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將在線教育推向了大眾視野,首次實現了線上教學對線下教學的總體替代。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行動,也是一項全方位的教師信息素養提升工程,更是一次未來教育的預演。隨著「人工智慧+教育」的推進,傳統的知識獲取方式、教學組織形態和師生關係都會發生重大變化。在這個大背景下,重新思考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未來教師的角色轉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命題。
教師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角色定位。在我國古代,教師往往被視為道德的楷模和真理的化身,享有崇高地位。作為社會中堅力量,教師是實現化民成俗、傳遞主流思想文化的承擔者,其角色不僅為學問上的授業者和解惑者,而且是社會代言人和傳道者。[1]近代以來,人類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傳統手工作坊被機器大生產所取代,培養一大批掌握基本讀寫算能力的產業工人,成為教育的重要使命。於是,教師獲得了獨立的職業身份,開始專門承擔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2]未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加快普及應用,教育很可能會迎來「人機共教」的新格局,教師角色將從「教書為主」轉向「育人為重」。 [3]知識性教學大多由人工智慧承擔,教師更多是學習的設計、督促、激勵、陪伴以及與學生的情感交流[4],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提高,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努力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和「精神導師」。[5]
未來教師是讀懂學生的分析師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更多是把學生視為班級中的一員,而非獨特個體,關注重點是佔大多數的中等水平學生,這必然會造成少部分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教學方式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狀態不斷進行調整。無論學生處於何種狀態,都會制訂出一個最適合的學習方案,讓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進行學習。教師要想在「人工智慧+教育」中獲得成功,首先要成為讀懂學生的分析師。一方面,教師要主動適應技術變革,藉助學習分析、知識圖譜、數字畫像等技術手段,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洞察學生的認知特徵、優勢潛能和學習偏好,為學生提供精準的學習方案。另一方面,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情緒、習慣、價值觀等,這些在傳統教學中容易被忽視,但卻是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的非認知特徵分析是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教師在這方面具有的優勢遠遠超過技術。優秀的教師往往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學生相互連接的共在之中,通過身教和垂範影響學生的成長。[6]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建立在讀懂學生的基礎上。孔子通過日常接觸對學生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比如,在性格方面,「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在特質方面,「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在學習境界方面,「知之者、好之者、樂之者」;等等。[7]通過全面了解學生的特點,孔子採取因材施教的原則,使學生發揮所長、克服所短。《論語》中記載了一則「聞斯行諸」的故事。大概講的是:有一天,子路問孔子:「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啊!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要多請教父親和兄長,然後再行動。」過了一會兒,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你應該儘快付諸行動。」旁人十分不解,問其原故。孔子說:「冉有個性謙退,所以要激勵他勇於實踐;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多加斟酌。」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一定要讀懂學生,了解學生的差異,並利用差異開展教學,把「一刀切」的教學變成私人定製的學習支持。
未來教師是重組課程的設計師
長期以來,教師只有選擇怎麼教的權利,沒有選擇教什麼的權利,主要任務就是將教材內容「原汁原味」地傳遞給學生。於是,課程被窄化為教材,教材又被肢解為不同的知識點,然後又進一步細分為重點和難點,幾乎所有教學都是圍繞這些孤立、割裂的知識點進行的。這種做法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不強,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今天,知識的跨界與綜合已經成為世界科技發展的主導趨勢,跨學科學習受到廣泛關注。人工智慧的興起,就得益於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神經生物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所以,未來教師不僅是課程的使用者,更應該是課程的創設者。一方面,合理突破固定的教材章節,以大概念為核心進行單元任務設計,突出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另一方面,用完整的課程育完整的人,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建設主題課程,彌合分科教學的不足,引導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探索中獲得真正的本領。
