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朓的一首古詩,其中兩句千古傳誦,李白讀後也拍案叫絕

2020-12-12 品詩賞詞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而不衰,其中很大原因就是道德與文化的傳承。閒暇時間品讀唐詩宋詞,既是一種修身養性,又是一種文化傳承。

詩仙李白可謂千古一遇的大才,他的作品豪邁奔放、浪漫不羈。但太白也是凡人,平生也佩服幾個人,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崔顥、元丹丘之外,另外還有南北朝的謝朓。下面就分享謝朓的一首古詩,其中兩句千古傳誦,李白讀後也拍案叫絕。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南北朝:謝朓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詩的大意是:我懷著眷戀之情,傍晚時登山眺望京城。斜暉使飛簷色彩明麗,高低都清晰可見。殘霞鋪開,如美麗的彩錦;澄清的江水,平靜得如同一匹白練。喧鳥覆蓋了小洲,鮮花開滿了郊野。我離京並滯留他鄉,更懷念曾經的歡宴。別後不知何時歸來,心中惆悵,淚流如晶瑩的雪珠。思鄉之人,誰不白了鬢髮?

謝朓,字玄暉,南朝蕭齊詩人,與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他20歲時解褐入仕,為豫章王太尉行參軍,32歲出為宣城太守,兩年後復返京為中書郎,還曾遷尚書吏部郎。這首五言古詩,是作者即將出任宣城太守時所作。

南京又名建康,南朝的宋、齊、梁、陳均建都於此,是著名的古都之一。它依山傍水,如龍盤虎據,形勢險要,氣象宏偉,風景壯麗。三山在南京西南長江南岸,上有三峰,南北相接。

開頭暗用典故,以示對京師的留戀,有含情不盡之妙。「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這兩句是以古人望京,來比擬自己望京,用漢末王粲的「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句意,作者以灞陵比三山,以長安、洛陽比建康。

灞涘,灞水之濱。河陽,在今河南省孟縣西。京縣,指洛陽,西晉建都在此。

三四句「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寫當日南京城之繁榮壯觀。作者登高回望,只見參差錯落的官殿建築,在日光照耀下,益發輝煌奪目。飛甍(méng),兩端翹起如飛翼的屋脊,突出了京邑的特點。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綺,指絲織品,這裡比喻晚葭色彩之美;練,白色絲綢。這一對比喻不僅色彩對比絢麗悅目,而且「綺、練」這兩個喻象,給人以靜止柔軟的直覺感受,也與黃昏時平靜柔和的情調十分和諧。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洲,江心的沙洲;甸,指各種花朵開滿芬芳的郊野。前八句寫春季傍晚,詩人登臨著名的三山,回望建康所見優美的景色,它把餘霞、澄江、喧鳥、雜英交織在一起,繪聲繪色,真是賞心悅目。

後六句則直抒胸臆,抒發回望京邑而引起的思鄉深情。「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滯淫,久留的意思;懷,指想念的意思。霰,雪珠。

這四句表現了詩人即將離開京城赴宣城上任,但又苦於將在外久留,而益發引起了對故鄉的懷念,不禁熱淚盈眶。最後詩人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裡話,「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全詩色彩明麗,感情真摯,全詩結構完整對稱。尤其是「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語言自然,境界開闊,是歷來傳通的名句。 唐代大詩人李白讀後立刻拍案叫絕,「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

