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說了,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小謝在文學史上的確不算卓絕,但是在魏晉及其後一段時間還是備受推崇的,其成就是在謝靈運之上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人們還沒認識到陶淵明的價值,現在看來,小謝(包括當時一批文學家)比之於陶淵明有如繁星比之皓月,故而小謝不入今人法眼。
《玉階怨》是典型的宮怨詩,起因是漢成帝有了新歡趙飛燕從而拋棄班婕妤,詩裡頭寫的就是班婕妤的哀怨。
先看謝朓的版本:
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
再看李白的版本: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謝朓(464—499年),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南朝蕭齊詩人,出身陳郡謝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
永明元年(483)「解褐入仕」,為豫章王太尉行參軍。永明五年(487),與竟陵王蕭子良西邸之遊,初任其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隨隨王蕭子隆至荊州,永明十一年(493)還京,為驃騎諮議、領記室,掌霸府文筆,又掌中書詔誥。建武二年(495),出為宣城太守,因又稱謝宣城。兩年後,復返京為中書郎。之後,又出為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永泰初因告嶽父王敬則謀反,遷尚書吏部郎,因又稱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元年(499),以洩露江祏兄弟欲立始安王蕭遙光事,遭構陷,死於獄中。
謝朓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餘首,長於五言詩,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有集已佚。後人輯有《謝宣城集》。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常以為,謝朓詩裡有這麼兩句,就足以流傳千古了。
長江之水滾滾東逝,日夜不息,而「我」的悲傷就像這江水一樣,滔滔不止。
前一句境界雄渾闊大,後一句情感沉鬱深邃,可謂前無古人,後也只有唐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堪與相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用字也是一樣的平淡無奇,毫無渲染之意,仿佛是脫口而出,渾然天成。
大江流日夜,流的是時間,也是命運。客心悲未央,悲的是他人,也是自身。而這一首《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正是謝朓本人命運的寫照。在詩的末尾,謝朓寫道:
常恐鷹隼(sǔn)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罻(wèi)羅者,寥廓已高翔。
常常恐懼鷹隼的攻擊,就像秋菊經受不起嚴霜的摧殘。告訴那些布下羅網的小人,「我」早已高高翱翔在寥廓的天際。
政局變幻,殺機四伏。謝朓心裡既擔憂,又惶恐。他蔑視惡語中傷的人,想要拼勁全力掙脫構陷的羅網,自由自在地飛翔。然而,這在現實世界裡是不可實現的。他最終受冤而死。
謝朓主張「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他的詩音調調和,遣詞自然,感情含蓄。比如他借樂府舊題創作的《王孫遊》和《玉階怨》:
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
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
謝朓擅長山水詩,尤其擅長捕捉大自然中的心動瞬間。其清新優美,足令當時人和後世人都紛紛傾倒,譬如《遊東田》裡的美句:
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
新荷搖動,是因為水中遊魚嬉戲。餘花散落,是因為剛剛飛鳥辭樹。動靜之間,由「可見」寫「不可見」,小景中有盎然生趣。詩人遠眺美景,渾然忘我,不知不覺擱下了酒杯。
難怪梁武帝蕭衍評價說:「三日不讀謝詩,便覺口臭」。
難怪狂放不羈的詩仙李白,竟「一生低首謝宣城」。
由於太子早亡,齊武帝蕭賾(zé)病逝前留下遺詔,傳位給長孫蕭昭業,命堂弟蕭鸞輔政。蕭賾死後,蕭鸞大權獨攬,廢殺蕭昭業,改立其弟蕭昭文。不久又廢蕭昭文,自立為帝,是為齊明帝。
為了爬上皇帝的寶座,蕭鸞將叔叔蕭道成的兒子、堂兄蕭賾的兒子誅殺淨盡。謝靈運目睹整個過程,被這同室相殘的殺戮場面驚呆了,只有向山水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和超脫。
