科對情感的研究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因而可能起到保障人類對機器的情感設計遵循人類文明求真、向善、愛美之正確方向的作用。其中美學的參與尤為重要,因為在現代美學視野中,人類的審美行為同時關聯於感官認知、理性判斷和情感生成,被視為人類對抗技術統治和人性異化,維護人與自然、他者之間和諧關係的唯一途徑。人工智慧的情感設計,歸根到底仍然是對人類情感生成機制的模仿,在該設計中加入來自美學與倫理學的價值取向,應該是預防人工智慧違反人類文明基本法則的一種可能方案。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倡導文理融合的「新文科」建設思路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人文學科不僅應該乘此東風,藉助新科技更新自身的研究範式,打開全新的研究視野,取得更好成績,更應該積極主動地關注已經觸及人文學科核心內容的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趨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為飛速發展的技術保駕護航,從而在面向未來的新技術時代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7日第8版

作者:宋旭紅

相關焦點

  • 智能時代下,人文學科過時了嗎?
    當大數據時代全面降臨,面對理工科的「日進鬥金」,應用理科的「怡然自信」,金融管理等學科發展的「一騎絕塵」的情況,人文學科除了得到國家保護的少數院系和少數「絕學」外,是否終將走向衰退?在科技新時代下,人文社科專業能得到更新發展嗎?
  • 促科技前沿與人文學科深度融合 上師大成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希望通過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的不懈努力,和與國內外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密切協作,將中心建設成為一個集數字人文平臺、專題資料庫、研究工具、學術研究與交流、人才培養為一體的高水平研究機構。  上海師範大學最近還成立了人工智慧教育研究院。
  • 觀點|封一函:新時代英語專業的人文學科內涵
    新時代英語專業的人文學科內涵 封一函 首都師範大學 大英語學科以及該學科下的英語專業教育,首先要受益於人文與科學的妥協,並超越歷史事件、超越科學發展、超越日新月異的細節,去展現主流思想潮流中更為有趣、更持久、更深遠的內涵。這是對我國英語教育者的一個挑戰,因為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法的選擇直接體現了英語專業教育者在「搬運」過程中的甄別和判斷作用。
  • 目的論世界及其瓦解(「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工作坊)
    目的論世界及其瓦解(「經典與時代」人文學科青年工作坊) 2020-11-20 1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為什麼人工智慧教育是必須的、必要的?
    圖說:「人文與科技」研討會召開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人文與科技:第二屆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全國教學研討會」日前在上海大學召開。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人工智慧通識教育」展開研討,旨在積極打通學科門類,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  上大副校長聶清在致辭中發問,「人工智慧在全人教育當中的內核是什麼」?「為什麼人工智慧教育對未來的學生而言是必須的、必要的」?「我們如何在課程形態當中體現人工智慧教育的交叉性」。
  • 視角:中國藝術與人文學科位居世界何處—新聞—科學網
    該排行榜還有按照學科門類來劃分的排名,過去常常被人所忽視的藝術與人文學科排行榜成為了今年的亮點,有400餘所高校參與角逐。那麼,哪些世界高校名列前茅?中國高校的藝術與人文學科又居於世界的什麼位置? 由此可見,近年來,中國高校不僅在科學技術工程等領域中有長足的進步,在藝術與人文學科方面同樣進步明顯。 藝術與人文學科排行榜的評價標準 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所謂藝術與人文學科包括了藝術、表演藝術、語言、歷史、哲學、神學、建築與考古學等學科。
  • 論新時代我國發展人類學學科的意義
    為此,將人類學作為一級學科進行建設,已經成為中國高校加強基礎性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從而促進中國日益強大,並在政治、經濟、社會和人文關係網絡進一步向世界體系深處延伸。人類學在人文社科學科諸領域以其獨特的廣度獨領風騷,為諸學科之最。其對於人類社會獨特的觀察方式與理解方法一直以來為人文社科領域所公認,也是最具研究深度的學科之一[2]。
  • 曲阜師大舉辦「數字人文與外語研究創新團隊」年度論壇
    本次「數字人文與外語研究創新團隊」年度論壇依託2019年成功申報的「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創人才引育計劃」建設團隊:數字人文與外語研究創新團隊,聚焦數字人文研究範式創新,探索數字人文與外語學科乃至新文科融合的理論、方法和實現途徑。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的第一位發言人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學博導、國家語委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語言智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周建設教授,他的發言題目是《智能敘事與模式識別》,從人工智慧的智能敘事路徑,考察技術與敘事相結合的關係,由此拓展到人工智慧極為廣闊的應用領域,而智能寫作系統則是寫作領域發生的一場深刻革命。