葉聖陶主張教材只是一個「引子」,即使教材編得非常詳盡,也不過是某一學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範例罷了。1917年,葉聖陶應邀來到蘇州的吳縣縣立高等小學執教,所授內容不是預設的,而是根據學生需要進行不斷調整的。教材中既有改寫的中國古典名篇,如《荊軻刺秦王》《蘇州五人墓》等;也有國外文學佳作,如莫泊桑的《兩個朋友》、都德的《最後一課》;還有當時剛剛興起的「新文學」,如魯迅的《孔乙己》、胡適的《一顆星兒》等。他說,我是個小學教師,我的學生都是十一二歲的少年。我選國文給他們讀,各種性質和形式的文字都要選。一篇《項羽本紀》,他們於項羽兵敗人散、慷慨悲歌之處,讀得最有興味、最為純熟……那篇《兩個朋友》,他們還改編為劇本,開同樂會時在學校裡的劇臺上開演……他們更歡喜詩,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折臂翁》,都是他們百讀不厭的。他們往往用期望的語氣問我:「下星期選詩吧,好幾星期沒教詩了。」由此可見,葉聖陶採用的教材是「活頁文選」,根據學生需要進行搜集和創作。[8]同時,葉聖陶進一步提出,「文字的課本以外還有非文字的課本,非文字的課本羅列在我們周圍,隨時可以取來利用,利用得適當,比利用文字的課本更為有效」。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是重組課程的設計師,要基於教材、超越教材,整合課程資源,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針對性支持。
未來教師是塑造品格的工程師
現代教育十分注重效率,學生按年齡分班,使用統一的教材,採用規範的教學流程,定期開展考試,目的就是「多快好省」地培養人才,這在過去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提供了關鍵的人力資源支撐。但是,由於過於強調效率,學校變成了冷冰冰的教育工廠,教師變成了工廠裡的機器操作員,學生的完備人格、健康心理和良好品質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隨著「人工智慧+教育」的推進,教師在知識傳授、學情分析、作業批改等方面的作用將大部分被技術所替代,而價值引領、信念確立、道德養成等方面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未來教師將從經師轉向人師,更加注重學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和價值的引領,成為塑造學生品格的工程師。
蘇格拉底常常被視為教師的典範。他認為,一個人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做一個好人,「如果我知道什麼好的事情,我就傳授給他們,並把他們介紹給我所認為會使他們在德行方面有所增長的任何其他教師」 [9]。蘇格拉底把教育變成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把教師放在建立美好社會的中心地位,並為之身體力行。「他那笨拙的體態總是包裹在常年不換皺巴巴的寬大外袍裡,優哉悠哉地穿過古希臘的人民大會,對政治喧囂不聞不問,只是逢人便強留住對其侃侃而談。就這樣,他把年輕人中的有識之士聚攏在自己的周圍,然後率領他們來到神殿柱廊或某些遮蔭的角落裡,叫他們在爭論之前先對自己的用詞加以限定和說明。」 [10]在蘇格拉底眼中,有知識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了「美德即知識」,主張將道德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之上。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一定要擺脫灌輸知識的角色定位,注重學生的內在價值,用心塑造學生的美好品格。
未來教師是陶冶情感的諮詢師
教育的魅力就在於師生之間無處不在的情感交流,它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雙向的情感互動。科技發展越是向前,情感教育的價值就越是凸顯。2016年3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題為《教育的新願景:通過技術培育社會和情感學習》的報告,倡導把人的社會性和情感教育置於應對新工業革命的高度。[1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指出,學校是制度化學習和在家庭之外實現社會化的第一步,是社會性學習(學會做人和學會共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不只是個人的事情。作為一種社會經驗,需要與他人共同學習,以及通過與同伴和老師進行討論來學習。[12]不可否認,人工智慧可以代替教師做很多工作,但它無法代替教師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流。目前,情感計算已經成為人工智慧研究的前沿話題,它通過賦予計算機識別、理解和表達人類情感的能力,使計算機具有更高的智能。但是,情感計算更多是對人類情感的模仿,而非自然生發的情感表達,人類情感很難全部轉化為人工智慧的程序代碼。未來教師不一定是無所不知的知識權威,但一定是充滿愛心的引導者和陪伴者,一定是學生精神成長和情感發展的領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他在帕夫雷什中學當校長時,學校的花園裡開出了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全校學生都覺得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學生來看。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裡散步,看到一個小女孩竟然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從容地往外走。他看到後並沒有直接批評小女孩,而是蹲下身子,親切地問:「孩子,你摘這朵花是送給誰呀?能告訴我嗎?」小女孩羞怯地說:「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每天都陪著她說話。我告訴她校園裡有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奶奶就是不相信,我現在摘下來送給她看看,看過了我就把它送回來。」聽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看著她純樸的小臉,蘇霍姆林斯基心裡很感動。他牽著小女孩又回到了花園裡,摘下兩朵玫瑰花對她說:「一朵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有充滿愛的心靈;另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13]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要以愛育愛、以情育情,通過積極美好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實現完整的生命成長。
