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詩中,邊塞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到了唐朝後期,邊塞地區戰爭不斷,很多詩人雖然身不能至,但是他們的心永遠牽掛著戰場上的勝負,他們為我們留下了數不勝數的經典邊塞詩,例如最著名的王昌齡的《從軍行》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這樣的壯闊遼遠的意境之句中,我們能夠深切地體會到詩人的家國情懷,也令我們讀後血脈噴張、熱血沸騰。
但是,在戰場上,最不好預測的就是最後的勝負問題。很多詩人在描寫邊塞沙場戰爭的時候,心底必然是希望自己一方可以大獲全勝,極少有詩人能夠做到在敗仗過後依然能夠將雖敗猶榮的那種英雄豪氣描寫出來。
今天小赫赫就為大家介紹一首「詩仙」李白最為霸氣的詩,全詩雖然描寫了一場敗仗,但是從中我們依然能夠讀出英雄氣概,讀出不畏一時的兵敗,敢於再次拿起武器與敵人對抗的慨然之氣。
這首詩就是李白的《從軍行·其二》: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我們讀完這首詩後,會有些意外,意外的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竟然會寫出這樣激昂霸氣的詩句。也許這是由於當時的大環境使然,激起了包括李白在內的文人墨客心內的家國情懷。
這首詩以短短的四句28個字,就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
身經百戰,難擋覆滅
前兩句的意思是:對於久經沙場的人來說,身上的盔甲都磨破了,但是現在仍然是穿著這破碎的戰衣上了戰場。現在情況不太好,城南被敵軍團團包圍,已然是陷入了困境,但是我手下的兵士們絲毫沒有任何恐懼,依舊在城牆上頑強戰鬥!
首句就寫出了戰爭的時間之長以及戰爭的殘酷現狀,這簡單的兩句話就為我們介紹了一位身經百戰的將軍。而緊接著的一句就將我們帶入了一場新的嚴酷的考驗。在這場戰爭中,詩句中的將軍所率領的軍隊節節敗退,推到了城南,此刻唯一的出口——城南也被敵人重重包圍,可以說全軍已陷入覆滅的絕境。
李白在前兩句中,並沒有直接描寫戰事的狀態,而是從側面描寫了一位將軍,描寫了一場緊迫的局勢。
不懼兵敗,突出重圍
最後兩句比前兩句讀來更加過癮:我帶領將士突進營壘,將敵方的呼延大將射殺,在敵軍慌亂的空隙,我帶領著殘軍突圍而出。
最後兩句中的「呼延」是匈奴四姓貴族之一,代表敵軍的一位悍將。在三四句中,李白將戰爭寫活了,動態感十足,在前面緊張氣氛的烘託下,射殺呼延、獨領殘兵與前面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全詩具有了一定的張力,讀來讓人拍案叫絕。
前後四句相互呼應,相互襯託,就把剛才一場突圍戰以及英雄整個的戰鬥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才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從而成為了邊塞詩裡的名篇佳作。