出任宣城太守期間,謝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譬如《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一詩中,他寫江天相接、煙波浩渺的景色: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再如《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一詩中,他寫絢爛靜美的黃昏: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錦緞般的晚霞,白練般的江水——目視平靜,觸感柔軟,如絲如縷輕撫心間。其中至美,引李白嘆賞吟哦:
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飛艎溯極浦,旌節去關河。眇眇蒼山色,沉沉寒水波。一一《出藩曲》此詩結構十分緊密,中間「飛艎」四句,有沉鬱之氣,是謝朓詩的入神之作。京洛多塵霧,誰濟末安流。豈不思撫劍,惜哉無輕舟。一一《和汪丞北戍琅邪城詩》戎州昔亂華,素景淪伊谷。阽危賴宗袞,微管寄明牧。長蛇固能剪,奔鯨自此暴。一一《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詩》宗族的先人雖能靖難挽危局,但強敵不僅未剪,而且更為暴強。其欲求功名以報國家,顯氏族的願望躍然可見。因為這些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原因,使謝朓一生好幾次捲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追求發展,謝朓也鍛鍊出相當強的處世存身能力。謝朓是南齊詩壇上最傑出的詩人,他一生只活了三十六歲。可是其生涯卻是動蕩多變故,時而風雲際會,時而險象環生,實在令人感嘆。這是因為他所處時代,是統治集團內部傾軋激烈的時代,這種傾軋主要是圍繞著爭奪皇位而展開的。比如,齊明帝蕭鸞受武帝命輔政,卻於一年之中過廢二君,最後乾脆自己當了皇帝。他當皇帝後,蕭子隆,子良及謝朓的好友王融都被殺戮。謝朓的內心是哀傷的。但他仍然能夠很快地適應新的政治環境,並且得到明帝蕭鸞的重用。這種表現、典型地反映了南朝門閥士人的政治俗理觀念,門閥的利益超越了忠君愛國的傳統政治倫理之上。所以,後世一些文人儒者,站在嚴格的封建王朝的倫理立場上,斥謝朓為「小人」。《金樓子》有謝朓"貪小"之評,齊梁人有江淹"才盡"之說。
子謂:「文士之行可見:謝靈運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則謹。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子則典。鮑昭、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吳筠、孔珪,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謝莊、王融,古之纖人也。其文碎。徐陵、庾信,古之誇人也。其文誕。」或問孝綽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或問湘東王兄弟。子曰:「貪人也。其文繁。謝朓,淺人也。其文捷。江揔,詭人也。其文虛。皆古之不利人也。」
子謂:「顏延之、王儉、任昉,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約以則。」一一王通《中說》卷三 事君篇六朝人基本被王通噴了個遍。謝朓也被噴。
謝朓詩除了"精工流麗"之外,更有一種奇逸、壯美的風格。其詩常常是開篇就有闊遠之境,見飛動之勢。
飛雪天山來,飄聚繩槎外。蒼雲暗九重,北風吹萬籟。一一《答王世子詩》朔風吹飛雪,蕭條江上來。既酒百常觀,復集九成臺。一一《觀朝雨詩》滄波不可望,望極與天平。往往孤山映,處處春雲生。一一《和劉西曹望海臺詩》汲取永明詩歌細膩的體物藝術,發展到精麗生動的地步:寒草分花映,戲鮪垂空移。一一《將遊湘水尋句溪詩》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一一《遊東田詩》紅藥當階翻,蒼苔依砌上。一一《直中書省詩》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一一《和徐都曹出親侍諸詩》且句法凝鍊,對仗工整而有力,結構有機而完整,整體顯示出近體詩藝術的美感特徵。沈德潛:"齊人寥寥,謝玄暉獨有一代,以靈心妙悟,覺筆墨之中,筆墨之外,別有一段深情名理,元長諸長,未齊肩背"
謝朓也用錯韻黃庭堅《書徐會稽禹廟詩後》指出南朝詩人謝朓"窗中列遠岫"句之"岫"字用韻有誤,進而感慨:"然魏晉人作詩多如此借韻,至李、杜、韓退之無復此病耳。"
謝朓出身名門貴族,與山水詩人謝靈運同為陳郡謝氏一族,世代高門甲族,故以甲族資格的太尉行參軍為起家官。
少有文才,《南齊書》本傳稱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先後做過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隨王蕭子隆的文學,又是竟陵王蕭子良的八友之一。
謝朓大約在永明元年(483),便「解褐入仕」。永明前、中期,他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過著輕裘肥馬,廣結詩友的貴族生活。