相關焦點

  • 被李白大家讚賞的謝朓是何許人也?
    常以為,謝朓詩裡有這麼兩句,就足以流傳千古了。長江之水滾滾東逝,日夜不息,而「我」的悲傷就像這江水一樣,滔滔不止。前一句境界雄渾闊大,後一句情感沉鬱深邃,可謂前無古人,後也只有唐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堪與相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王之渙很勵志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讀後令人振奮
    如白居易的「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蘇軾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鸛雀樓》,便是一首具有啟迪人生作用的詩。它出自於唐代著名詩人,有著四大邊塞詩人之一美稱的王之渙之手,是王之渙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對於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相信大家非常熟悉。
  • 李白最酷的一首詩,開篇就霸氣外漏,氣勢上無人能及!
    李白,作為大唐一代詩仙,他的詩素來以豪邁、浪漫著稱,其詩風雄奇俊美,飄逸靈動,猶如天外飛仙,使人讀後沉醉其中,流連忘返。李白,一生都在追逐著心中的夢想:成為宰相或者帝王之師。可是人生哪有那麼多如意的事情,在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那一刻,他的夢想就像長安城的城門關閉的聲音一樣,也發出了沉悶的聲響。
  • 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謝朓(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年少好學,文章清麗。曾任宣州太守,世稱「謝宣城」。齊東昏侯(蕭寶卷)時,被始安王蕭遙光誣陷,下獄死。謝朓是「竟陵八友」之一,在齊武帝永明(483-493)年間,與沈約等人共同開創了「永明體」,所作之詩講究對仗和音律。他的詩流露出對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畏懼和不滿情緒。山水詩成就很高,刻畫景物細緻逼真,使山水詩在謝靈運之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有《謝宣城集》。
  • 詩人謝朓悲劇|李白: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詩人謝朓悲劇|李白:解道澄江淨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文:枯木詩仙李白一生命運多舛,屢遭挫折,然而不改浪漫灑脫、狂放不羈的性格,遊歷天下,睥睨一切,崇尚自然,鍾情山水,頗有魏晉名士風範,這和南北朝山水詩人謝朓
  • 一代師宗——謝朓
    是每個中學生都會背的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錢別校書叔雲》。詩中所說的「小謝」就是南朝時期著名的山水詩人,謝眺。 謝眺,是南朝時期齊國傑出的山水詩人,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人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後任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故又稱謝宣城、謝吏部。
  • 南朝詩人謝脁與建康的不解情緣
    死時才36歲,真可說是「千古詩人未竟才」。謝朓死後,他的好友沈約曾作《傷謝朓》,詩云:「吏部信才傑,文鋒振奇響,調與金石諧,思逐風雲上。豈言陵霜質,忽隨人事往,尺壁爾何冤,一旦同丘壤。」讚頌他那傑出的文學才華。後世將其與謝靈運並舉,亦稱小謝,有《謝宣城集》。
  • 李白一首非常勵志的詩,最後兩句更是被傳頌千古
    乘風破浪李白中國盛唐時期著名的大詩人,被稱為「詩仙」「酒仙」「劍仙」,當然劍仙有待考證,但李白少年時期確實曾研習劍術,從那首著名的《俠客行》就可以看得出來。李白的一生可謂矛盾之極,既有灑脫豪邁的一面猶如謫仙臨凡,又有報國未果的惆悵苦悶。而這首《行路難》就是李白在不被皇帝認可並被迫離開長安時所寫,抒發他當時苦悶心情的同時也激勵自己終有一天自己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 唐詩中很經典的一首懷古詩,只有短短4句,便令人拍案叫絕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烏衣巷》,便是唐詩中很經典的一首懷古詩。它出自於唐代詩人劉禹錫之手,是劉禹錫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它寫於公元826年,也就是唐敬宗寶曆二年,當時劉禹錫正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返回洛陽,在途徑金陵(今南京)時有感而發。
  • 李白有一首詩,對仗算不上不工整,為何卻能成為名篇,流傳至今?
    我們都知道「詩仙」李白,流傳下來很多千古名作,然而,在他的這些作品中,卻有一首詩對仗也不工整,但卻流傳了千年,這到底是一首什麼樣的詩呢?這首詩便是大家熟知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 謝靈運與謝朓山水詩之比較
