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再次到中國南海進行地理勘察,海警船全程伴航

2020-12-21 凌菱七號偵察室

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是我國的明星艦船,近日,該船在萬噸級護航編隊的陪同下再次南下,前往中國南海進行海洋地質科考任務。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從海南三亞出發,一直南下,經過西沙群島,穿越南威島與西礁,一直到金盾暗沙附近(金盾暗沙是南薇灘的組成部分),稍作停留。然後經過中國南海北康暗沙,以及瓊臺礁(瓊臺礁是南康暗沙群礁中唯一出水的礁體),最終駛向南海九段線最南部附近。

中國南海島礁以及8號船路線

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究竟是怎麼樣的一艘船,該船在中國南海進行科考任務為什麼需要我海警船伴航呢?

海洋地質8號船引進國際最先進的高分辨短道距三維地震測量系統,在不改變原方案的基礎上,通過設計優化及分段結構調整,實現了六纜(可拓展為8纜)高精度短道距地震電纜三維(四維)地震作業能力;同時,通過配置配套國際先進地球物理裝備,得該船整體調查與勘探能力,可以滿足全海域水合物調查、區域地質調查和重點海域油氣資源調查等任務的需要。

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所屬於中國地質調查局,一艘集海洋地質勘探,油氣資源調查等多功能的大型船隻。具體介紹如上所述。

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

上文之所以說地質8號船再次南下,是因為該船於19年5月在中國南海萬安灘進行了長達5個月的地質勘探作業,12月才被海洋地質9號科考船所替換,在此期間,經常受到附近越船隻的叨擾,因此該船經常成為媒體的焦點。由於海洋地質8號船克服重重困難,持續不間斷地在我國傳統水域作業,從而受到了國內外一眾媒體的關注。

近日,該船再次前往中國南海海域,但是伴行的卻是以萬噸級海警船5901為首的10艘海警船。船隻航行到中國南海南威島與西礁附近時,便有越方船隻一路跟隨並觀察我航行編隊。地質8號船隊到達金盾暗沙(金盾暗沙是南薇灘的組成部分)東南方附近,稍作停留,最後直接向西南方向航行,到達中國南海九段線附近。

中國海警船

中國南海島礁眾多,油氣資源豐富,同時又有3大航道,戰略位置重要,從而總是能夠吸引眾多媒體的關注。也正是由於我正常的海洋地質科學考察經常受到影響,所以,本次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才需要護衛船的陪同,專心的對中國南海海域進行地質考察,從而不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爭取早日完成科學考察任務。

19年萬安北犁地式勘探

南沙群島海域暗礁叢生,對於正常航行的商船來說,有較大的觸礁風險,所以,對中國南海海域的地質科學考察就顯得很有必要。同時,中國南海禮樂盆地,萬安盆地,曾母盆地等三大盆地含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這三大盆地均位於中國南海九段線之內,對其進行正常的油氣資源勘探,合情合理。

隨著船隊的再次南下,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在新的一年裡又開始了作業,為祖國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威武。