永明九年(491)春,謝朓作為隨郡王蕭子隆的文學(官名),隨同蕭子隆赴荊州,留下了不少詩篇。
建武二年(495)夏日,謝朓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實現了他「凌風翰」「恣山泉」的願望。他既捨不得放棄袞袞公服,又想遠離血的現實,只得追求一種「仕隱」的境界。《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一詩中,「既歡懷祿情,復協滄州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過。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就是這種矛盾心理的顯現。在宣城任上,謝朓將他的詩歌創作推向了數量和藝術的高峰。謝朓又被後人稱為「謝宣城」。
建武四年(497),謝朓被任命為齊明帝蕭鸞天生殘廢的長子蕭寶義的鎮北諮議、兼南東海太守。這時蕭鸞已身染沉痾,而北魏軍隊常渡江騷擾,南北兵刃數次相接。
當時,謝朓嶽父王敬則任會稽太守。因為他是齊武帝的心腹猛將,所以蕭鸞對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監視。王敬則怖懼萬狀,深感大禍臨頭。他的第五個兒子王幼隆派人到南東海治所與謝朓密談。謝朓深怕自己被捲入,扣住來人,逕自告發。王敬則被族滅後,謝朓因功升任尚書吏部郎。
蕭子隆素來對謝朓的才能十分愛賞,因而,謝朓也得到了最優厚的禮遇,往往「留連晤對,不舍日夕」。不意竟遭到操有實權的長史王秀之的忌恨,於是密奏武帝。此時齊武帝蕭賾正病重,他降敕將謝朓召還京師。
不久,齊武帝蕭賾病逝。因為太子早亡,所以蕭賾在遺詔中,將政權託付給堂弟蕭鸞及次子竟陵王蕭子良。然而老謀深算的蕭鸞為了篡奪皇帝的寶座,正醞釀著政變的陰謀。他一方面掃清篡帝的障礙,另一方面啟用文名卓著的謝朓,借用謝氏家族的聲威,加強自己的勢力。
謝朓樓
永明十一年(493)冬,蕭賾的長孫蕭昭業即位。由於介入了蕭子良和蕭昭業叔侄之間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誅,不久蕭子良也憂懼而死。這無疑為蕭鸞篡位提供了機會。
次年秋季,蕭鸞廢去蕭昭業的帝位,改立他的胞弟蕭昭文為帝,進一步獨攬了軍政大權。接著蕭鸞又假手蕭昭文,誅殺盡武帝的諸王子,最後又廢殺了蕭昭文自己,從血泊中爬上了皇帝的寶座。謝朓是親眼目擊了一系列的事態變化的,並被升遷為蕭鸞的諮議官、領記室、掌霸府文筆、中書詔誥的顯要職位。
齊明帝死了以後,東昏侯即位,這位新皇帝奢侈無道,把國家弄得一團糟,官吏們十分腐敗。東昏侯永元元年(499),江祐等人協助始安王蕭遙光謀取帝位,想廢東昏候。始安王派遣心腹劉渢,去見謝朓,拉他一齊參與這件事。但謝朓認為自己受恩於明帝,東昏候雖然無道,但畢竟是明帝之子,所以不肯答應,並且將江祐等人的私謀,告訴了別人。江祐等人對他自然恨之入骨。再加上以前謝朓因為人高傲,曾經諷刺過江祐、劉諷等,因此他們便尋找機會加害於他。恰巧趕上這件事,江祐等人便聯合始安王惡人先告狀,誣告他欲謀反。東昏侯是個糊塗皇帝,便將他再次打入大獄。不久他就死在獄中,時年僅36歲。
梁武帝蕭衍:「三日不讀謝(朓)詩,便覺口臭。」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唐杜甫:「謝朓篇堪諷誦」(《寄岑嘉州》)
宋趙紫芝:「玄暉詩變有唐風。」
宋嚴羽:「謝朓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明胡應麟《詩藪》認為唐人「多法宣城(謝朓)」。
清王士稹《論詩絕句》說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
沈德潛《古詩源》:玄暉靈心秀口,每誦名句,淵然泠然,覺筆墨之中,筆墨之外,別有一段深情妙理。
劉長卿《奉和趙給事使君留贈李婺州舍人兼謝舍人別駕之什》 :玄暉翻佐理,聞到郡齋頻。
劉長卿 《奉陪鄭中丞自宣州解印與諸侄宴餘干後溪》:林中阮生集,池上謝公題。
劉長卿 《送柳使君赴袁州》 :惟有郡齋窗裡岫,朝朝空對謝玄暉。
李商隱《五言述德抒情詩一首四十韻獻上杜七兄僕射相公》 :誰知杜武庫,只見謝宣城。
李商隱 《和韋潘前輩七月十二日夜泊池州城下先寄上李使君》 :正是澄江如練處,玄暉應喜見詩人。
李商隱 《懷求古翁》 :謝朓真堪憶,多才不忌前。
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李白《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
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三山懷謝朓,水澹望長安。
李白 《新林浦阻風寄友人》:明發新林浦,空吟謝朓詩。
李白 《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玄暉難再得,灑酒氣填膺。
李白 《送儲邕之武昌》:洞庭張樂地,山逐汛舟行。諾為楚人重,詩傳謝朓清。
李白 《題東溪公幽居》:宅近青山同謝朓,門垂碧柳似陶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