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看法。
比如,宣傳部門會認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比如,交通部門會認為,這是「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刻不容緩」的根據。
又比如,經信部門會認為,這是「帶動本地汽車產業增長」的良好契機。
這些不同的看法,就是不同的材料使用角度,也就是不同的寫作角度。這一點,十分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
而且,選擇不同的寫作角度,對於主題的深化來說是有決定性作用的。這一點,作者舉了託爾斯泰的《復活》來證明。原先,《復活》從青年人對自己當年誘姦親戚家女傭人導致其淪落風塵的道德懺悔角度來寫,缺乏深刻的社會意義。
經過苦苦思索之後,託爾斯泰調整了寫作角度,一開始就從女傭人喀秋莎的悲慘故事寫起,作品主題轉向深刻批判了沙皇的專制制度。作品一問世,便震撼了整個社會。
那麼,既然寫作角度如此重要,寫作角度是由什麼因素來確定的呢?我們該如何來選擇寫作角度呢?
公文材料的寫作角度有兩個因素:材料所反映的事物的特點和公文閱讀者的需求。
從這兩個因素出發,作者給出了如下建議:
1、找亮點。找到一個事物最有意義的側面。比如,有一篇材料反映某市組織銀行為國有大型企業注入部分資金後,使得企業虧損面半年內下降了65%,停工半停工企業數量下降了50%。
角度一:從適時適量向國有企業注入資金這一搞活企業的經驗做法角度寫
角度二:從如何解決好企業資金緊缺問題這一研究問題的角度寫。
顯然,角度二更勝一籌。因為解決問題,更有現實意義、更符合中心工作。
2、找焦點。找一個事物最有特色的局部作為側重點來寫。寫作要找一個切入點來寫,像照相一樣對焦,才能讓最想要展現的內容展現。而不必時時刻刻去追求面面俱到。
3、找新點。找到一個新的觀察點來認識事物、研究問題。調研報告、信息、簡報跟雪片一樣多,一個問題許多人研究、長年研究。那麼,就需要找一個新的角度,進行區別。
4、找視點。從領導的注視點來選擇寫作角度。這就是典型地從公文閱讀者的需求角度來選擇,也很好理解,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公文寫作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效果。
【啟發與實踐】
1、材料使用的第一步:選擇角度。比如每月數據,現階段的利用形式,就是每月報一報數據,拿分即可。但是,這個數據代表了什麼,比如疫情期間和去年同比的對比說明了什麼,有沒有可能以數據對疫情影響和後續工作進行預判,就成了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2、角度的選擇體現了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如果只見數據,那麼認知就是很膚淺的。如果能從數據的比較中看出工作的變化,那就深了一步。如果再能從中對原因進行分析,認識就更加深刻了。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跟進一步,分析其對全局工作的判斷和對未來的影響,那就真正做到了對數據的分析,讓「數據」說話。
這裡面,體現的其實就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思維邏輯。這是一個好用的萬金油邏輯,不論是在公文寫作中還是在其他時候,都可以反覆套用。
3、如何做好信息報送工作:找亮點、找焦點、找新點,還有就是要做好溝通,明確上級關心什麼,這樣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比如說疫情期間,上級最關心的就是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那麼近期的信息就要圍繞這兩個主題展開,才會有比較高的錄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