    謝靈運與謝朓作為早期山水詩的代表人物,對山水詩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他在繼承前代古詩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創造了「極貌寫物」的各種表現技巧。而謝朓山水詩比謝靈運山水詩要豐富,謝朓所生活時代統治階級政治鬥爭分場激烈,他在詩歌中表現了對政治的畏懼和不滿,反應了當時知識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謝靈運相比,詩歌的社會意義更加突出。
  • 謝朓的山水詩精華作品
    謝朓和謝靈運合在一起,被人們稱為是「大小謝」,他們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而且都十分擅長寫山水詩。在魏晉時代,應用聲律說創作詩歌成就最大的詩人,非謝朓莫屬,他提出,詩歌,應該有詩歌的樣子,用典不至於「文章殆同於詩抄」,用韻不至於「酷裁八病」。
  • 李白漫遊重慶時被人瞧不起,怒而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
    李白對此很不滿,便在臨別時怒而寫下一詩《上李邕》以作回應。《上李邕》是一首七言古詩,寫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在這首詩中,李白不僅對李邕瞧不起青年人的態度表示了強烈不滿,還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畫與歌頌,表達了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狂者姿態。僅開頭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便令人不得不佩服。
  • 謝朓的詩有哪些?謝朓的詩詞全集56首
    南北朝詩人謝朓,謝朓(464~499年),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時著名的山水詩人,出身世家大族。謝朓與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後官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下獄死。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
  • 李白特硬核的一首勵志詩,讀到最後兩句,我們都來勁了
    但他們有的思想比較消極頹廢、得過且過的;有思想積極樂觀、銳意進取的;還有的詩人的思想時而積極,時而消極,時而悲觀,時而樂觀,比如說李白。我們今天來讀一首李白思想意義比較積極進取的詩《行路難. 其一》。《行路難》是古樂府的一種歌名,它就相當於宋詞的那個詞牌,但作為歌行體,它的內容可在七言古詩的範疇內自由發揮。
  • 你知道李白《獨坐敬亭山》的下半篇嗎?
    敬亭山雖然不高,卻因詩仙李白而名聞天下,被譽為「江南詩山」。李白晚年基本上是在以宣城為中心的皖南一帶度過的。他的辭世有幾種說法,一說「醉死於宣城」(《舊唐書》),一說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著名篆書家李陽冰處。李白到宣城遊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慕謝朓之名,追尋先賢的足跡,如《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等著名詩篇。
  • 謝朓出守宣城考論(上)
    關鍵詞:謝朓 宣城 創作謝朓是南齊著名文學家,與陶淵明、謝靈運並稱為六朝三大詩人。謝朓曾任宣城太守,因而又稱「謝宣城」,後世所編謝朓詩文集也多冠以「謝宣城」之名。謝朓任宣城太守時間只有不到兩年,宣城太守並非他最高或任職最久的官職,但由於出守宣城郡期間他創作的詩歌數量多,文學價值高,影響深遠,謝朓才以「謝宣城」見稱。
  • 李白一首詩,寫盡千古帝王后一生。尾句膾炙人口,警醒了千萬女性
    她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金屋藏嬌」「長門買賦」等千古傳唱的歷史典故,也為千萬女性的愛情敲響了警鐘。李白借用樂府古題,寫下《妾薄命》。言語奇妙,氣韻天成。樸素自然,卻質感飽滿。原來,帝後柔情終究是一場夢!陳阿嬌從得寵到失寵,演繹了封建社會帝王室后妃的悲劇一生。妾薄命李白漢帝寵阿嬌,貯之黃金屋。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寵極愛還歇,妒深情卻疏。長門一步地,不肯暫回車。
  • 千古名句,別有洞天:初中必背古詩詞千古名句賞析
    這份《初中必背古詩詞千古名句賞析》,是我多年來一直在用的一份資料。 雖然標題有「初中」兩個字,裡面也收錄一些小學必背古詩詞裡的名句,而且非常適合基礎詩歌鑑賞薄弱的高中生。你之所以古詩詞鑑賞不會,是因為小學初中沒學紮實。
  • 李白最為霸氣的一首詩,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在唐詩中,邊塞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到了唐朝後期,邊塞地區戰爭不斷,很多詩人雖然身不能至,但是他們的心永遠牽掛著戰場上的勝負,他們為我們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經典邊塞詩,例如最著名的王昌齡的《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