  • 「新時代 新文科:全國藝術類學科建設研討會」成功舉辦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致辭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在致辭中表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我們面臨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清華大學有著悠久的文科發展歷史,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傳統的積澱。
  • 曹培傑: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2]未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加快普及應用,教育很可能會迎來「人機共教」的新格局,教師角色將從「教書為主」轉向「育人為重」。 [3]知識性教學大多由人工智慧承擔,教師更多是學習的設計、督促、激勵、陪伴以及與學生的情感交流[4],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提高,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努力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和「精神導師」。
  • 王寧:「全球人文」呼之欲出,中國學者如何用好機遇
    【導讀】日前,由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召開引發了高新科技熱,加上5月全國兩會上國家著力推進的新基建建設,讓我們看到了數位化時代科技興國的喜人態勢,與此同時,作為民族精神的兩翼——人文學科的夯實也迫在眉睫。
  • 新機遇與新可能:數字人文視野下的歷史學
    數字人文就是數位技術和人文學科互動下誕生的新興學術領域,在文獻數位化基礎上,以文本挖掘、量化統計、地理信息系統、社會網絡分析、可視化等為代表的數字人文方法給歷史學帶來了很大變化,也逐漸成為我國史學界的關注熱點。儘管認識尚有差異,但數字時代已然來臨,人文學科面臨著如何數位化的問題。
  • 燕京理工學院學科專業建設研討會:回應時代呼喚 打造6大專業集群
    學校領導吳保德、楊庚宇、劉元園、吳汶燕,各二級學院院長、副院長和相關處室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兄弟院校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校長助理祁焱華、教務處副處長張小博、國際教育學院院長趙瑾璐和副院長劉楊、財務與金融學院院長秦豔梅和副院長孫雪梅,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劉雄飛、人文學院副院長馬廷福、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魯琳雯等應邀參加了會議,進行了交流。會議由副校長吳汶燕教授主持。
  • 人文計算與數字人文:概念、問題、範式及關鍵環節
    人文計算則不同,其自身就是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人文計算以數據為研究的基本素材,研究過程至少涉及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語言學、圖書情報學、人文科學等學科領域,有可能還需要其他學科領域的參與。人文計算是典型的跨學科團隊合作協同研究模式,多學科背景的研究人員、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多學科的觀察視角融合交匯,突破了傳統人文科學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方面的組織模式,形成更廣闊的研究與教學平臺,有利於承擔更大型的研究課題,有利於形成規模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符合數字時代大科學的研究特點。
  • UIUC羅宇男:交叉學科中的人工智慧和科學發現
    UIUC羅宇男帶來報告《交叉學科中的人工智慧和科學發現》。羅宇男的研究方向是AI+X,人工智慧、藥物發現、計算生物學、化學、農業等等領域。總的來說人工智慧是很有效的技術,能夠挖掘數據當中存在的信息,轉化成為知識,從而提供不同領域的預測甚至決策。本次論壇他為大家介紹了幾個方面的人工智慧和交叉學科的研究。
  • 人工智慧時代下如何謀劃未來教育 培養新時代人才?
    在人工智慧時代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教育的變化及變革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近日,以「培養新能力 迎接智能時代」為主題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舉辦。「在未來教育背景下如何定義和培養智能時代下人的核心素養」成為會議的熱議話題之一。
  • 大學在「數字人文」中的角色和作用:重思理論與方法
    按:本文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朱青生2020年1月16日在北大「數字人文」建設研討會上的發言2020年1月12日,哲學系韓水法教授在德國中心做了關於人工智慧時代的人文科學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他主張今天的人文科學要追問以下三個問題:1.人是什麼;2.人的性質在人工智慧時代的變化(人工智慧時代可以直接對應「數字人文」中的「數字」所指);3.變化前後的關係。
  • 新時代來臨,人工智慧作用日益凸顯,更多機器人上崗影響就業嗎?
    文案:燁華 編輯:俊熙 人工智慧是世界各國均在研發的項目,人們在期待人工智慧時代來臨的同時,心中多少也有點排斥。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基礎研究對人工智慧的發展至關重要
    報告中,姚期智闡述了人工智慧的科學基礎,介紹了作為神經網絡研究新視角的神經拓撲結構、隱私保護學習以及可控的超級人工智慧三個新方向。  在他看來,當今人工智慧一些非常亮眼的成果,正是許多年基礎研究的累積而成。為了確保未來人工智慧有可持續的巨大進步,今天我們更應該在人工智慧的基礎研究方面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