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而不衰,其中很大原因就是道德與文化的傳承。閒暇時間品讀唐詩宋詞,既是一種修身養性,又是一種文化傳承。
詩仙李白可謂千古一遇的大才,他的作品豪邁奔放、浪漫不羈。但太白也是凡人,平生也佩服幾個人,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崔顥、元丹丘之外,另外還有南北朝的謝朓。下面就分享謝朓的一首古詩,其中兩句千古傳誦,李白讀後也拍案叫絕。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南北朝:謝朓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詩的大意是:我懷著眷戀之情,傍晚時登山眺望京城。斜暉使飛簷色彩明麗,高低都清晰可見。殘霞鋪開,如美麗的彩錦;澄清的江水,平靜得如同一匹白練。喧鳥覆蓋了小洲,鮮花開滿了郊野。我離京並滯留他鄉,更懷念曾經的歡宴。別後不知何時歸來,心中惆悵,淚流如晶瑩的雪珠。思鄉之人,誰不白了鬢髮?
謝朓,字玄暉,南朝蕭齊詩人,與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他20歲時解褐入仕,為豫章王太尉行參軍,32歲出為宣城太守,兩年後復返京為中書郎,還曾遷尚書吏部郎。這首五言古詩,是作者即將出任宣城太守時所作。
南京又名建康,南朝的宋、齊、梁、陳均建都於此,是著名的古都之一。它依山傍水,如龍盤虎據,形勢險要,氣象宏偉,風景壯麗。三山在南京西南長江南岸,上有三峰,南北相接。
開頭暗用典故,以示對京師的留戀,有含情不盡之妙。「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這兩句是以古人望京,來比擬自己望京,用漢末王粲的「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句意,作者以灞陵比三山,以長安、洛陽比建康。
灞涘,灞水之濱。河陽,在今河南省孟縣西。京縣,指洛陽,西晉建都在此。
三四句「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寫當日南京城之繁榮壯觀。作者登高回望,只見參差錯落的官殿建築,在日光照耀下,益發輝煌奪目。飛甍(méng),兩端翹起如飛翼的屋脊,突出了京邑的特點。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綺,指絲織品,這裡比喻晚葭色彩之美;練,白色絲綢。這一對比喻不僅色彩對比絢麗悅目,而且「綺、練」這兩個喻象,給人以靜止柔軟的直覺感受,也與黃昏時平靜柔和的情調十分和諧。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洲,江心的沙洲;甸,指各種花朵開滿芬芳的郊野。前八句寫春季傍晚,詩人登臨著名的三山,回望建康所見優美的景色,它把餘霞、澄江、喧鳥、雜英交織在一起,繪聲繪色,真是賞心悅目。
後六句則直抒胸臆,抒發回望京邑而引起的思鄉深情。「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滯淫,久留的意思;懷,指想念的意思。霰,雪珠。
這四句表現了詩人即將離開京城赴宣城上任,但又苦於將在外久留,而益發引起了對故鄉的懷念,不禁熱淚盈眶。最後詩人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裡話,「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全詩色彩明麗,感情真摯,全詩結構完整對稱。尤其是「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語言自然,境界開闊,是歷來傳通的名句。 唐代大詩人李白讀後立刻拍案叫絕,「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