未來教師是聯結世界的策劃師
一直以來,教師的教學活動存在著明顯的邊界。你上了這所學校,就無法聽那所學校的課;你上了這個班,就無法聽那個班的課。儘管每位學生都希望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但由於優質資源的稀缺性,註定只能被少數人壟斷。現在,這個局面正在發生改變,網際網路打通了學校教育的圍牆。疫情期間,偏遠山區的學生也可以在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上,隨時聽到名校名師的課。未來,隨著課程主題的不同,學習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區、科技館和高新技術企業,甚至去不同城市遊學,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14]教學的提供者不僅是教師,也可能是農民、醫生、工程師、科學家等,任何有專長的人都能成為教師。所以,未來教師要成為聯結世界的策劃師,通過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把世界變成學生的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陶行知認為,社會即學校。學校是小的社會,社會是大的學校。他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就是這方面的典範。1927年3月,陶行知在曉莊師範的開學典禮上致辭:本校不同於平常的學校有兩點,一無校舍,二無教員。我們的校舍上面蓋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們的精神一樣的要充溢於天地間。本校只有指導員而無教師,指導員和學生要整天滾打在一起,與學生共教、共學、共做、共生活。[15]當年的學生後來回憶道:除寫字、作文在校內活動外,主要活動場所是稻田、菜園裡。我們還邀請農友在田間用實物講解,我們邊做、邊教、邊學,既是老師,又是學生,師生打成一片。後來,曉莊師範學校因故被封,封條都沒處貼,只能貼在黑板上。這啟示我們,未來教師要把目光從狹小的教室轉向廣闊的世界,挖掘外部社會一切有利的教育資源,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引向學生。
總之,未來教師不是存在於未來世界或虛幻想像中的教師,而是順應時代潮流、培養時代新人的教師。我們既要面向未來,又要回望歷史,從孔子、陶行知、葉聖陶、蘇格拉底、蘇霍姆林斯基等超越時代的名師身上學習,不甘成為搬運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 陶冶情感、聯結世界的大先生,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胡金平.從教師稱謂的變遷看教師角色與知識結構的轉變[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89-93.
[2] 張學敏 , 張翔 . 教師的身份變遷與教師教育演 變—兼論我國教師教育走向 [ J ] . 西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5):36-38.
[3]餘勝泉,王琦.「AI+教師」的協作路徑發展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9(4):15-23.
[4]曹培傑.人工智慧教育變革的三重境界[J].教育研究,2020(2):143-150.
[5]張優良,尚俊傑.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角色再造[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4):39-45.
[6]陳向明.優秀教師在教學中的思維和行動特徵探究[J].教育研究,2014(5):128-138.
[7]梁秋英,孫剛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及啟示[J].教育研究,2009(11):87-91.
[8]商金林.試論葉聖陶對中國語文教育的創造性貢獻[J].中國教育科學,2016(1):151-169.
[9]劉鐵芳.教育:喚起美好事物的欲求[J].大學教育科學,2016(3):23-29.
[10]吳惠青.論教師個體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42-45.
[11]World Economic Forum.New vision for education:foster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throughtechnology[DB/OL].(2016-03-10)[2020-05-02].http://www.wojde.org/FileUpload/bs295854/File/10rp_52.pdf.
[12]顧明遠.對教育本質的新認識[N].光明日報,2016-01-05(14).
[13]王后雄.蘇霍姆林斯基的兩朵玫瑰花—兼談中國少年兒童愛心教育的缺失[J].中國教育學刊,2006(10):11-14.
[14]曹培傑.未來學校的變革路徑—「網際網路+教育」的定位與持續發展[J].教育研究,2016(10):46-51.
[15]黃書光.陶行知本土辦學實踐與「生活教育」的獨特創造[J].教育發展研究,2015(18):7-13.
(來源:《中國德育》2020年第10期,作者/曹培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
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
提醒廣大科技輔導員
戴口罩 勤洗手 少集會
不給病毒可乘之機!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曹培傑: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