相關焦點

  • 網紅船舶海洋地質八號,竟引起14艘海警船在南海對峙
    網紅船舶海洋地質八號,竟引起14艘海警船在南海對峙事發地 萬安灘最近關於南海的一則新聞引起大家的注意,南海局勢一度緊張,據海外網4月13日報導,中國派出了海洋地質8號勘探船前往萬安灘執行科研考察任務。隨著我們勘探船的前腳剛出發,越南就立即展開了行動,並從金蘭灣基地派出四大金剛海警船對海洋地質8號進行跟蹤。為了應對其它國家對我們科考的幹擾,隨同地質8號勘探船一起出徵的還有10艘海警船,這其中就包括一艘排水量過萬噸級別的巨艦,有這些的「大力士」保架護航,自然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從西方公布的AIS信號可以看到4艘越南籍船隻在海洋地質8號活動的軌跡,雙方共14艘海警船展開激烈的對峙。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信息時報訊(記者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海洋科學考察添新利器。7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
  • 青島海地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交付使用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12月19日上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在威海石島黃海造船廠交付使用。「海洋地質七號」科考船,由青島海地所原「業治錚」號塢修升級改造而成,是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命名規則對「業治錚」號啟用的新船名。據了解,「海洋地質七號」(原「業治錚」號)調查船是以我國已故著名海洋地質學家業治錚院士命名的海洋地質科學調查船,是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投資建造的專業海洋地質科學考察船。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重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煥坤通訊員 黃林叢 徐曉璐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儀式在中船黃埔文衝船舶有限公司舉行。「實驗6」項目總工程師蔡小陽向記者介紹,該船設計總噸3990,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定員60人,續航能力達12000海裡,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應用了不少創新技術。
  • 「海洋地質8號」科考海域附近,美、澳軍艦出現
    美澳軍艦所處位置,距正在該海域進行科考活動的我國勘測船,非常接近!近期,我國海南省三沙市出臺了2個重大舉措,使我國對南部海域的管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他們出現的海域,恰恰在我國科考船目前所在的位置附近。據國內多家媒體報導,近日,我國"海洋地質8號"科考船,在萬噸級護航編隊的陪同下,南下進行海洋地質科考任務。
  • 犁萬裡波濤——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船「三劍客」初戰告捷
    此前「海洋地質九號」2018年12月完成入列首年調查科考任務,「海洋地質八號」同年8月赴南海北部海域,首航執行海洋資源調查任務。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負責人6日在此間表示,三條船成功實施首航作業,標誌著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初步建成。
  • 新型科考船「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據報導,關於「實驗6號」的下水暨命名儀式在廣州的中船黃埔造船廠舉行。「實驗6號」其本質上是一艘海洋科考船,它的研發成功,以及下水的成功對於我國未來的海洋科考事業,都是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們為什麼需要研究「實驗6號」?
  •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添新調查船「海洋地質二號」—新聞—科學網
    海洋地質二號船交付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使用 薛俊輝/供圖 9月23日上午,「海洋地質二號」調查船在廣州順利交付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據悉,該船集多學科、多技術手段、多功能為一體,具備海洋能源資源勘查和環境、水體及地質等重要影響要素實時監測、分析與評價的綜合調查監測能力。 「海洋地質二號」船由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船業有限公司建造,安裝有150噸具有主動深沉補償能力的海工吊機,可為其他科考船提供鑽具、設備和物資補給,承擔井場調查、對外消防、救援、安全守護及應急撤離等能力。
  • 黃埔文衝「實驗6」科考船在廣州交船入列
    12月18日,由黃埔文衝公司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精心打造的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在公司長洲廠區舉行交船暨入列儀式。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偉,廣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吳林波,南沙區人民政府常務副區長謝明,黃埔文衝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向輝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法定代表人)龍麗娟,黨委書記、副所長詹文歡等出席活動。
  • 「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原標題:「實驗6」號身懷絕技 海洋科考再添利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據了解,「實驗6」號船總長90.6米,型寬17.0米,型深8.0米,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裡,定員60人,自持力60天。   「『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了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說。
  • 剛下水的實驗6號科考船有何亮點?我們和總工程師聊了聊
    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7月18日,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在廣州下水,新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獲悉,這是目前國內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的旗艦船型,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預計2021年入列服役。
  • 可實現11000米海底探測,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順利交船--上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報導:12月18日,由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發設計、黃埔文衝建造的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成功交付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作為中科院南海所擁有的第6艘科考船,「實驗6」號總長90.6米、型寬17米、型深8米、滿載吃水5.5米、滿載排水量4319噸、總噸3999,定員60人,是第七〇八研究所為船東量身打造的最新一代3000噸級綜合科考船,可實現11000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探測和綜合海洋環境立體探測,交付後將極大提升南海所的科考作業裝備水平,成為我國未來海洋科學考察的主力船舶之一
  • 【中國科學報】「實驗6」號科考船交付使用---中國科學院
    朱漢斌攝  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交船暨入列儀式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偉出席活動並致辭。  張濤指出,先進的海洋科學考察船作為探測與研究海洋重要的實驗平臺,是深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實驗6」號的交付入列,將進一步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有力的科技平臺支撐。
  • 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所原所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表示,「實驗6」號填補了我國目前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發揮專業調查船與綜合科考船功能,大力提升我國地球深部結構和深海大洋極端環境探測研究水平。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結束與「探索一號」的聯合作業後,繼續在馬裡亞納海溝弧前區進行科考任務。總臺的直播團隊也跟隨「探索二號」繼續開展下一個階段的海試任務。
  • 我國首艘無人 AI 科考船開建,將於 2022 年交付
    現代海洋科學體系的建立始於上世紀初,直至 20 世紀中期,海洋研究強國如英國、美國、德國等,都組織了海洋科學考察項目,建設了專門的科考船,設計製造了各種觀測和分析儀器。 我國的海洋科考事業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雖然起步較晚,但大有後來居上之勢。「東方紅」、「向陽紅」、「科學」號等系列科考船的相繼問世,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海洋事業的國際地位。
  •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本報廣州7月19日電(記者姜曉丹)日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明年投入使用,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 開始返航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在與「奮鬥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聯合作業期間,「探索二號」搭載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滄海」號視頻直播著陸器,成功與「奮鬥者」號實現了萬米洋底對接。
  • 【人民日報】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下水
    日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該新型科考船被命名為「實驗6」號,預計明年投入使用,是未來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要海上科技平臺。據悉,新船下水將極大提高我國深遠海的科考能力。  海洋科學考察船是人類認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探測與研究海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平臺、基本工具與載體。
  • 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正式投入使用
    新華社廣州12月18日電(記者張怡晟)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18日在廣州舉行交船暨入列儀式。「實驗6」號的投入使用,填補了目前國內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的空白。「今天交付的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觀測能力,技術水平和考察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